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手牵手——农村青少年阅读行动”写一篇征文,本次读书主题为“用书籍滋养心灵的沃土”。

内容是参加“手牵手——农村青少年阅读行动”活动的心得体会,感想和启示。求求各位哥哥姐姐帮个忙。3000字以内,谢谢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通过两年的实践,我深切地认识到书籍除了丰富的知识外,最重要的是让心灵和思想得到成长,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这样说,书香是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现将我班开展“书香班级”活动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至者”。只有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课外阅读的强烈需求,乐此不疲。

  1、加强读书活动的宣传。

  开展好读书活动的动员工作,召开读书主题班队会,出主题黑板报、制作读书格言、名人名言等形式加强宣传。

  2、教室变“书房”。

  充分利用教室的每一地方,开辟了“泛舟书海”专栏,里面是学生推荐介绍好书、好文章或读书的收获等内容。开辟了“美文共赏”,里面是学生推荐的有思想又语言优美的文章或精彩片段或是学生读书过程中创作的感受、心得体会等,还开辟了“读书感言·想说就说”专栏,里面有名人名言,还有学生读书活动中深有感触的话语,另外,教室里摆着一盆盆芳香宜人的花草,花香、书香撩人,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学生的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读书兴致萌发。

  3、致力于图书角的建设和丰富。

  图书角在班级读书活动中尤为重要。师生共同参与布置图书角,师生共同献书,整理书目,建立档案,制定图书借阅制度。学生发扬主人翁意识,参与和管理的意识强,促进读书的有序进行。

  二、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在以往的读书活动中,学生往往对课外阅读只有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以致读书活动有名而无实。我觉得要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是读书活动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更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默默引导与付出。

  1、保证时间,合理安排,有效落实。

  除了利用好每天一早到校的时间进行读书活动,还将学生中午在校代餐后的一个小时进行读书活动。这段时间比较充裕,学生在教室内静静地默读、默看,在后段时间里,又安排了“好书推荐”、“读书交流会”,两人主持,每次三人。就这样,持之以恒,每天如此,一段时间后,中午一吃完饭,同学们就静静地在看书,班级的空气中也流淌着浓浓的书香味。

  每天家庭作业量相应减少,更多的时间留给课外阅读。班上经常家长反应孩子对读书到了痴迷的程度,每晚必看,看书都不想睡觉了。

  2、养成“边读边思”、“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

  3、建立和谐的亲师共读,亲子共读。

  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他的学生必然喜欢阅读。在午读时间,我每周安排两个中午,选取情节强,文质兼美的故事或文章“为学生大声朗读”。学生在听读中感受优美文字带来的愉悦,调动了阅读兴趣。

  利用早读时间,我会坚持捧书,与生一起放声朗读。阅读课上,我会和学生们一起默默坐着读书,时间在流淌,师生间无声的语言在彼此倾诉着。师生共读好似春风话语,滋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受到书香墨染,读书的种子已悄悄萌芽。

  发放致班级家长的一封信,动员亲子共读,营造家庭读书氛围。利用家长会,进行读书为主题的讲座,从读书习惯、读书方法、读书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在读书过程中,请亲子共读的家庭典范进行经验交流,学期评选“优秀读书家庭”,让读书活动更加深入、有效。

  4、完善激励制度。

  读书活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学生在读书活动中看不到自己的成绩,体验不到成就感,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因此,我在读书活动中特别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反馈,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成效显著地激励制度。

  班级设立“读书检察长”一职,对读书活动中表现好的现象进行记录,对不好的习惯或现象进行跟踪、了解,找出原因,予以纠正。在各小组设立“读书检查员”,直接负责各小组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们读书活动中的进步之处,采用“激励书签”、“阅读之星”的奖励,还每一段时间,评选“阅读小才女”、“阅读小才子”等称号,学生在老师的赏识中、同学们敬佩的目光下,体验莫大的荣誉感,实实在在感受到成功阅读的快乐!

