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丝弦的艺术特色

如题所述

常德丝弦音乐结构的完整,演唱方法的独特,表演形式的灵活自由,伴奏手法的丰富多彩,使之具有了独特的韵致与感人的魅力,因而历久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常德丝弦的音乐与语言、旋律与调式调性等音乐诸因素都已自成体系,它的题材与体裁具有典型的说唱音乐的共性特色,更值得注意的、值得学习、值得研究的是:它的音乐结构完整、演唱方法独特、表演形式的灵活自由、伴奏手法的丰富多彩,是不少曲种所不能比拟的。这些因素,构成了常德丝弦的强烈的个性特色。
音乐结构和演唱方法
常德丝弦音乐具有相对完整的体系,其音乐功能也有独到之处,它有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既能表现历史故事,又能说唱民俗民风,而且在创腔与演唱中都以传情达意为主,特别讲究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腔从字出,音随韵转的润腔方法,在强调口语化、说唱化的同时,注重旋律的优美,俏丽和抒情性。
⑴、在传统的常德丝弦音乐中,有300多首曲调,大部分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汉族民间传说。它分为曲牌体、板腔体和混合体三种。
曲牌体,又惯称牌子丝弦,是一种把众多具有完整、独立内容的曲牌连接起来而反映一个共同主题的套曲体音乐,是常德丝弦演唱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常德丝弦的常用曲调约一百多个,这些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技巧的曲调,通过长期风风雨雨而又曲曲折折的演唱实践,充分展示了各自的特色与风采。这些曲调之中,有些既可与别的曲牌连缀又可单独进行演唱,有些只适合单独进行演唱,但绝大多数的曲牌是与其他曲调连缀而发挥出良好的总体功能。由于采用若干个不同旋律、不同结构、不同节奏,甚至不同调性的曲调进行演唱,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从而达到了较完美的艺术效果。
板腔体,又惯称扳子丝弦,是一种不受曲调限制而具备戏曲音乐特点的板腔体音乐,是常德丝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系统完整的唱腔并具有情真意切的感染力,是演唱大型曲目(即丝弦戏)必不可少的基本音乐。它包括老路和川路两种声腔。据丝弦老艺人介绍,老路是由本地土生土长的民间音乐演变而成;川路则与四川一带的地方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老路大多深沉浑厚,雄壮激荡;川路一般明朗宽阔,苍劲有力。老路和川路各自包括[一流]、[二流]、[三流]三种基本板式,[一流]与[二流]通常结构规整统一,排列清楚,旋律悠扬婉转,章法有序,既叙事说唱,又能抒情感怀,有较强的表现力及推动性;而[三流]则是丝丝紧扣的散板形式,其节奏自由灵活,旋律起伏跌宕,善于表现悲愤忧怨,激越波动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还有混合体。据记载,它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的音乐结构形式,是指在一个曲目中既有曲牌体音乐,又有板腔体音乐,或曲牌与一种板式混用,或老、川等各路的多种板式和一个或多个曲牌混用。这种结构多用于中、长篇曲目。
在常德丝弦音乐中,无论是短篇、中篇还是长篇,无论是曲牌体、板腔体、混合体,都很讲究起、平、落的结构原则。其音乐旋律以五度跨跃为特色。
常德丝弦的句式结构多为二句体、四句体和长短句三种。二句体在曲牌体曲调中极为普遍,板腔体都是以上下句为基本结构原则构成的。四句体通常按起承转合原则构成音乐段落,是曲牌体曲调中较为常见的结构形式。长短句体随曲牌句式的结构而变化。
常德丝弦调式多变,色彩各异。曲牌体音乐以徵调式、商调式、宫调式、羽调式为多见,角调式较少见。板腔体音乐中的川路唱腔多为六声G商调式。老路唱腔多为C商调式。
