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凭“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

如题所述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出自北宋开国宰相赵普。赵普年轻时没怎么读书,等做了宰相,经宋太祖劝勉,他开始勤奋读起书来,除了上朝、理政,一有闲暇就闭门读书。赵普死后,家里人打开他的书箱一看,原来只有一部《论语》。时人评价赵普多谋善断,从政有方,他所参与制订的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方针政策,对大宋王朝的国运民命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后来,人们都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来赞誉赵普。
《论语》真的能为赵普提供为政治国的智慧支持吗?下面就让我们来揭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奥秘。
孔子认为,“仁”是一切社会关系和谐的基础。建立社会成员个体之间的和谐关系,要通过施“仁爱”而使“天下归仁”;建立和谐的社会政治关系,要通过行“仁政”,实现“天下大同”。大同社会是孔子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在这个社会里,财产公有,人民有共同理想,讲诚信、守法度,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人民安居乐业,民风淳正,社会稳定,治安良好。这是孔子崇尚和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
孔子主张为政治国要从“正名”开始。所谓正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他认为,各阶层社会成员应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各尽其责,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如何正名?孔子认为最主要的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在孔子看来,只有正名,才能恢复西周宗法制社会政治秩序,才能改变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局面。否则,“ 名不正,言不顺”,事情办不成,礼乐不能复兴,刑罚不会公正,百姓就不知如何是好(《子路》)。
孔子认为,实现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关键在于统治者自身要正。“政者,正也。”(《颜渊》)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他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自身正派,从事政治还有什么困难呢?自身不正派,又怎能使别人行为端正呢?其实,统治者的“正”,不仅是指个人品行的端正,更重要的还有其行政行为的正派、公正。“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上边重视礼法,百姓就不敢不恭敬;上边重视道义,百姓就不敢不服从;上边重视诚信,百姓就不敢不诚实。也就是说,统治者对仁义礼信必须亲履践行,率先垂范,百姓才会上行下效,才会民风淳正、社会和谐。
为了实现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孔子极力主张“为政以德”,(《为政》)以仁德治理国家。孔子的所谓德政,就是“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谨慎地处理政事而且要讲信用,节约财政开支而且要爱护部下和百姓,使用民力要按照农时的闲忙而行。孔子两次对学生谈了仁政德治的具体内容:一次讲的是“行五者于天下”,做到恭(庄重)、宽(宽厚)、信(诚信)、敏(勤敏)、惠(慈惠)(《阳货》);还有一次讲的是“尊五美”,即“ 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让百姓得到实惠而自己却不浪费,安排劳役而不招致怨很,追求经济发展而不贪图财利,泰然安详而不骄傲放肆,庄重威严而不凶猛可怕。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富之”,实行富民政策,让老百姓先富裕起来,然后要“教之”,加强教育、教化,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子路》)
孔子认为,不能依靠刑罚来维护统治秩序,他反对苛政、暴政,希望为政者摒弃“四恶”:“不教而杀”(事先不教育,犯了罪就上刑以至杀头),“不戒视成”(事先不告诫而苛求成功),“慢令致期”(很晚才下令而要求限期完成),“出纳之吝”(该发放给人东西而不给)(《尧曰》)。他认为,“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用政令来管理,以刑法来处罚,百姓虽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为耻;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法来约束,百姓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能循规蹈矩。孔子认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你用善良的方法为政,人民自然也就善良。君子的德行像风,百姓的德行像草,风在草上吹,草必随风倒。极力主张摒弃严刑峻法,用和风细雨的方式,施仁政,行德治。
孔子清醒地认识到,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并非贫穷,而是贫富不均。他认为治国为政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不要担心国家的暂时贫穷,倒是要警惕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不要担心国家人口的稀少,倒是要警惕社会的不安定。社会财富分配公平,就没有贫穷了;人民和睦团结,就不显得人少势弱了;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就不会倾覆了。在孔子看来,社会利益分配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前提条件,两极分化十分容易引起社会冲突。当然,这里所讲的社会财富分配的“均”,并非不同阶层的一律均等,而是指在各阶层内部的相对均衡。
孔子特别重视选贤任能对于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作用。当鲁哀公问他怎样才能使人民信服时,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任用正直贤良的人,罢黜奸佞邪恶的人,老百姓就会信服;任用奸佞邪恶的人,舍弃正直贤良的人,老百姓就不会信服。公叔文子推荐一个家臣做了大夫,与他平起平坐。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反映了他量才用人、唯才是举的思想。
由上可知,不仅古代帝王将相可以在《论语》为政思想的指导下治理天下,我们今天的 “为政”者同样可以从这部智慧宝典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