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的河是指的哪个河

如题所述

指的是黄河。历史上黄河屡次改道,原本在黄河东岸的村庄多年后因黄河改道而变为在黄河西岸。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优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译文】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是什么样的气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扩展资料

1、“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阐述道理

河东、河西,指河的南北岸。因黄河常改道,故用来比喻人事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

2、《儒林外史》作者介绍

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 [1]  ),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10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指的是哪条河?这里的河指的就是黄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注入渤海.大约在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以炎帝、黄帝两个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了“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的本义是花,是美丽的象征;“夏”的意思是大,是禹的族号.汉代以后,渐称汉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并把黄河称为“母亲河”、“四渎之宗”.黄河沿途的地理环境复杂,河水从上游挟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地区后,泥沙沉淀,形成了“地上河”,致使黄河经常改道.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有记载的最早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汉书?沟洫志》:“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后历经新莽魏郡改道、北宋澶州横陇改道、明洪武至嘉靖间的河道变迁、清咸丰铜瓦厢改道等大的改道.因此,有的村庄原来在黄河东面,若干年后,可能会因黄河改道,而变为在黄河西面.后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被人们用来比喻人事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难以预料.为什么人们称黄河是九曲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磅礴的黄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流经的地域广,地形复杂.俗话说:“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说的就是黄河流经的路线的蜿蜒曲折.黄河上游是我国藏族的主要居住地,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民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和景观,将上游诸河段取了很多有特色的名称,如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玛曲、析(赐)支、河曲、九曲、逢留大河等.“曲”就是藏语“河”的意思.汉、唐时期对黄河上游称为析(赐)支、河曲、九曲.《后汉书?西羌传》中记载:“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汉代桑钦所撰《水经注?河水二》记载:“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河水屈而东北流,径于析支之地,是为河曲矣.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关之西,东去河关千余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也.”从这些历史记载来看,“析支”的地理位置就是现在青海省贵德县以西的共和、贵南、兴海、同德、久治等县的黄河弯曲之处.这里的黄河形成了一个“S”形大湾,被称为“拉加-贵德大河湾”.因贵德地方在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曾设置河关县,意思是锁河之关,所以汉时称这段黄河为“析支河”或“河曲”.唐代时称这段黄河为“九曲”,以后的人们也就根据黄河河道曲折的形状,称黄河为“九曲黄河”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5-02
黄河,H这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一句民间谚语,来源是:从前黄河河道不固定,经常会改道(历史上无数次发生)。某村庄原来在河的东面,若干年后,因黄河水流改道,这个地方会变为在河的西面。这句话比喻人事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有时候会向反面转变,难以预料追答

求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5-02
黄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05-02
楚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