古代有哪些著名御史(监察官员)

急用~200分奖励

权万纪、胡宗宪、鲍宣、袁可立、陈庆镛等。

1、权万纪

权万纪是唐太宗皇子吴王李恪的老师,敢于犯颜直谏,在他的督导下,吴王收敛许多,还博得了尊师的美名,权万纪却因吴王狩猎破坏了农田,被唐太宗以师之过削去了封户。

后改为教导李世民第五子李祐,因万纪多次犯颜劝谏,斥退昝君谟、梁猛彪等小人,引起李佑的不满。贞观十七年(643年)被李佑指使燕弘亮等率20骑射杀支解而死。

2、胡宗宪

胡宗宪(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贞,号梅林。祖籍安徽绩溪,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在东南倭乱时期任直浙总督。

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累迁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为官二十五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死后追谥襄懋。

3、鲍宣

鲍宣(前30-3年),西汉大夫。字子都。渤海高城(今河北盐山东南)人。哀帝时,为谏大夫,敢于上书直言,抨击时政。他在上书中,曾指出:“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后任司隶校尉。哀帝时为豫州牧,征为谏大夫,对哀帝宠信外戚子弟及幸臣董贤等,谏争甚切,其言少文多实。后拜司隶,因摧辱丞相,下狱,博士弟子王威等千余人上书营救,得减灭髡钳。王莽秉政,因宣不附己,以事逮之入狱,自杀。

4、袁可立

袁可立(1562.4.25-1633.11.12),字礼卿,号节寰,河南睢州(今河南省睢县)人。曾任苏州府推官、巡城御史、左通政、兵部尚书等职。

明朝万历十七年进士,初任苏州府推官。二十三年升山西道监察御史,五月初九日因直谏罚岁俸。二十四年正月初十被罢官回籍二十六年。泰昌元年八月十七日起尚宝司司丞。

天启元年二月初四日升本司少卿,同年七月十六日晋太仆寺少卿。天启二年三月初七日升通政使司左通政署司事、侍经筵,同年三月十四日,充廷试读卷官,同年四月初十日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

天启三年十月初六日晋兵部右侍郎,天启四年三月初三日七上疏予告归。天启五年十一月十八日起兵部添设右侍郎。

天启六年润六月初九为右侍郎,同年七月二十八日转左侍郎,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廷推南京户部尚书,十二月初一日加兵部尚书致仕。

天启七年八月十二日,以三殿功加太子少保,累加太子太保,三上疏辞。“公自此绝意仕进”居家不出。南都以子枢赠光禄大夫。

袁可立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为 ‘’四朝元老”之臣,诰 ‘’五世恩荣”之赏。为官不阿权贵,敢于为民请命,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抗金名臣, 曾策反努尔哈赤姻婿刘爱塔。清兴“文字狱”,其传记和著作遭禁毁。

乾隆四十二年,有关袁可立的《节寰袁公行状》和宋岳飞的《岳鄂王精忠祠记》同时遭满清封杀令。

5、陈庆镛

陈庆镛(1795~1858年)字乾翔、笙叔,号颂南,泉州西门外塔后村(今属丰泽区北峰镇人)。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是清末一位著名的抗英和一系列改革政治、军事以匡国振民的主张的官员。

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奏《申明弄赏疏》,极力反对起用在鸦片战争中丧权辱国而被革职的大臣琦善、奕山、牛鉴、文蔚等人,谏草流传、读者咋舌,真声震天下,与朱琦、苏廷魁并称为“天下三大鲠直御史”。

他又是一位精研汉学和金石学学问渊博的学者,著有《籀经堂文集》、《三家诗考》、《说文释》《古籀考》等。卒赠光禄寺卿,钦赐祭葬,进祀贤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庆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鲍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宗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可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权万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9-26
于是制度自秦朝开始清末结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现代也设立了类似的部门,即我们所称的“纪委”。 现在给楼主例举几个古代著名御史。

张苍。 时代秦末汉初。这个人在御史这个圈是个鼎鼎大名的人物,历经秦汉两代。
在秦朝即是御史,后来随刘邦起义。建立汉朝,官至丞相。他最出名的就是校正了《九章算术》,并且制定历法,可以说是古代有名的科学家。并且可文可武,曾经统兵平息过燕王叛乱。最后他基本也是有史可查的,第一位明确主张废除肉刑的御史。

鲍宣。西汉。这个人身上发生过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此人当时官居御史中丞。
他以敢于上书直言,抨击时政闻名。《汉书.鲍宣传》记载。鲍宣忠于职守,敢于执法不屑苟谀。一次丞相孔光出视辕陵,随从官史不行旁道,驱车在中央驰道乱跑。这在当时是犯法的,正巧被鲍宣遇见,他即命左右将孔光从史拘捕,车马充公。孔光恨鲍宣不顾情面,由此耿耿于怀,千方百计排挤鲍宣。宠信孔光的汉哀帝便不问是非,派人到司隶府抓人,鲍宣闭门拒命。这下触怒了皇帝,便被以“无人臣礼,大不敬之道”的罪名逮捕下狱,定为死罪。后被免去死罪,改罚髡钳刑,流放上党。后来刘秀复汉,把他平反昭雪了。

