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领域」功能你怎么看?

如题所述

知乎的领域毫无疑问是一种知识组织方式,但是领域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知识积累到一定量就要按照领域来组织?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深入思考过。


知识网络与知识距离知识是相互关联的数据组成的网状结构,知识本身是静态的,表现为数据及其关联,数据的关联也可以表现为数据,所以静态的知识其实就是一堆数据。然而事实上,我们根据直觉知道,知识比数据更有用,这种有用的性质是真实存在的,但也是有针对性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知道知识对于人类有用,还没有证实是否对于其他物种也同样有用。人脑对于神经元连接采取一种淘汰策略,逐渐将较少使用的部分淘汰掉,留下使用频繁的部分。

 知识运用的局部性与领域范围

知识经过多次整理之后,会针对某一特定范围的问题而聚集在一起,反映在知识网络结构上就是形成一个明显致密的网络节点聚集区,这个区域内的节点彼此之间有大量的联系,而在这个区域之外,联系非常稀疏。这些致密的部分就构成领域的主体,而由致密转为稀疏的地方就构成领域的边界。也就是说,越普遍的概念所能适用的理论就越少。泛化之后,就可以在上位概念所在的普遍知识领域中进行推理,但推理过程不能返回原专门知识领域,只能得出结果后返回结果。

 知识抽象层次与知识领域结构

概念的作用主要用于引起人对实在物体的记忆。人们通过用语言描述概念之间的关系,让语言的收听者或者阅读者可以在自己头脑里建立起叙述者所描述的实际场景的模型,从而模拟叙述者所叙述的事件,用于理解和判断。通一个模型由多个个体组成,这些个体都是由概念体系派生出来的实例,个体之间的联系是由概念体系中的关联、规则和约束所决定的,当概念体系更新后,模型也要随之更新。理论上一个概念体系可以派生出无限多个模型,也可以派生出无限大的模型,但在实际中较小的、简单的、能快速计算出结果的模型才有实用价值,而且多个模型并行推演会使效率急剧降低。

模型和理论

我们认为可以取值的属性事实上代表了认识活动的边界范围,每一个属性如果继续探究下去,就会越过边界,从而使属性变为某种联系,连接到另一概念甚至一个完整的理论。比如“颜色”这种属性,我们经常遇到,通常都认为这个属性是要取一个值,这个值可以是词汇。具体的颜色被归类入各种颜色概念,而物体的颜色就因此由属性变为了关系。


能目的性更强地看问题。  我觉得领域,应该是和标签同一个级别的,直接将问题分类,而不应该包含标签,将标签分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5

五年知乎老用户路过,看到这个问题忍不住想回答一下,这些都是使用时的真实感受,如果能对知乎有帮助就再好不过。


个人感觉有以下几个问题:

1、分类原则:

到底是按现有内容来划分,还是着眼未来按人类知识体系划分?按现有内容划分,那以后必然面临着再次划分,用户再次学习并适应的问题。另外,分类就像成立分公司,某些话题即使现在很弱,但给他一块地、独立为他成立一个分公司的成长速度肯定会飞快。

2、分类逻辑:

哪个话题在哪个领域是按什么逻辑?

比如,语言、数学和医学(酷知识领域)比心理学、哲学和艺术(社会人文领域)酷一点?

又比如,创业和职业与成长的联系是否更紧密一点?

再如,为什么把体育单独拎出来?在所有领域,这是最弱的一个,最火的关键词也只有2614人关注。莫非是如第1点所述,看好”体育“分类,所以为他成立了分公司?如果是,为什么不成立财经分公司(商业那个不算,狭隘了点)?

3、分类命名:

8个名字4种风格:中间带点的,有形容词的,觉得带点不好玩要用汉字连接的,传统的。zone会不会比class好一点?

4、分类图标:

美工不给力。图片像是从PPT早期的模板上扒下来。偶数个图标对齐是否更好看操作也更方便一点?图标缩小一点,鼠标选择就快一点?

5、呈现方式:

采用类似”我的主页--私信--设置--退出“的呈现方式,用户可以少点3-4次鼠标(节省掉的4次是:点领域,展开领域,选择领域,收起;如果第一次用领域则是3次)。当然,领域图标要横做两排,而不是竖排。

6、默认版块:

退出领域后再次进入,默认的是退出时停留的版块,不方便。如果要更换到其他版块,要点击三次鼠标。如果采用第5点所述改进,则可避免这个问题。


其实,知乎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知识社区,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小小建议,希望能看到一个更好的知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