⑵、常德丝弦采用以常德市老高山街为中心的常德方言演唱,不仅南方人听得清楚,北方人也能听懂。它的演唱既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习惯,又别具一格。常德人说自己的方言就像是在唱歌,尤其女子,语气温柔而婉约,像微风拂面。因此,有人说常德丝弦的音乐是语言化的音乐,语言却又是音乐化的语言。咿儿哟,呀咿哟这两句耳熟能详的衬词则仿佛是给常德丝弦贴上了一个标签,放在哪里都一目了然。(例三)常德丝弦在强调口语化、说唱化的同时,更注重旋律的俏丽、抒情和音乐性,使行腔柔和、秀丽、婉转,或欢快、跳跃、诙谐。艺人认为,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艺人讲究腔从字出,音随韵转,使旋律更显得活泼而端庄。
由于方言及艺人的爱好与兴趣和剧情发展的需要等因素,同一曲牌同一曲目,不同的艺人会唱出不同的韵味,产生同曲异工的效果;甚至是同一曲牌同一曲目,由同一艺人演唱,也可能会在以字行腔时采用不同的抑扬顿挫的手法,通过润腔,求得曲调旋律的变化。桃源艺人李玉成的唱腔如行云流水,润腔时而乖巧轻盈,时而含蓄深沉,时而刚健豪壮;常德艺人戴望本自弹自唱,唱腔苍劲浑厚,深沉有力;津市艺人黄学千的唱腔则显得质朴淳厚。艺人们不同的演唱特点,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
常德丝弦传统的演唱方法十分讲究自弹自唱,一人多角,要求演员有甜脆,圆润的嗓音,加之与剧情中人物性格相适应的润腔手法,通过声腔变化说唱故事,刻画各种人物。根据说唱、叙述故事的需要,演员要能随时进入角色,即进进出出,时而是说唱者,时而又要扮演剧中的人物。由于常德丝弦的表演形式多样,在1955年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辑出版的《湖南民间音乐普查报告》一书中,将常德丝弦归于戏曲类,可见当时常德丝弦已有一部分曲目采用了戏曲的某些表演手法。常德丝弦历来有不少功力深厚的演唱者,通过他们不断传承和发展,使常德丝弦朗朗上口,又易唱,易记,易学,为群众所喜爱。
演出形式和伴奏方法

常德丝弦是一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兼备、变化多样的汉族民间说唱表演艺术,既可演唱短小精悍的时调段子,亦可演唱有情节有故事的大型曲目。演唱丝弦段子时,演唱者往往是一人多角、进进出出,仅为一种单纯的曲艺形式;而演唱大型曲目时,则是一种戏剧结构(即丝弦戏),尤其与前种形式截然不同的是,演唱者自始自终都要进入角色,曲目有多少剧中人就要有多少人来扮演。另外,丝弦段子还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抒情小段。此种类型一般不注重故事情节,而只集中对一件事或物加以赞美和歌颂,演唱时通常为多段唱词均配同一首曲调,只是按字行腔,旋律稍有变化。另一种是叙事单段。此种类型主要以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较为细致的人物描写来深化主题思想,并根据不同的内容、情绪、风格的需要,将若干不同的曲调珠联璧合成套曲来演唱,在常德丝弦的演唱中运用比较普遍。
⑴、常德丝弦的传统演唱形式是坐唱,大都是演唱有故事、有人物的长段丝弦,演唱者一般为6人。演出时很讲究坐的位置,艺人有扬琴对鼓板,高胡对二胡,三弦对琵琶之说。表演者要能自拉(奏)自唱,一人多角,用声腔塑造生、旦、净、丑各类人物、说唱故事。如果演唱曲目中的角色多于演唱者时,则每个人除担任一个主要角色外,再分别兼任。俗称一人一台戏的丝弦名老艺人李玉成就是最著名的一人。她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并且是自己伴奏自己演唱。常德丝弦演唱的地点一般是屋场、厅室及茶馆等。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推移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日益追求及欣赏鉴别水平的不断提高,常德丝弦的演唱艺术也不断改革,发展日趋成熟,演唱形式也渐趋多样化,不仅有单人演唱、双人演唱、群唱、表演唱等,而且还作为丝弦戏搬上了舞台。自清末开始,就有丝弦艺人进行挂衣登台(穿戏装表演)的尝试。解放后,这种戏曲化的探索更是加大力度,常德、桃源都排出了一批丝弦戏,有的参加了省、地戏剧汇演并获奖,有的参加了北京歌剧研究会的演出。同时有了专门的乐队,不再用演员兼任乐师,伴奏乐器也随之增多。