胡宗宪。明代嘉靖年间人。我很佩服的一个人,也是有明一代数的上号的名称。御史出身,一直做到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浙、闽总督。
这个人的功绩太多,评价太高。我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就简单说几句。楼主可自行百度详细了解。他一生基本都没有从御史系统离开过。他作为御史巡按宣府、大同等边防重镇,本来涣散的军纪在他的监督下焕然一新。整军纪,固边防,为明王朝的边疆稳定作出了贡献。
而且他才是抗倭功绩的第一人,戚继光、俞大猷是他的部下,没有他前期的积淀和对军队、地方的掌控,就根本不可能有“戚家军”。这点是历史公认!
与此同时他爱民如子,对待经济问题也比同时期的大部分官员更有眼光。等等等等。

纯手打,例举了三个著名御史,请楼主采纳。追问

再列举几个嘛~

追答

请采纳,在下历史爱好者一枚,我还在继续收集,也很高兴能顺便温习一下。 还有你没有什么具体要求,比如时代,事迹、类型等等

追问

就三个未免太少了,不够用~

追答

你要几个,或者说你要这个是做什么的?有什么具体要求,请楼主说明。

追问

10个以上,比较典型的监察御史~请速度予以回答

追答

那就没事迹喽~大概简述一下吧,也都是比较有名的。
明代
马文升,有气节,也是个能文能武的主。一生从御史干到左都御史。
于谦,这个就不用多说了,明代十大名臣绝对有这人了。
刘观,也是御史系统的出名人物,最后也做到左都御史。
杨瑄,时评此人刚直尚气,好官一个。
余光,这个人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不过还是有点小名气。
吴祯,这个人死后赐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追封海国公,是个典型的善终例子。

说了这些明朝的来个清朝的吧,虽然一直看不上清朝的官。。。
赵申乔,此人不仅自己有点才气,最后做到了左都御史,也就是御史的头,他的儿子也考中了状元。在当时已清廉著称。 不知道楼主看没看过康熙王朝(也就看看吧,大部分是假的),里面有个李光地,他就是李光地极力推荐的。
这样够了吧楼主,手打不易,敬请采纳。

楼主也是够了 满意答案就挑了这么一个回答 hehe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9-26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以下依次为:名字(姓氏)- 旗籍 - 起任时间(起任公历时间)
--------------------------------
尹泰(章佳氏) 满洲镶黄旗 雍正元年十月癸酉(1723年11月24日)
能泰 满洲镶白旗 雍正三年五月乙丑(1725年7月8日)
法海(佟佳氏) 满洲镶黄旗 雍正三年十二月甲子(1726年1月3日)
福敏(富察氏) 满洲镶白旗 雍正四年二月甲子(1726年3月4日)
查郎阿(纳喇氏) 满洲镶白旗 雍正五年四月己丑(1727年5月2日)
三泰 满洲镶黄旗 雍正六年四月癸卯(1728年5月31日)
鄂尔奇(西林觉罗氏) 满洲镶蓝旗 雍正九年三月壬辰(1731年5月5日)
福敏(富察氏) 满洲镶白旗 雍正九年九月丁卯(1731年10月7日)
==========================================================
【左都御史·汉缺】
以下依次为:姓名 - 籍贯 - 起任时间(起任公历时间)
---------------
朱轼 江西高安 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戊寅(1720年12月14日)
蔡珽 汉军正白旗 雍正三年正月壬戌(1725年3月7日)
裴(彳率)度 山西曲沃 雍正四年五月丁酉(1726年6月5日)
沈近思 浙江钱塘 雍正五年正月丙辰(1727年2月19日)
唐执玉 江蘇武进 雍正五年十二月壬寅(1728年1月31日)
史贻直 江蘇溧阳 雍正八年六月癸亥(1730年8月9日)
彭维新 湖南茶陵 雍正九年十一月己卯(1731年12月18日)
吴士玉 江蘇吴江 雍正十年十月戊午(1732年11月21日)
涂天相 湖北孝感 雍正十一年二月庚申(1733年3月23日)
张照 江蘇华亭 雍正十一年四月乙卯(1733年5月17日)
徐本 浙江钱塘 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己未(1734年1月16日)
孔毓璞 山东曲阜 雍正十二年四月丁卯(1734年5月24日)
彭维新 湖南茶陵 雍正十三年十月戊寅(1735年11月26日)
孙嘉淦 山西兴县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735年12月28日)
第3个回答  2014-09-26
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明朝监察御史——孙用 孙用(1520~?),字行可,号台山,连江县城崇云铺仁寿街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及第,任行人,后提升监察御史,上奏章阐述“经国理民之策,南北用兵之宜”,内容深刻而切实。出巡居庸关,能勤课武功,分明奖罚。劾抚臣某荐举不公,及守备某因缘请托等弊端,促使边境闻风肃然。不久,巡按云南,滇国公沐某,妻陈夫人欲袭养子,土官妇凤氏与之争立,势将兴兵交战,孙用从中为其调解,分别作了处理,避免了一场战争。土酋阿堂兴兵作乱,西南方面许多群臣百官被诬逮捕下狱,孙用明察冤情,奏请朝廷将他们开释。孙用居官持正,风节凛然。后因触犯显贵的侍从宦官,被调出守荆州。履行新职,肃政安民,郡境安定,威信大著。晚年辞官归故里,以老病终。墓在光临里崎头山。
第4个回答  2014-09-26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