  三、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

  1、认真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利用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进行阅读方法的渗透。我面向全校教师上了一节阅读推荐课、一节阅读交流课。推荐《淘气包埃米尔》,小说极富童真、童趣,又流淌着一种大爱,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同时也进行了生生之间的推荐,激发了学生读更多书的兴趣。在读书活动中,我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交流。交流课上,学生或讲或演或评,大家畅所欲言,好不快乐!

  2、进行读书笔记的指导。

  我让学生准备了两本本子,一本是“采蜜集”,摘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一本是“成长手册”,自己写得读后感,记录对成长有帮助的知识,自己的进步或收获等。

  四、开展富有特色的读书活动。

  学校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形成人人好读书,人人读好书的终身学习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读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课前三分钟演讲。

  坚持在每节课开始三分钟时间内开展演讲,内容不限,及时评议、评分、奖励。老师重视,学生肯定重视,往往还没有轮到他,就早早准备,在家长面前演练。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上台不再脸红、拘谨,而是神情坦然、姿态大方得体。同时演讲有利于知识的交流,学生的口才也练就出来,更加促进他们积极投入读书活动。

  2、共读一本书,共度一次心灵之旅。

  上学期,我班共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心灵倍受震撼之余,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果然,同学们敬佩之情,溢满笔端,各个真情流露,深受启迪、思想与心灵都浸润期间,整个活动令人回味,特将读后感进行精选、整理。

  3、课本剧创作、表演。

  “演”是读的外在表现,也能成为读的动力源泉。我班的孩子天真活泼,多才多艺,表现欲望强烈,我根据本班的特点,结合课本中课本剧的教学,引

  导学生自己创作、表演。在每学期的各种节日甚至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踊跃报名,精心编排,进行精彩纷呈的课本剧表演,同学们兴趣盎然,经验不断积累,能力得以提高,可以说是真正的“学以致用”。在这个课外阅读的新天地中,学生们快乐成长!由我班编排的课本剧还代表学校荣获区廉政故事大赛一等奖呢!

  4、以“赛”促读。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区、校各种征文比赛。班内开展“书签制作”、“读书小报制作”、“黑板报出版”、“读后感”等比赛,学生在比赛中收获,在比赛中锻炼。

  五、活动效果。

  1、初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阅读习惯、提升了修养。通过课外阅读活动,使每个学生“读好书,净化心灵,启迪人生”。

  2、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和班风、学风的进一步转变。

  3、读书活动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4、辛勤的耕耘也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班级连续四学期获校“书香班级”称号,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获市“优秀雏鹰假日小队”,课本剧《晏婴三拒金》获区一等奖。多名学生获校“阅读之星”,省、市、区级各项征文获奖,本人也热爱读书,积极进取,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全程参与,成绩突出,荣获“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等荣誉,多篇论文在省、市、区征文比赛中获奖,多次开课被评为优质课,年度考核多次评为优秀等。

  我会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读书作为一种习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默默影响着我的学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2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通过两年的实践,我深切地认识到书籍除了丰富的知识外,最重要的是让心灵和思想得到成长,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这样说,书香是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现将我班开展“书香班级”活动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至者”。只有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课外阅读的强烈需求,乐此不疲。

1、加强读书活动的宣传。

开展好读书活动的动员工作,召开读书主题班队会,出主题黑板报、制作读书格言、名人名言等形式加强宣传。

2、教室变“书房”。

充分利用教室的每一地方,开辟了“泛舟书海”专栏,里面是学生推荐介绍好书、好文章或读书的收获等内容。开辟了“美文共赏”,里面是学生推荐的有思想又语言优美的文章或精彩片段或是学生读书过程中创作的感受、心得体会等,还开辟了“读书感言·想说就说”专栏,里面有名人名言,还有学生读书活动中深有感触的话语,另外,教室里摆着一盆盆芳香宜人的花草,花香、书香撩人,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学生的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读书兴致萌发。

