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姓的来历,有谁可以告诉我

如题所述

黄帝之后   温姓的起源始于黄帝,黄帝之后有昌意,昌意之后有颛顼,颛顼之后有称,称之后有老童(或称卷章),老童的部族发展为重黎和吴回,吴回之子为陆终,陆终之子为昆吾。夏代昆吾部族在中原地区活动,今山西夏县安邑有昆吾台,河南濮阳有昆吾之墟,《国语》载:“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说明河南许昌也有昆吾之墟。三大支系   温姓有三大支系,唐代温信碑上载太常丞温信,为颛顼之后裔,出于己姓。温信便是出自己姓的温氏后裔,这是温氏的第一支起源。   温氏的第二支是源出己姓的苏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苏氏也出自己姓,颛顼裔孙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樊封于昆吾,昆吾之子封于苏,邺西苏城是也。”邺西苏城在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境。夏代昆吾氏一支被封于此,称为有苏氏。古温国被商所灭后,有苏氏便活动到温地一带。传说有苏氏首领为冀州侯,冀州城在今温县亢村和它北面与之隔沁河相邻的博爱县内都村。据说温县徐堡乡村还挖出了冀州城的南城墙。商末殷纣王抢掠冀州侯之女,有苏氏投西伯姬昌反商,因功其首领苏忿生被周武王封为司寇,赐温地周围等十二邑建苏国,都于温城。公元前650年(周襄王二年),北方的狄人出兵占温,因苏国与周王有矛盾,周王坐视不管,狄人灭了苏国。苏国灭亡后,苏君逃往卫国,称自己为温子,他的后人便以温为氏。这是第二支温姓之源。   温氏的第三支源于郤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温氏出自姬姓,唐叔虞之后,以公族封于河内温,因以命氏。”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云:“唐叔虞之后,晋郤至为温大夫,号温季,因以为氏。”苏国灭亡后,温成为晋大夫郤至的封邑。当时晋国公族中郤至是个显赫的家族,郤(上隹隹下牛)、郤錡、郤至叔侄有功于晋国,权倾于朝野,特别是在对楚的鄢陵之战中,郤至建立了巨大的功绩,晋厉公畏惧他们。公元前574年(晋厉公七年),郤至随晋厉公去打猎,打到一头野猪,被厉公宠幸的孟张夺去,郤至射死了孟张。晋厉公为此很恼火,决定诛杀郤至族。这个消息被郤氏知道了,郤锜便主张先攻杀厉公另立新君,郤至却不为所动,认为宁可被杀也决不能犯上作乱。结果厉公派胥童等八百兵士,袭杀了郤至三门。郤至因采邑封于温称温季,被诛后其裔以邑为氏。   据《广东温氏发展史·晋世家世系表》载,晋开国始祖为唐叔虞,虞传燮,燮传宁族,宁族传服人,服人传福,福传宜臼,臼传司徒,司徒传籍,籍传费,费传仇,仇传伯,伯传平,平传郤(即鄂侯)。鄂侯传三子,为光·哀侯、缗·晋侯、郤文,郤文传郤叔虎,郤叔虎传莆城鹊居,莆城鹊居传郤至。郤至即温季子,为晋大夫,采邑封于温,其裔以邑为氏。 其他支系   温姓除以上三大支系外,还有他姓改温姓者。《魏书·官氏志》,载,北魏时期的代北叱温氏、温孤氏、温盆氏,均改为温氏。《金史·国语解》载,女真姓温迪罕氏,汉姓为温氏。《中国姓氏大辞典》中还载,明代永乐年中菲律宾苏禄东王访问中国,归途至德州病逝,次子温哈刺和三子安都鲁留中国守中国墓,其后有温安二姓。从明朝到清代,贵州安顺府土司姓温。台湾土著、布依、黎、壮、瑶等族中均有温姓。另外,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中有温宿国国王姓温,唐代时康居国国王姓温,他们都可能是古温人迁徙到那里后,融入当地民族的温国后人。   综上所述,源出温县的三支温氏,无论是颛顼之后昆吾的己姓,还是周朝姬姓,他们或以国为氏,或以邑为氏,均源出今河南温县。历史上少数民族为温姓者,或他国人员留中国姓温的,以及当代少数民族中姓温的,都是今天中化民族大家庭的成员。[1]   (一)回族温姓。源自明代融于回民族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的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哈剌之子温喀剌及后裔。1417年(永乐十五年)苏禄东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领包括家人在内计三百余人的庞大使团来燕京访问,因病逝世于山东省德州的北营村,留下次子温塔剌和三子安都鲁及王妃守墓并定居中国。因温安兄弟俩皆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又近同于回族,后便融入了回民族当中。其温塔剌取名字首音为姓(安都鲁亦同),遂产生了温姓。关于温(安)姓的来龙去脉,在温氏十六世孙温寿文于1934年编修的《温安家乘要录》中作了详细记载,颇具研究参考价值。此外,据薛文波《回回姓氏考》载,河北保定地区安、温两家回族‘有安温两家不分之说”,并‘自言其先世为蒙古人,来自蒙古安塔拉之温都鲁地区。其先世弟兄二人,采用汉姓,系按两地名之首育分安、温二姓。”依据这段‘自言”来看,如将其“蒙古地名”——“安塔拉”和“温都督”的首字一对换,这便是山东德州苏禄东王之子“安都鲁”。“温哈剌(塔拉)”。这显然不是巧合。再有,山东德州和河北保定均有“温安(安温)两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采用汉姓”’之共说,显然是同出一脉。“人名”与“地名”之别,只恐是另有原委。由此可断言,山东德州与河北保定的温安(安温)两姓应是同祖同宗。温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河北地区。   (二) 据《唐书》所载,唐代康居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境至俄罗斯一部),国王姓温,后入中国,自成温姓。   (三) 据《通志》所载,北魏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均改单姓温。   (四) 金时女真人温迪罕氏汉姓为温;据《唐书》所载,唐时彭城长史刘易从之子刘升流放岭表,免归,改姓温。   (五) 清满洲八旗姓温特赫氏、锡伯族温都尔氏汉姓为温。   (六) 今台湾土著、布依、土家、黎、壮、瑶等民族均有此姓。[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17
姓氏起源——温姓

