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农民起义

如题所述

公元前475年历史进入战国时期,此时天下大乱,中原大地群雄并起,战争性质也发生变化,由春秋时期的讨伐性战争演变成兼并性战争。战国时期是真正腥风血雨、弱肉强食的时代,最终由秦国脱颖而出,秦王嬴政仅用了10年时间横扫六国,完成统一霸业。大秦帝国建立后,秦始皇希望自己的功业能传承千秋万世,所以自称始皇帝,其子为秦二世,后世代代相传乃至万世。可是用武力征服天下的暴秦,其统一霸业仅仅延绵了十五年便走向了灭亡。秦朝灭亡的导火线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从而拉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序幕,起义的根本原因在于“天下苦秦久矣”。

秦始皇先祖秦穆公一生致力于东扩,但东扩之路被东边庞大的晋国牢牢控制,秦穆公无奈之下向西发展,秦穆公之后十几代国君大多碌碌无为,直到秦孝公即位开始广纳贤才,重用商鞅推行变法,从此以后秦国走上富国强兵之道路,之后几代国君可谓是处心积虑向东发难,最终东方诸侯国被秦王嬴政消灭殆尽,完成先祖遗业统一天下。此时秉承“重法轻礼”的商鞅变法走到它的尽头,可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然沿用之前的强国之策。秦帝国的严刑峻法、暴政不断让老百姓哀声载道、苦不堪言。百姓生活艰难,纷纷揭竿而起。秦帝国的暴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严刑峻法】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春秋时期统治者大多秉承儒家思想,主张“以礼治国”,而商鞅秉承法家思想,他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商鞅变法主张“以法治国”,这里的法治跟我们如今的法治有所区别,秦国的法律极其残酷。

商鞅认为战国时期弱肉强食,只有实施严刑峻法才能富国强兵,“以礼治国”只能惨遭兼并,所以商鞅提出以“法治”代替“礼治”,从而扭曲了秦国人的价值观。他们视严刑峻法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和唯一工具,以及衡量功过得失的唯一标准,对儒家的仁义视而不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继续沿用商鞅变法残酷之法律,殊不知商鞅变法只能帮助秦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后商鞅变法便失去效应,可是秦始皇仍然唯法是从、奴役天下。

商鞅变法其中有一项就是实施“什伍连坐法”,顾名思义就是一家犯法十家受牵连,揭发罪犯者可升一级爵位,包庇罪犯处以腰斩。这样一来导致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或者为了逃避法律的责任互相告发。甚至有些百姓为了加官进爵肆意诬告。最终秦帝国穿囚衣之人挤满街道,监狱里犹如集市一样挤满罪犯。据统计每年秦帝国判刑的罪犯多达约百万余人,罪犯大多被罚做苦役。

《汉书·刑法志》:“当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诅詈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

秦帝国法律种类颇多,单独死刑就多达二十种左右,而且极其残酷。史载秦帝国诛灭三族者先处以黥、劓(挖掉鼻子)、斩断左右趾之刑,随后鞭刑至死,最后碎其骨肉抛于集市,若诽谤和诅咒者将舌头割之。秦帝国酷刑荼毒生灵,让百姓悲愤交加,哀声载道。刘邦深知百姓受秦帝国酷刑毒害已久,所以他入关以后反其道而为之,实施“仁政”,备受百姓拥戴,以礼为主、以法为辅的刘邦便得道多助,而视严刑峻法为根本的秦帝国只能失道寡助。

【不体恤民力】

《史记》:“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秦人好战,秦始皇更是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工程,本需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伟业,他却想在短时间内完成,超负荷劳动使得老百姓不堪重负,我们来看看秦帝国老百姓的负担有多重。

军役,秦王嬴政耗全国兵力约六十万灭楚,其统一中国后继续开疆扩土。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发兵五十万南征百越,公元前214年发兵三十万北击匈奴。据史学家统计秦朝总兵力约在一百五十万至一百七十万之间。

