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宏观经济的理解

如题所述

宏观经济 即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包括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构成(主要分为GDP部门与非GDP部门)、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

宏观经济 指总量经济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

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观经济学”时所提出。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维持高水平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1、高的且不断增长的国民产出水平(即实际GDP)

2、高就业、低失业

3、稳定或温和上升的价格水平

政策工具是一种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并能对一个或多个宏观经济目标施加影响的经济变量。

总量平衡
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是指:

宏观经济

⑴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平衡

⑵一个地区范围内的市场供需平衡

⑶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⑷全国工业部门的生产和需要的平衡

面临问题
三大迷思

一是通胀压力,二是流动性压力,三是增长下滑压力。进一步分析这三大迷思,其实都是受制于一个主轴的三种表象。而这个主轴不在内部,而在外部,这就是由美元贬值派生出来的问题。在解析“三大迷思”之前,先说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美元的异动。由于这是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摆脱“三大迷思”的前提,因此,有必要先弄明白美元的走向到底如何。

要分析美元走向,不得不谈美国推行的弱势美元战略。美元已持续贬值数年,已造成全球价格体系紊乱。也就是说,从美国的角度看,已达到了预期目标,再玩下去,就要对美国自身造成实质性伤害了。

首先,美元持续贬值造成了经济对手的困难。比如,人民币对美元在三年内持续升值近20%,使大部分微利的中国外向型企业遭受了汇率和成本的双重挤压,走向亏损甚至破产。也就是说,美元贬值已达到了挤压对手的目的。

其次,由美元持续贬值造成的全球价格体系混乱、通胀压力加大,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关键时刻。从美国的利益来讲,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就要对美国经济自身造成实质性伤害了。此时,若是美元由弱转强,可以稳定价格预期,有利于美国经济的下一步发展。

而从全球角度看,迫于通胀压力,美元的走强也符合各国对稳定物价的期待。此时美国顺势调整弱势美元战略,既可以做“好人”,重塑美元霸主地位,又有利于全球金融资源再次流入美国。国债,就是一个重要的转势信号。

明白了美元大趋势之后,回头看“三大迷思”之一的中国通胀压力问题。

从主导性看,本轮通胀压力主要是输入性的,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美元贬值引起的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引起的压力。如果加上前两年所谓的“高增长、低通胀”,实际上是把价格压力往后推移,所以才形成了的价格形势。而这一点,很可能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

由此观察,本轮价格上涨,主要取决于美元因素。而已有多个国际机构对美元转势有了明确判断,对石油及其他生产资料价格的回落也有比较明确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我国的价格趋势和外围经济环境,调整相应的经济政策,就是一个不可以忽视的问题了。

再看“三大迷思”之二的流动性问题,同样也与美元趋势有关。近几个月来,在外贸顺差逐渐缩小的情况下,不明用途的外汇大量流入,造成了新的对冲压力。热钱为什么要挤进中国?就是想在短时间内从两方面套利,一是人民币升值,二是对中美利差扩大的预期。

宏观调控与改革

“很多经济问题是宏观经济调控不能解决的,比如说国内的社会阶层凝固化问题。”厉以宁解释,社会阶层凝固化或叫做“职业世袭制”,比如农民工的孩子是农民工,问题长期存在就会导致社会僵化,而这个问题就不是宏观经济调控能解决的。

厉以宁还举例说,中国长期存在着“投资冲动怪圈”的现象,地方政府希望加速发展,要求增加投资,增加信贷,然后信贷扩张,经济增长率提高,通货膨胀也来临。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措施,减少投资,减少信贷,于是通货膨胀虽被抑制,但地方政府却深感困难,因为财政收入下降,GDP增长率下降,就业 压力增大了。中央政府不得已就再次启动外生力量,刺激经济。

“单靠宏观经济调控不能解决‘投资冲动怪圈’现象和‘职业世袭制’问题。”厉以宁强调,相对于外生力量而言,内生力量更为重要。而宏观调控只是一种外生力量,通过内生的市场经济机制发挥作用才是更彻底的改革。

外汇流入

为了应对外汇流入导致的流动性问题,央行持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加息措施又难以启用的情况下,这一政策工具的反复使用,固然对收缩流动性产生了明显作用,但也导致了资金的结构性淤塞,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而问题的缓解,也与美元走向有关。

第三个迷思,也就是经济增长问题,也与美元趋势有关。增长问题,本来主要是国内的事,但对于一个外贸依存度高企的经济体来说,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由于本币升值加上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大量原本微利的外贸企业失去了生存基础,出口下降,自然对经济增长有直接影响。

而要使外向型企业向内需型转变,从推动经济增长的结构上调整产业布局,无论在生产组织上还是在时间上,都需要花很大努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同时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即便是为内需服务的企业,也要有国际经营眼光。也就是说,在以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世界经济格局下,也需要注意美元的动向。

美元有由弱转强的迹象。此时,如果不从本质上看问题,而是继续被表象所蒙骗,在战略和策略上做出不恰当的选择,那是要引来后遗症的。而美元也不是完全可以自以为是的货币,也会受美国经济自身和国际经济与金融格局的影响。

适时把握美元转折的有利时机,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从的“三大迷思”中走出来。而就反应过度的沪深股市而言,更前瞻、更全面、更理性、更历史地看待中国经济走向,也许会平缓这两个市场的非理性躁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3
2020年的春节很不寻常,比以往冷清了不少,也比以往休息得更久。突然之间清闲了下来,寻思着把自己对宏观经济理论的理解写下来,力求用最简单的数学模型将经济机器的运行模式讲得通俗易懂。

