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种仙桃献寿”的故事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在春秋以前,神仙之说在我国就非常流行了。在我国先秦古书《山海经》中就已经出现有不死国、不死民、不死山上取食的不死树,以及提炼不死药物的人物“巫祝”的描述。

道家的经典之作《庄子》一书中则提到了在藐姑射的山上,居住有吸风饮露,乘云御龙的神人,不食五谷,但却长生不死。

到了战国时期,长生不死的信仰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且还出现了一批专为求仙为职事的方士,史称“方仙道”,他们的思想是一个独特的体系,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被称为神仙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一直热衷于寻找神仙和长生不老药,多次派人出海求仙,他还三番五次地亲自出巡,最后死在访求不死药的路上。在秦始皇的影响下,神仙学成为全国最热门的专业。

到了汉代,汉武帝也非常渴望得到不死之药和方士的修炼方法。他曾经邀请专以求仙为务的方仙道士们频频出入宫廷。当时的淮南王刘安则招纳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专门从事神仙方术的研究。由于方士们的频繁活动和上层人物对求仙的狂热,因而扩大了神仙之说在社会上的影响。

由于当时神仙信仰的盛行,一些女子也开始求仙学道,其中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女仙叫麻姑。传说她修炼得道升天,因此被道教奉为元君、女真,她的事迹也被道教信徒门改编成神话故事,广泛流传在民间。

传说,在东汉时,有个叫麻秋的官吏,夜里做了个梦,梦见自己从江水中垂钓上来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早上醒来,妻子生下了一女孩,麻秋便给她取名叫麻姑。

麻姑天生长得美丽可爱,三天后便能说话,一个多月后便能跟父母学读诗文,到了七八岁的时候,一把米从她手里抛撒到地上,便成了无数色彩绚丽的宝珠。

麻姑不仅聪明美丽,而且心地善良,常常帮助穷苦的人。但是,麻姑的父亲麻秋却是性情暴虐,经常欺压老百姓的人。

虽然麻姑的父亲名声不好,但是作为女儿的麻姑仍然很孝顺他。有一次,麻姑到山里去采果子,好不容易才摘得了一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她自己舍不得吃,把桃子揣在怀里,拿回家给父亲吃。

麻姑拿着桃子匆匆往家里赶,忽然看到路边围着一群人,就好奇地走过去看个究竟。只见一位衣衫破旧的老婆婆病倒在路旁,已经奄奄一息了,麻姑赶紧从怀里拿出那个桃子来,一点一点地喂老婆婆。

老婆婆吃了桃子后,很快就苏醒了过来,她对麻姑说:“好孩子,太谢谢你了,你还能不能再给我点吃的?”

那时正值灾荒,人们都只有不多的粮食,还有很多的人都因没有吃的东西而饿死了,所以粮食极为珍贵。但是,麻姑不忍老婆婆饿死,就爽快地答应说:“我这就给你去煮点东西来,您在这里等我一会儿。”说完麻姑就飞快地跑回家给老婆婆做粥去了。

麻姑帮助老婆婆的事被她父亲麻秋知道了,他非常生气,于是,把麻姑关了起来,不准她出去。

麻姑怎么也放心不下路边的老婆婆。等到半夜,她趁着父亲睡着的时候,悄悄地端着粥出了门,来到老婆婆躺着的地方时,但却再也没有看到老婆婆。月光下,只有一个桃核留在那里。

找不到老婆婆,麻姑只好捡起地上的桃核走回家。到家躺在床上,麻姑一合眼就看见白天的那个老婆婆,而且笑呵呵地朝她走了过来:“好孩子,委屈你了。你不用难过,我很好。以后我们也还有机会见面的。”说完,就飘然而去。

第二天早上,麻姑起床后,就把那颗桃核种在院子里。一个月之后,就长成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桃树。第二年正月,桃树上就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麻姑用这些桃子来救济逃难的老人。

奇怪的是,这些老人吃了麻姑的桃子之后,不仅不觉得饿了,而且精神倍增,连以前的小毛病也没有了。麻姑这才明白那个老婆婆是天上的神仙下凡。

后来,麻姑的父亲麻秋因为打仗立了大功,皇帝封了他一个大官,并且要他负责建设新的皇宫。

麻秋为了早日修好皇宫,好到皇帝那里去邀功受赏,就命令老百姓们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活。他还规定,只有当鸡叫的时候,老百姓才能停歇一会儿。

麻姑非常同情这些老百姓,于是到晚上的时候,她就躲在鸡窝边学鸡叫。这样,只要麻姑一叫,所有的鸡就会跟着叫起来,这样老百姓就有了休息的时间。

这件事很快就被麻秋发现了,他十分的恼怒,便想要狠狠地痛打女儿一顿。麻姑听到这个消息,就离开家往山上逃去了。

麻秋怒上加怒,率兵随后追赶,追到一个深谷边。就在麻姑走投无路,正想投谷之时,天上的神仙王母娘娘正好路过这里,她就是麻姑曾经救过的那个老婆婆。王母娘娘见她要受到灾难,立刻在祥云中拔下玉簪扔下去,玉簪化作一道玉桥,让麻姑过了深谷。

后来,麻姑又在王母娘娘的指点下,乘清风白云走了九天九夜,来到海上一座仙山。这里云缭雾绕,松青柏翠;坡上桃林,果大味美;谷底泉水,穿过坚石巨岩,潺潺声似箫音笙韵。于是,麻姑在此仙山净土处潜心修炼,并精心培育仙果。

几年后,麻姑修炼成仙。到了三月三日王母娘娘的诞辰之日,天间举行蟠桃大会,各路神仙都来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4位花仙前来邀请麻姑一同参加,麻姑欣然同往。4位花仙子送上各自的仙花为王母娘娘祝寿,麻姑则带了自己种的仙桃为王母娘娘祝寿。

祝寿的各路神仙都夸麻姑心灵手巧,说王母娘娘有口福,麻姑因此被王母娘娘封为“女寿仙”。从此,麻姑在民间成为健康长寿的象征。

从魏晋以来,道教就开始不断地把适合修炼的名山洞府以麻姑来命名,在江西、安徽、山东、四川、湖南等地都有麻姑的遗迹。江西南城麻姑山和安徽宣城麻姑山,都因相传麻姑在山中修道而得名,两地都存有仙坛、丹灶等遗迹。

尤其是在江西南城的麻姑山,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典籍中就载录有麻姑事迹,东晋道教学者葛洪的《神仙传》、《抱朴子》等史料均有关于麻姑的记载。

后来,道教为麻姑建坛立庙,崇奉有加。自唐代以来,道教中的麻姑信仰及与此相关的祈禳斋醮活动在麻姑山延续千年,经久不衰。

据说,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还写了《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不仅记载麻姑事迹与麻姑仙坛的建设经过,而且着重描绘了当地道教祀典盛况。

民间的麻姑信仰风俗也是广泛流播,在河北冀东一带,有“七月十五请麻姑”的风俗,被称为“麻姑节”。

还有“掷米成丹”、“沧海桑田”等传说,更是在民间口耳相传。而“麻姑献寿”也成为民俗画中的重要内容。麻姑形象或腾云,伴以飞鹤,或骑鹿,伴以青松,也有直身托盘作献物状,手中或盘中,一般有仙桃或佛手等物。过去给女性长辈祝寿,常送《麻姑献寿图》。

千百年来,与麻姑有关的神奇而美丽的传说故事,在人们当中广泛流传,并形成了麻姑信仰、麻姑文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文艺、宗教、民俗诸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6603685180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