⑵、常德丝弦用的主要伴奏是胡琴,这种胡琴的琴筒大于一般的京胡,小于二胡,澧县地区则用四胡作为主奏乐器。有时以节目的需要,也有用京胡或高胡的。
常德丝弦用的传统板鼓是一种特殊的小板鼓,其形似倒扣的饭钵,用大竹兜做成。20世纪40年代初期,丝弦加进汉剧和花鼓戏的锣鼓打击乐,用在过场音乐中,以渲染气氛。
在丝弦唱腔的伴奏中,常有托腔、裹腔、衬腔、垫腔和加花等五种基本方法。托腔,即伴奏旋律与唱腔相同,仅在某些地方作变化,用比较固定的节奏型来衬托,以突出唱腔。裹腔,即伴奏旋律基本上与唱腔相同,但在某些地方要求在唱腔旋律的基础上做加花处理,达到二者水乳交融的程度。衬腔,要求伴奏衬出唱腔的神韵,既丰富多彩,又不喧宾夺主,伴奏与唱腔若即若离。垫腔,在曲调的某些停顿或演唱的气口处,用伴奏音乐垫上,起承上启下,连贯唱腔的作用。加花伴奏,是一种常用手法。在托腔过程中,伴奏常用邻音、经过音等音来修饰、加花,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常德丝弦的乐队伴奏为适应人们审美心理、兴趣爱好及欣赏习惯的改变,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在扩大乐队编制以及中西乐器混合配器的手法上,做了大胆的尝试。自1957年整理演出常德丝弦传统曲目《双下山》后,凡是专业曲艺(文艺)团体上演的曲目,大都是有简易的伴奏总谱。乐器也由原来的6件,增加了京胡、中胡、大提琴等十余件。
据资料显示,1975年,舞台艺术片《群众文艺开新花》中的常德丝弦曲目《一轮红日照胸间》,则用了一个小型的中西乐队,采用混合的管弦乐队伴奏,由扬琴、京胡、二胡、琵琶、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大管、圆号、小号组成。从此,常德丝弦的伴奏增添了不少色彩,并使其产生了新的艺术效果,为更完整、更直接、更形象地塑造人物性格与深化故事情节而迈出了至关重要而又富有成效的崭新步伐。
音乐形式
常德丝弦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穿插,既演唱抒情小段,又演唱有人物、有情节的大段子。它的唱词典雅、曲调优美、曲目丰富、结构完整、腔系多样,旋律朗朗上口,是群众性创编、演唱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曲艺音乐形式。

常德丝弦拥有100多个传统曲目,大部分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其中优秀传统曲目《宝玉哭灵》、《鲁智深醉打山门》、《双下山》、《王婆骂鸡》、《昭君出塞》等历来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建国后,涌现出《新事多》、《夸货郎》、《风雪探亲人》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在全国广为传唱。20世纪80年代以来,常德丝弦走向复兴。如《瓜中情》、《待挂的金匾》、《俏婆婆上大学》等曲目获国家级“群星奖”金奖,还有《芷兰雅韵》等曲目赴马来西亚演出,深受海外友人的喜爱。常德丝弦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社会实用价值。
常德丝弦独具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其自成一格的音乐风格和唱腔及表演形式,极具保护价值。但因缺少专业表演团体,加上老一辈丝弦艺人相继辞世,有100多首曲调已失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已处于凋蔽、濒危状况。
常德丝弦优秀传统曲目的保护工作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常德市委、市政府,市文化局通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已制订切实可行的抢救、保护措施,并正在组织实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