姓氏起源
以地名为姓。温是地名,即今河南省温县。温县夏代立温国,商代设温邑,春秋以后设温县,具有4000余年的历史。温名由来是因该地有温泉得名,夏代帝相年间昆吾氏之子封于此,因有温泉建温国。《温县志》载:“约在公元前21世纪,此地已立国,以境内有温泉得名,称温国。履癸(夏桀王)二十六年,商灭温,温为商之畿内邑。” 夏代帝相年间,夏政权被寒浞把持,帝相流亡在外,全国处于混乱状态之中。身为伯爵之位的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昆吾氏,在自己广大的领地内,为加强管理,将太行山以南的黄河水北畔之地,封赐其子而建立温国,成为夏的一个得力的地方国。温国土地平整,水利方便,粮丰草茂,人口繁多,是个比较富裕的小诸侯国家。
夏代末期帝桀,暴虐无度,引起民怨,各地伯侯纷纷投奔商汤。商汤替天行道,起兵灭桀,先期攻入温国,温国灭亡。传说建温国之祖为良,温国灭时国君为忠。温国灭后,国人思念自己的祖先与国家,便以国为氏,产生了温姓。后人称温之祖为温良和温忠,温忠便是温姓的得姓始祖。
温邑商代时期属于冀州所辖。冀州侯的始祖也是夏代的昆吾氏,昆吾氏有四子温、苏、顾、董,赐封所在地均相互不远,温国被灭后,同宗有苏氏活动到了温地,以温地为故里。冀州侯商代末年君,《封神演义》上说为苏护,今温县城内有苏护墓冢,城西南15里有苏庄,苏庄北夏庄处有苏全孝、苏忿生、苏成、苏明等的墓冢,为苏氏故里所在地。
商末周初,有苏氏投周伐纣,因功授职司寇,赐其家乡十二邑建苏国,都城在温城。苏国历经396年之后,在春秋时期末代君苏明时,温国被狄戌所灭,苏明自杀,其子携部分族人逃到卫国,因思念自己的国家和都城称温子,后代以温为氏。《左传-僖公十年》载:“狄灭温,温子奔卫”,时间在公元前650年。
温国被狄戌所灭后属周王室辖。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太叔带居温造反,晋文公率师勤王,在温消灭了太叔带,周王将温、州、原等邑赐于晋,晋将温置为县派大夫所辖,第三任大夫为黄帝重孙帝喾后裔周武王之子唐叔虞的后代郤至。公元前573年,晋厉公诛杀郤至,郤至之孙逃到封邑,以邑为氏名温田。

迁徙分布
温氏散居在台湾各地,尤以新竹和苗栗两县为最多。台湾的温姓,来自广东,而广东的温氏族人则源于山西太原。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有一个叫温日操的最先入居台湾下淡水港。这以后,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有温明鼎入居新竹县大义村开基。

堂号
"三公堂":唐朝时,温大雅(温彦宏)为礼部尚书,封黎国公。其二弟大临(温彦博)为中书令,封虞国公。三弟大有(温彦将)为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

历史名人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他精通音律,才思敏捷。晚唐考律赋,八韵为一篇,据说他八叉手即告完成,故人又称"温八叉"。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开婉约词派之先河,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温子升:后魏中军大将军。他博览百家,文章清婉。平熙初,对策高第,补御史。有文集三十五卷。被誉为"江左文人"之一。
西汉有旬侯温疥,东晋有江州刺史温峤,明代学者、书画家.
第2个回答  2014-01-17
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寻根溯源
温姓来源有四:
1、出自谷阝姓。据《广韵》、《万姓统谱》等所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谷阝至,封于温地(今河南温县西),其后以封邑为氏。
2、出自己姓。据《唐温侯碑》所载,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封于温,其后以封邑为氏。
3、出自姬姓。据《广韵》所载,唐叔虞之后,受封于河内温(今河南温县),其后以邑为氏。
4、出自改姓。据《唐书》所载,唐代康居国(今新疆北境至俄罗斯一部),国王姓温,后入中国,自成温姓;据《通志》所载,北魏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均改单姓温;金时女真人温迪罕氏汉姓为温;据《唐书》所载,唐时彭城长史刘易从之子刘升流放岭表,免归,改姓温;明朝永乐中菲律宾苏禄东王访中国,归途至德州病逝,次子温哈剌和三子安都鲁留中国守墓,其后有温、安二姓;清满洲八旗姓温特赫氏、锡伯族温都尔氏汉姓为温,今台湾土著、布依、土家、黎、壮、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