3、致力于图书角的建设和丰富。

图书角在班级读书活动中尤为重要。师生共同参与布置图书角,师生共同献书,整理书目,建立档案,制定图书借阅制度。学生发扬主人翁意识,参与和管理的意识强,促进读书的有序进行。

二、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在以往的读书活动中,学生往往对课外阅读只有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以致读书活动有名而无实。我觉得要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是读书活动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更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默默引导与付出。

1、保证时间,合理安排,有效落实。

除了利用好每天一早到校的时间进行读书活动,还将学生中午在校代餐后的一个小时进行读书活动。这段时间比较充裕,学生在教室内静静地默读、默看,在后段时间里,又安排了“好书推荐”、“读书交流会”,两人主持,每次三人。就这样,持之以恒,每天如此,一段时间后,中午一吃完饭,同学们就静静地在看书,班级的空气中也流淌着浓浓的书香味。

每天家庭作业量相应减少,更多的时间留给课外阅读。班上经常家长反应孩子对读书到了痴迷的程度,每晚必看,看书都不想睡觉了。

2、养成“边读边思”、“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

3、建立和谐的亲师共读,亲子共读。

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他的学生必然喜欢阅读。在午读时间,我每周安排两个中午,选取情节强,文质兼美的故事或文章“为学生大声朗读”。学生在听读中感受优美文字带来的愉悦,调动了阅读兴趣。

利用早读时间,我会坚持捧书,与生一起放声朗读。阅读课上,我会和学生们一起默默坐着读书,时间在流淌,师生间无声的语言在彼此倾诉着。师生共读好似春风话语,滋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受到书香墨染,读书的种子已悄悄萌芽。

发放致班级家长的一封信,动员亲子共读,营造家庭读书氛围。利用家长会,进行读书为主题的讲座,从读书习惯、读书方法、读书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在读书过程中,请亲子共读的家庭典范进行经验交流,学期评选“优秀读书家庭”,让读书活动更加深入、有效。

4、完善激励制度。

读书活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学生在读书活动中看不到自己的成绩,体验不到成就感,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因此,我在读书活动中特别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反馈,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成效显著地激励制度。

班级设立“读书检察长”一职,对读书活动中表现好的现象进行记录,对不好的习惯或现象进行跟踪、了解,找出原因,予以纠正。在各小组设立“读书检查员”,直接负责各小组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们读书活动中的进步之处,采用“激励书签”、“阅读之星”的奖励,还每一段时间,评选“阅读小才女”、“阅读小才子”等称号,学生在老师的赏识中、同学们敬佩的目光下,体验莫大的荣誉感,实实在在感受到成功阅读的快乐!

三、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

1、认真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利用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进行阅读方法的渗透。我面向全校教师上了一节阅读推荐课、一节阅读交流课。推荐《淘气包埃米尔》,小说极富童真、童趣,又流淌着一种大爱,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同时也进行了生生之间的推荐,激发了学生读更多书的兴趣。在读书活动中,我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交流。交流课上,学生或讲或演或评,大家畅所欲言,好不快乐!

2、进行读书笔记的指导。

我让学生准备了两本本子,一本是“采蜜集”,摘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一本是“成长手册”,自己写得读后感,记录对成长有帮助的知识,自己的进步或收获等。

四、开展富有特色的读书活动。

学校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形成人人好读书,人人读好书的终身学习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读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课前三分钟演讲。

坚持在每节课开始三分钟时间内开展演讲,内容不限,及时评议、评分、奖励。老师重视,学生肯定重视,往往还没有轮到他,就早早准备,在家长面前演练。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上台不再脸红、拘谨,而是神情坦然、姿态大方得体。同时演讲有利于知识的交流,学生的口才也练就出来,更加促进他们积极投入读书活动。

2、共读一本书,共度一次心灵之旅。

上学期,我班共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心灵倍受震撼之余,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果然,同学们敬佩之情,溢满笔端,各个真情流露,深受启迪、思想与心灵都浸润期间,整个活动令人回味,特将读后感进行精选、整理。

3、课本剧创作、表演。

“演”是读的外在表现,也能成为读的动力源泉。我班的孩子天真活泼,多才多艺,表现欲望强烈,我根据本班的特点,结合课本中课本剧的教学,引

导学生自己创作、表演。在每学期的各种节日甚至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踊跃报名,精心编排,进行精彩纷呈的课本剧表演,同学们兴趣盎然,经验不断积累,能力得以提高,可以说是真正的“学以致用”。在这个课外阅读的新天地中,学生们快乐成长!由我班编排的课本剧还代表学校荣获区廉政故事大赛一等奖呢!

