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以无声食堂作为主题,详细的描述自己的心声,最后进行总结。正文:
最近,某地第一中学推出“无声食堂”,倡导学生文明安静用餐,沟通时尽量轻声细语,不对周围人造成干扰。此举一出,学生与家长们对此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可以推广。可也有人认为这种方法可行性不强,纯粹只是为了作秀。
在我看来,“无声食堂”的出现是学校对学生日常文明礼仪关注的体现。学校作为学习的沃土,要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日常小事上的礼仪也同样重要。更何况,“食不言,寝不语”这句耳熟能详的古训流传至今也说明了“无声食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彰显。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依然充斥着许多杂音:马路上的鸣笛声,大街上的交谈声,街道两旁的叫卖声,这是无可避免的,但在学校食堂里为何不能放低音量,轻言细语,给自己也给他人留出一片清净之地呢?
如果在全校师生一起就餐的食堂中,所有人都肆无忌惮地发表高谈阔论,那么对我们的耳朵又会带来多大的伤害呢?在我们身边有不少人不喜欢或不适应在过度喧闹的地方用餐,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考虑到他人保持安静呢?
在食堂中的“无声”,不仅是对自身的放松与调节,更是对他人的尊重及对公共场合秩序的维护所必需的礼仪。
现代作家汪曾祺在《人间至味》中写道“看一个人安静时的样子就能知道他的为人。”一个人的礼仪修养体现在小事上,而“无声食堂”所要培养的,正是学生在用餐时应该具备的礼仪规范。
想象在偌大的食堂中,所有师生都微笑示意,轻声交谈,何尝没有体现出井然有序的气氛呢?且食堂是学生们每天都要停留的地方。这样日复一日,良好的用餐习惯自然会内化于心,在无声中教会学生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从推行“无声食堂”至今,该校在此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由此观之,“无声”并非作秀,它只是当下对于文明修养重视的结果。且实践证明,在“无声”之处,已经蕴生出了文明和谐的用餐环境,学生也在“无声”之中,提高了自身修养。所以对于“无声食堂”应当肯定与推广。
世界无声不可,但在特定环境中,“无声”亦胜“有声”。于无声处见真性,于无声处见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