徭役,秦始皇灭六国之后,为了加强对六国故地的管控,兴修“驰道”,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高速公路,驰道宽三十丈(约合69米),路面用铁锤夯筑,使之变得坚固厚实,每隔三丈(约合7米)种一颗松树。驰道东至齐国、燕国故地,南至楚国故地。往北通向九原(今内蒙古包头以西)为直道,全长约900公里,直道约一半在山上,沿途开山填壑,工程十分浩大。往西南通向蜀汉,修建“栈道”,栈道长约千里,宽约五尺。史载秦始皇修建长城动用人力约40万人,修建皇陵动用人力约70万人,秦始陵墓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用时39年。

后勤保障,李开元教授估算,修秦始皇陵后勤服役人员约350万人,南征百越约400万人。其他的兵役徭役姑且不算,就这两项后勤人员就多达约750万人。

强制迁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止东方六国遗民复国,强制迁徙,有些为秦始皇守皇陵,有些则被赶至偏远地区做开矿等苦役工作。秦始皇在位期间一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人口迁徙运动,累计迁徙人口约200万人,40万户,举家迁徒加重老百姓负担。

史学家范文澜认为秦朝全盛时期人口约2000万,葛剑雄则认为有3000万。秦朝军役、徭役及后勤服役人员加起来已超过900万人,这个数字几乎占据全国人口近一半。史载,秦朝成年男子皆需披甲从军,成年女子皆需负责后勤服役,民不聊生。

【兴建宫室】

《史记·秦始皇本纪》: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秦始皇喜好营建战败国之宫室,秦国每吞并一个诸侯国,便下令将战败国最具有特色之宫殿绘制成蓝图,随后在秦都咸阳以北之地,按照蓝图逐一复制修建。修建完毕,再将从列国掠夺而来的奇珍异宝填满整个宫殿。这些宫殿南临渭水,延绵约200里,随后再修建复道、周阁将两百里内大大小小的二百七十座宫殿连为一体。秦始皇生前修建宫殿约七百余座,关中三百余座,关外约四百座。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在渭水南岸修建极庙,再从南岸修建甬道经过骊山直通咸阳,秦始皇晚年热衷于研究修道成仙之事,对神话故事深信不疑。神话故事里天帝拥有北极紫宫,但是他却没有,于是秦始皇将渭水比着天河,在渭水南岸修建阿房宫,在渭水上方架起空中双层阁道,跨过渭水,象征着天桥,秦始皇把自己看成神仙,可是阿房宫还尚未竣工,秦始皇便驾崩了。

【赋税沉重】

《汉书·食货志上》:“至於 始皇 ,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颜师古 注:“泰半,三分取其二。”

秦始皇统治时期筑长城、修陵墓、修赤道,劳民伤财使得民不聊生,常年不断的徭役和军役,当然需要财力支撑,而秦始皇将赋税转嫁到老百姓头上。西汉政治家董仲舒曾说,秦帝国强制收税,单独田租一项二十倍于古,就是土地收入的20%,力役是三十倍于古。秦朝超过15岁的男丁皆需服杂役。老百姓除了田租税之外,还有更赋(代役税)、口赋(人头税),所有赋税加起来,一户人家要将自己总收入之三分之二上缴国家。而且秦国为增加税收,一户人家有两位青年男丁必须分家,一户人家依靠一位壮丁赋税沉重,老百姓生活有多艰难可想而知。

【老百姓通过天降陨石表示对秦帝国暴政的不满】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秦国统一中国前秦王嬴政曾多次遇刺,却幸免于难,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巡游博浪沙,张良派人刺杀秦始皇也以失败而告终。张良是韩国贵族,历任五代韩王之国相,现在却成为亡国之臣落魄不堪,张良刺杀秦王,从此名声大涨。

张良代表六国贵族,除贵族之外,老百姓也对秦帝国之暴政心生怨恨,因此老百姓利用“天降陨石”来互相传播对秦帝国的不满。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天降陨石于东郡,老百姓在陨石上刻字“始皇帝死而地分”,以此来表示对秦始皇的不满,意思是始皇帝快快死去,这样六国就可以复国了。随后百姓互相传播,以此来表达秦帝国所作所为触怒了上天,陨石为天象示警,天要亡秦,则地可分,此事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舆论在古代社会具有高度的杀伤力,蛊惑人心。

