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知书达理的人遇到不讲理的人,再有理也无法讲清楚。

“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是流传已久的俗语。

“秀才”指读书人,也就是文人;“兵”指没念过书的粗人,也就是武人。

就是说文人和武人考虑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不同,碰到一块儿就某一问题是很难沟通的。

虽然说的都是同一种语言,但因为二者所受的教育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就不同,结果“兵”听不懂“秀才”说的,“秀才”也听不懂“兵”说的,于是秀才就“有理说不清”了。

“秀才遇上兵”的结果,往往是“秀才”弃甲,“兵”获得胜利。倒不是“秀才”无力取胜,而是“秀才”不耐其烦,心疲力竭,所以干脆放弃;另外,“秀才”有时也会有“不跟你一般见识”的高傲虚矫,所以很生气又无可奈何地弃甲。

扩展资料

反例

历史上打仗凶猛的文弱书生——陈庆之

陈庆之是南北朝时期的将军,他的非凡成就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萧衍。萧衍有个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当和尚,不喜欢当皇帝,曾经多次出家,但都被臣子拉回来了。萧衍在没有做皇帝之前,是齐国的臣子,身居要职。

萧衍尽管善于领兵打仗,但他不是一介武夫,他喜爱文学,经常和文人雅士喝喝酒,聊聊天。除了偏爱文学外,萧衍还痴迷于下棋,经常和人对弈。于是,萧衍的身边就出现一位棋童,他就是陈庆之。

萧衍代齐建梁,成为皇帝,陈庆之自然飞黄腾达,位居要职。陈庆之刚开始的职位是文职,做一些舞文弄墨,收集书卷的工作,因为他看上去书生气很重,不适合带兵打仗。

陈庆之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在梁军收复徐州之际,萧衍派自己的儿子萧综前去收复徐州,此时北魏也派兵阻止,于是两军开始交战。萧综和萧衍尽管是父子关系,但是两人关系不和,萧综借此机会投奔北魏了。主帅都跑了,梁军就是一盘散沙,结果被打败了,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在这次战争中,陈庆之也是随军出行,这是他第一次上战场,结果就面临主帅叛逃的场景。陈庆之跟随萧衍多年,他的一些品德性格陈庆之也学了不少。他临危不乱,组织本部人马和北魏作战,最终突出重围,活了下来。

随后,北魏发生内乱,梁军趁势伐齐,两军僵持在涡阳。梁军始终攻不进去,于是就萌生撤军的念头,却被陈庆之断然决绝。最终陈庆之亲自率军夜袭涡阳,一夜之间令魏军全军覆没。经过涡阳一站,陈庆之名震天下,此时的陈庆之已经摆脱棋童的身份,成为一名合格的将领。

真正让他坐享战神名号的事迹是攻陷洛阳。自五胡乱华,西晋东迁以来,北方大地一片战乱,长安和洛阳两个故都一直没有被东晋收回。东晋时期,朝廷多次组织北伐,如祖逖、恒温等,但都失败,别说北伐成功了,连洛阳都没有到过。而陈庆之却领兵攻入洛阳,此战让他名震千古,成为一代战神。

北魏内乱,元颢投降梁朝,此人颇有野心,想做北魏的皇帝。于是想借助萧衍的力量,让他扶持自己做皇帝。萧衍派陈庆之率领七千梁军就开始北上,扶持元颢登基称帝。

陈庆之北上的路上遇到重重阻碍,但是都被他一一消灭,克睢阳、攻考城、战荥阳,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梁军望风而逃,梁军一路北上,势如破竹。北魏的皇帝孝庄帝望风而逃,避其锋芒。留守洛阳的魏趁则开城投降,洛阳被陈庆之拿下了。

纵观陈庆之一生,他是一个文弱书生,却领兵攻下洛阳,终成一代名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9
二楼的意思差不多,意思就是,以前当兵的,都是穷苦人家,大部分都没有上过学,文化浅薄,部队也就是打仗训练基本没有现在部队的文化课程之类的,秀才都是文化人,遇到当兵的,一个只知道纸上谈兵(秀才),当兵的不管那那一套,秀才讲的是道理,当兵的是解决眼前的情况,所以秀才文化也不是深,所以就讲不清楚,还有以前的秀才都是,只要会2个子的都是文化人,都是秀才,也说明了我国封建时期,人民的教育文化程度很低。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采纳,还有什嚒需要我或者我们团队帮助你的请及时追问我。一文一武,不是一句两句说的清楚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2-05
是说文人(秀才)和武人(兵)由于文化底蕴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以至于碰到一块儿就某一问题是很难沟通的。
第3个回答  2013-12-28
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是什么意思?比喻有才能的人,遇到文化水平低的人,束手无策。 一个有文一个有武,二者相互难以达到一个共识。
第4个回答  2013-12-28
就是说军队滥用权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