4、以“赛”促读。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区、校各种征文比赛。班内开展“书签制作”、“读书小报制作”、“黑板报出版”、“读后感”等比赛,学生在比赛中收获,在比赛中锻炼。

五、活动效果。

1、初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阅读习惯、提升了修养。通过课外阅读活动,使每个学生“读好书,净化心灵,启迪人生”。

2、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和班风、学风的进一步转变。

3、读书活动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4、辛勤的耕耘也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班级连续四学期获校“书香班级”称号,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获市“优秀雏鹰假日小队”,课本剧《晏婴三拒金》获区一等奖。多名学生获校“阅读之星”,省、市、区级各项征文获奖,本人也热爱读书,积极进取,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全程参与,成绩突出,荣获“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等荣誉,多篇论文在省、市、区征文比赛中获奖,多次开课被评为优质课,年度考核多次评为优秀等。

我会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读书作为一种习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默默影响着我的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通过两年的实践,我深切地认识到书籍除了丰富的知识外,最重要的是让心灵和思想得到成长,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这样说,书香是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现将我班开展“书香班级”活动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至者”。只有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课外阅读的强烈需求,乐此不疲。

1、加强读书活动的宣传。

开展好读书活动的动员工作,召开读书主题班队会,出主题黑板报、制作读书格言、名人名言等形式加强宣传。

2、教室变“书房”。

充分利用教室的每一地方,开辟了“泛舟书海”专栏,里面是学生推荐介绍好书、好文章或读书的收获等内容。开辟了“美文共赏”,里面是学生推荐的有思想又语言优美的文章或精彩片段或是学生读书过程中创作的感受、心得体会等,还开辟了“读书感言·想说就说”专栏,里面有名人名言,还有学生读书活动中深有感触的话语,另外,教室里摆着一盆盆芳香宜人的花草,花香、书香撩人,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学生的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读书兴致萌发。

3、致力于图书角的建设和丰富。

图书角在班级读书活动中尤为重要。师生共同参与布置图书角,师生共同献书,整理书目,建立档案,制定图书借阅制度。学生发扬主人翁意识,参与和管理的意识强,促进读书的有序进行。

二、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在以往的读书活动中,学生往往对课外阅读只有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以致读书活动有名而无实。我觉得要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是读书活动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更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默默引导与付出。

1、保证时间,合理安排,有效落实。

除了利用好每天一早到校的时间进行读书活动,还将学生中午在校代餐后的一个小时进行读书活动。这段时间比较充裕,学生在教室内静静地默读、默看,在后段时间里,又安排了“好书推荐”、“读书交流会”,两人主持,每次三人。就这样,持之以恒,每天如此,一段时间后,中午一吃完饭,同学们就静静地在看书,班级的空气中也流淌着浓浓的书香味。

每天家庭作业量相应减少,更多的时间留给课外阅读。班上经常家长反应孩子对读书到了痴迷的程度,每晚必看,看书都不想睡觉了。

2、养成“边读边思”、“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

3、建立和谐的亲师共读,亲子共读。

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他的学生必然喜欢阅读。在午读时间,我每周安排两个中午,选取情节强,文质兼美的故事或文章“为学生大声朗读”。学生在听读中感受优美文字带来的愉悦,调动了阅读兴趣。

利用早读时间,我会坚持捧书,与生一起放声朗读。阅读课上,我会和学生们一起默默坐着读书,时间在流淌,师生间无声的语言在彼此倾诉着。师生共读好似春风话语,滋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受到书香墨染,读书的种子已悄悄萌芽。