【大泽乡起义爆发】

《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陈胜年轻时和一群雇工在田间劳作,工作劳苦而报酬非常低,大家互相抱怨,唾骂雇主和官府,陈胜跟一起耕田的雇工相约将来他们之中若是有人富贵了,不忘一起吃苦的兄弟,陈胜仗义为之性格特征。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与900名穷苦农民被朝廷派往燕京戎守渔阳,一行人行至大泽乡时,连续几日倾盆大雨,将去往渔阳的道路阻断,眼看期限将至,他们却无能为力,按照秦朝严酷的律法,戍边之人延期而至,处以极刑。他们现在的处境横竖都是死路一条,陈胜认为与其窝囊至死,不如选择为国牺牲,方可名留青史。陈胜感叹秦帝国之残暴,发出“天下苦秦久矣”之叹。于是陈胜联合吴广在大泽乡宣布起义,附近深受秦帝国荼毒的百姓纷纷起事,前来响应,中国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此爆发。

陈胜在攻克楚国旧都陈县之后,以陈县为都建立“张楚”,陈胜打着“张楚”之旗号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各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加入反秦洪流之中,起义仅仅过去五个月,在农民起义军的推动下,各地贵族纷纷起事反秦,东方六国再起,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已成为燎原之火,大秦帝国摇摇欲坠。各地著名反秦领袖人物有刘邦、项羽等人,最终由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秦帝国的统治。

【结语】

秦始皇大量征集农民服徭役和军役,据估算每年服役人员多达300万人,加上后勤服务人员约900万人,而秦朝全盛时期人口约2000万,每年动用全国人力约15%(不含后勤人员),几乎超过全国青年男丁总数。秦始皇不体恤民力,不关心百姓疾苦,长年累月的徭役、兵役使得农民青年男丁缺失,导致大量土地荒芜,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老百姓生活负担沉重,难以维持生计,阶级矛盾激化。加之秦朝律法以连坐制为核心,一人犯罪株连亲朋好友,导致穿囚衣者挤满街道,而且刑法极其残忍,百姓为了活命纷纷起事反秦。

战国时期是人民最为苦难的时期,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考虑,他们更需要的是儒家的“仁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沿用之前的强国之策,没有给老百姓喘息的机会,一个国家靠牺牲百姓的福祉和利益来换取政绩,那么这个国家也不会长久。用几百万将士们的生命换来的大秦帝国,在建国不到十五年就在起义军的呐喊声中灰飞烟灭,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伟大功业终究昙花一现。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以后,为了避免重蹈秦帝国覆辙,重用儒士,刘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祭祀孔子的皇帝,汉武帝时期也尊重儒家学术,汉王朝避免了二世而亡的悲剧,延绵400多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12
秦末农民起义陈胜败亡 阳城人邓说率军驻守于郏(今河南郏县,《史记》原作“郯”,在今山东郯城,应误),被受章邯指挥的另一秦将击败,邓说的部队溃散逃回陈县。
第2个回答  2021-02-12
秦末农民战争的发生是由秦朝残酷的剥削压迫引起的。农民不但被迫承担很高的赋税。还要负担非常繁重的兵役和徭役。秦始皇在位时期,仅修阿房宫和骊山陵就征发了七十多万人。秦二世时,人民的负担就更加沉重,无休止的繁重徭役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公元前二O九年七月,秦政府征发贫苦农民九百余人去北方渔阳戍边,他们行至蕲县大泽乡,因雨误期。按秦的法律,误期就要处死。贫琶:的农民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杀死押送他们的军官。陈胜慷慨激昂地说:-那些做王侯将相的,难道都是天生的贵种吗?。号召农民起来推翻秦的统治。在“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下,揭竿而起,点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熊熊烈火。
第3个回答  2021-02-12
秦国农民起义,要属著名的大泽乡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