一、什么是经济

我的理解,经济的本质就是交易。假设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总量和价格保持不变,在单位时间内,交易次数越多,交易数量越大,那么经济总量越大,也就是GDP越高。

这里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考虑价格变化。

答:价格变化,主要由货币总量变化造成。如果一个经济社会中,货币总量保持不变,那么很难发生通货膨胀或紧缩现象,即使有,也不具备持续性。

费雪方程式就是对经济现象一个很好的解释,即MV=PY,其中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二、最简单的经济模型—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

这里,先设想一个模型:房间里有100个人,每人都有100元钱,他们在玩一个游戏。每轮游戏中,每个人都要拿出一元钱随机给另一个人,最后这100个人的财富分布是怎样的?

这里直接引用答案:

房间内有 100 人,每人有 100 块,每分钟随机给另一个人 1 块,最后这个房间内的财富分布怎样?
(说明:上图中横轴标签代表玩家排序(非编号),排序越高的财富越多。初始时所有人的财富值相等,随着游戏的进行,财富值差距越来越大。)

模型说明:财富必然向少数人集中。

下面,我们将这个模型加以修改,使之可以匹配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

假设有100个农户(对应上述模型中的100个人),每个农户都有100元钱,每个农户都生产某类产品,且存在市场交易,任何产品交易后均会被消费,且交易价格均为1元。那么,最后这100个农户的财富分布是怎样的?

类比上述模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由交易必然导致贫富分化。

而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自由交易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只要实施市场经济,贫富分化的现象必然存在,少数人占有社会上的绝大部分财富。

三、封建社会的周期性

回顾中国历史,可以发现存在很强的周期性。大部分封建王朝只要不作死,统治的时长基本在300年左右。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样明显的周期性,为什么封建王朝无法避免盛极而衰的命运?

主要原因就是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在封建时代,财富的主要载体是土地,人们赚到钱不是存起来,也不是投资,而是购置土地,成为地主阶层,依靠收取地租的方式,脱离劳动,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随着财富的集中,绝大部分土地资源逐渐被少数利益集团占有。而大部分人失去了土地,成为了佃农。此时,一旦大灾三年,佃农交租后,发现自己已经活不下去了,那么也只能破罐破摔,揭竿而起,拼得个鱼死网破。
第2个回答  2020-10-23
宏观经济 即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包括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构成(主要分为GDP部门与非GDP部门)、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1] [2] [3] [4] [5]
释义
[6] 宏观经济 指总量经济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
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观经济学”时所提出。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维持高水平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概念比较
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微观经济的运行,以价格和市场信号为诱导,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与平衡;而宏观经济的运行,有许多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达到的领域,需要国家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出发,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
两者联系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两个不同层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宏观与微观之间,生产、流通、分配、交换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经济调节手段。在现代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只有合理运用计划与市场这两种配置资源的经济手段,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计划与市场两者,市场处在更基础的位置,计划则是在市场作用下发挥宏观调节功能和微观指导功能。只有将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才能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国家特别需要用宏观经济法律手段进行调控。
宏观经济是与微观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市场经济中以个人、家庭和企业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即是微观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虽然仍以单个微观经济主体为基本单位,但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交换日益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活动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日益呈现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特征。个人财富、家庭福利和企业利润的增加,已经不再单纯地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必然要依赖于整体经济状况,整个经济运行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总量、综合和全局性特征。
第3个回答  2020-10-23
宏观经济 即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包括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构成(主要分为GDP部门与非GDP部门)、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1][2][3][4][5]

中文名
宏观经济
外文名
Macro Economy
概念
指总量经济活动
出自
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
快速
导航
释义

概念比较

宏观经济政策

调节体系

经济政策

运行及其问题

面临问题

财政政策

判断指标
定义
宏观经济 即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包括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构成(主要分为GDP部门与非GDP部门)、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1] [2] [3] [4] [5]
释义
[6] 宏观经济 指总量经济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
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观经济学”时所提出。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维持高水平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概念比较
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微观经济的运行,以价格和市场信号为诱导,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与平衡;而宏观经济的运行,有许多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达到的领域,需要国家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出发,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
两者联系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两个不同层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宏观与微观之间,生产、流通、分配、交换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经济调节手段。在现代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只有合理运用计划与市场这两种配置资源的经济手段,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计划与市场两者,市场处在更基础的位置,计划则是在市场作用下发挥宏观调节功能和微观指导功能。只有将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才能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国家特别需要用宏观经济法律手段进行调控。
宏观经济是与微观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市场经济中以个人、家庭和企业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即是微观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虽然仍以单个微观经济主体为基本单位,但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交换日益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活动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日益呈现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特征。个人财富、家庭福利和企业利润的增加,已经不再单纯地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必然要依赖于整体经济状况,整个经济运行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总量、综合和全局性特征。
第4个回答  2020-10-23
宏观经济 即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包括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构成(主要分为GDP部门与非GDP部门)、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
宏观经济

1、高的且不断增长的国民产出水平(即实际GDP)

2、高就业、低失业

3、稳定或温和上升的价格水平

政策工具是一种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并能对一个或多个宏观经济目标施加影响的经济变量。

总量平衡
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是指:

宏观经济

⑴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平衡

⑵一个地区范围内的市场供需平衡

⑶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⑷全国工业部门的生产和需要的平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