发放致班级家长的一封信,动员亲子共读,营造家庭读书氛围。利用家长会,进行读书为主题的讲座,从读书习惯、读书方法、读书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在读书过程中,请亲子共读的家庭典范进行经验交流,学期评选“优秀读书家庭”,让读书活动更加深入、有效。

4、完善激励制度。

读书活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学生在读书活动中看不到自己的成绩,体验不到成就感,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因此,我在读书活动中特别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反馈,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成效显著地激励制度。

班级设立“读书检察长”一职,对读书活动中表现好的现象进行记录,对不好的习惯或现象进行跟踪、了解,找出原因,予以纠正。在各小组设立“读书检查员”,直接负责各小组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们读书活动中的进步之处,采用“激励书签”、“阅读之星”的奖励,还每一段时间,评选“阅读小才女”、“阅读小才子”等称号,学生在老师的赏识中、同学们敬佩的目光下,体验莫大的荣誉感,实实在在感受到成功阅读的快乐!

三、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

1、认真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利用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进行阅读方法的渗透。我面向全校教师上了一节阅读推荐课、一节阅读交流课。推荐《淘气包埃米尔》,小说极富童真、童趣,又流淌着一种大爱,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同时也进行了生生之间的推荐,激发了学生读更多书的兴趣。在读书活动中,我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交流。交流课上,学生或讲或演或评,大家畅所欲言,好不快乐!

2、进行读书笔记的指导。

我让学生准备了两本本子,一本是“采蜜集”,摘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一本是“成长手册”,自己写得读后感,记录对成长有帮助的知识,自己的进步或收获等。

四、开展富有特色的读书活动。

学校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形成人人好读书,人人读好书的终身学习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读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课前三分钟演讲。

坚持在每节课开始三分钟时间内开展演讲,内容不限,及时评议、评分、奖励。老师重视,学生肯定重视,往往还没有轮到他,就早早准备,在家长面前演练。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上台不再脸红、拘谨,而是神情坦然、姿态大方得体。同时演讲有利于知识的交流,学生的口才也练就出来,更加促进他们积极投入读书活动。

2、共读一本书,共度一次心灵之旅。

上学期,我班共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心灵倍受震撼之余,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果然,同学们敬佩之情,溢满笔端,各个真情流露,深受启迪、思想与心灵都浸润期间,整个活动令人回味,特将读后感进行精选、整理。

3、课本剧创作、表演。

“演”是读的外在表现,也能成为读的动力源泉。我班的孩子天真活泼,多才多艺,表现欲望强烈,我根据本班的特点,结合课本中课本剧的教学,引

导学生自己创作、表演。在每学期的各种节日甚至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踊跃报名,精心编排,进行精彩纷呈的课本剧表演,同学们兴趣盎然,经验不断积累,能力得以提高,可以说是真正的“学以致用”。在这个课外阅读的新天地中,学生们快乐成长!由我班编排的课本剧还代表学校荣获区廉政故事大赛一等奖呢!

4、以“赛”促读。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区、校各种征文比赛。班内开展“书签制作”、“读书小报制作”、“黑板报出版”、“读后感”等比赛,学生在比赛中收获,在比赛中锻炼。

五、活动效果。

1、初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阅读习惯、提升了修养。通过课外阅读活动,使每个学生“读好书,净化心灵,启迪人生”。

2、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和班风、学风的进一步转变。

3、读书活动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4、辛勤的耕耘也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班级连续四学期获校“书香班级”称号,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获市“优秀雏鹰假日小队”,课本剧《晏婴三拒金》获区一等奖。多名学生获校“阅读之星”,省、市、区级各项征文获奖,本人也热爱读书,积极进取,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全程参与,成绩突出,荣获“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等荣誉,多篇论文在省、市、区征文比赛中获奖,多次开课被评为优质课,年度考核多次评为优秀等。

我会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读书作为一种习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默默影响着我的学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