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处于西南,理应是南方语言系,为何通常将西南官话列为北方语系?

将西南官话列为北方语系?

主要是由于历史上的4次人口迁徙,使四川方言受到了官言的影响,才将它纳入为北方语系。

1、第一次,公元前316年,秦国张仪,司马错举兵攻打巴蜀,秦国灭蜀。之后将巴蜀人南迁至南越一带。于此同时大量中原人迁入四川地区,于此同时带来大量的北方方言。四川在秦朝时期也属于流放之地,比如失势的吕不韦就被亲王流放至蜀地,这一时期促进了中原地区和四川地区的融合。

2、第二次,三国两晋时期。整个三国两晋时期都是巴蜀人口流入的高峰期,刘备本身就是河北人,入蜀将荆州地区的上至文臣武将,下至士兵平民,大量迁入蜀地;加上陇西一带长年战事激烈外加饥荒,大批难民入蜀避难。整个四川地区再一次的进行民族融合,方言再一次变更。

3、第三次则是唐朝,史书中记载“唐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唐宋时期蜀中31个大姓,有20个大姓是在唐朝迁入蜀汉,这也足以说明唐朝时期,大量人口迁入四川。唐僖宗在蜀避难时期,在四川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科举,这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原语言与四川语言的交流。

4、第四次则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清初大量移民迁入巴蜀之地,这是最后一次大规模人口迁移进蜀地,在清中期基本确立了现在的四川方言,标志着现在听到的四川话基本形成。

扩展资料:

西南官话的形成与明清大规模移民西南:

明清两朝是汉族大规模移民西南的重要时期,西南官话即在这次移民中,因语言或方言间的不断影响、融合而逐步形成、定型。

元末明初,湖广一带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以及朱元璋厮杀拉锯的主要战场,战争使得当地人口的急剧减少,造成人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呈由密变稀的状态,因此明朝洪武年间,出现了“江西填湖广”和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同时在滇黔、桂北一带广设卫所,迁入大量移民。

明代西南地区的韵书记录证明西南官话已经成型,汉族移民西南的早期,因具体来源有异,呈现出“五方杂处,言语各异”的局面,故在当地出现了一些用官话“正音”的韵书。明代西南地区出现的这些韵书和辞书的内容,大体属于官话系统。

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又开始向四川大量移民,清代的四川移民来源地同明代一样,仍以湖广为主,这是第二次“湖广填四川”。清朝在改土归流完成之后,汉人开始进入以前仅由少数民族控制和居住的区域(多为山区),特点上主要体现为区域内部的扩散式移民。

清朝的移民空间从明代沿交通要道的点、线分布,大量向边远山区和民族聚居区流动,乾隆中期以后,四川人口开始向周边地区迁移。其中,一部分迁入省内的边远山区。

西南官话就在清朝时,随着内部扩散式移民而不断得以扩张和整合,西南官话在西南地区形成内聚力较强的区域性语言集团,至今仍以其简洁的音系优势随人口的外移而不断向外扩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南官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7

四川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南方,它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然而四川人说的四川话被定义为西南官话,被归为了北方语系。这就令很多人感到奇怪了,明明是南方人说的话,怎么会被归为北方话呢?我认为这与历史上几次著名的人口迁移有着很大的关系。

第一次人口迁移发生在公元前316年。

秦国灭蜀,使得大量中原人口迁入四川地区和当地巴蜀人互通有无,而当时四川属于流放之地,一些失去势力的亲王如吕不韦等被流放此地,带来了大量的北方方言和习俗。

第二次人口迁移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当时陇西一带长年战事激烈外加饥荒,大批难民入蜀避难,史书称有“十万之众”。造成四川地区再次和北方民族进行融合,使得方言再一次发生变更,这个时候的四川话已经很北方话十分接近了。

第三次人口迁移发生在唐朝时期。


唐朝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曾经在四川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科举,许多文人墨客大规模的进入四川,如初唐四杰,杜甫,高适等人都在四川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原语言与四川语言的交流。

第四次人口迁移发生在清朝。

在清朝的时候有许多的老百姓相继进入了蜀地,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了,而这次迁移也基本确定了现在的四川方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17

四川靠近秦岭淮河以南,从地理位置看受南方影响较大,可四川话,属于西南官话的分支,即北方语系的西南次方言。因此有人发出以为为何四川话属于北方语系?

如果身边有四川朋友的你肯定会感觉到,朋友说四川话的时候即便你不能全部听懂,但十之七八还是还是没问题的,对于北方人听不懂南方人说话这句俗语而言,四川地处西南,可四川话似乎全国人民都能听懂,这就是问题所在。

那四川地区形成西南官话的根本原因在哪?许多学者认为这和四次人口迁徙有关。

第一次发生人口迁徙是在公元前316年,因秦国灭蜀,使得大量中原人口迁入四川地区和当地巴蜀人互通有无,而当时四川属于流放之地,一些失去势力的亲王如吕不韦等被流放此地,带来了大量的北方方言和习俗。

第二次发生人口迁徙是三国两晋时期,当时陇西一带长年战事激烈外加饥荒,大批难民入蜀避难,史书称有“十万之众”。造成四川地区再次和北方民族进行融合,使得方言再一次发生变更,而此时的蜀汉语言已经十分近似中原地区的方言了。

第三次发生人口迁徙是在唐朝的时候,唐朝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曾经在四川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科举,使得许多文人墨客大规模的进入四川,如初唐四杰,杜甫,高适等都在四川留下了宝贵的墨宝,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原语言与四川语言的交流。

第四次发生人口迁徙则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清朝移民大量进入巴蜀之地,在清中期基本确定了现在的四川方言。标志四川话的形成。

第3个回答  2019-10-09
因为虽然四川地处南方,但是它当地的人口成分是很复杂的,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人口迁徙,所以当地的方言多半都是西南官话,都是北方人迁徙比较多,因此虽然地处南方,也可以被列为北方语系。
第4个回答  2019-10-08
经过长期与各地迁入民语言融合,就形成了西南官话。因为是在北方官话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属于北方方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