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清北等名校硕士毕业生报考基层公务员?

如题所述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办学的目标是有分工的,有面向企业工厂培养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也有为企业培养研究设计人才的。按道理,高学历的人就应该去搞科研、搞研发设计,因为国家社会前期给予他们的教育资源投入,就是要让他们将来干这事的。

而近年来,无论是名校985毕业生卷烟厂当流水线上的工人,高喊“就算是死,也要死在编制里!”还是清北等一流名校硕博毕业生报考基层街道办工作,无不向人们透露着一种怪诞、荒缪。

当这种现象不再是新闻报道中的个例时,这难道正常吗?

当然不正常,这些人才按常理是应该去搞科研、搞新产品设计研发、搞国内国际尖端前沿技术攻关的,那么多急需攻克的难题在等着他们呢,而他们却偏偏选择了向下而生,扎根基层。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抛弃了最初的理想,干着明显不符合“身份定位”的基层工作呢?

说实话,当这些高学历聪慧的毕业生去竞聘这类本就对知识水准需求不高的岗位时,是十分具有优势的。对招聘单位来说,花同样的钱,能招来越高学历的人越好。此时专科没有本科有优势,本科没有硕士有优势,硕士没有博士有优势,而博士也可能被留洋海龟pk掉。而本该这个岗位只需要一个普通本科生就够了,这明显是一种“内卷+资源浪费”。

从个人观点来看,其核心矛盾有两个:

一、供大于求,造成人才过剩,势必会向其他方向分流;

二、“求稳”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当风险大于稳定时,就会以求稳为主。

按照这些年中国发展的速度,正从低中端产业迈向高端产业,低端产业不是不需要高端人才,但往往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远远大于脑力者,而且也给不了高学历人才对应的报酬。尤其在过往“贸工技”与“技工贸”之争中,“贸工技”占领了上风,更多的企业认为“造不如买”,外界有现成的技术和设备,买过来生产就是了,何必花大价钱请人做科研开发呢?我们搞生产,让别人搞科研开发不好吗?

这就造成了中国企业虽多,但普遍对高学历人才需求有限的原因。加之年年都有百十来万这样的人才进入社会,社会能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有限,造成人才过剩,当向上无望时,他们就选择向下。

很多工作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慨,我的工作随便叫个低学历的人都能干,而往往发出感慨的都相对高学历的人。说明什么?说明人才浪费!

我们相信,中国学生们是有创劲的,只要有机会,谁不愿意让自己的生命精彩纷呈呢?

当向上无望的人叠加上求学本就只为安稳生活的一群人,肉眼可见都知道“体制”内的最安稳,而去竞聘“体制”内岗位,学历又成了他们最大的优势。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矛盾呢?有没有办法?

答案是办法有,但改变起来很难,也很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第一、平衡供需关系。举个例子,送外卖的、跑滴滴的都有本科硕士参与进来了,是不是可以说明“过度教育”?当企业还不需要这么多高学历人才时,学校又在源源不断向社会上输送,能提供的工作岗位远少于学校培养的人才,这些人去哪里?

第二、走好中国制造高端之路。技术研发这玩意,不是有钱就一定能买来的,必须要经过沉淀,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强如华为,核心技术芯片在被卡脖子之后也不见得有钱就解决了。只有中国高端公司越来越多,高科技技术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时,才会有更多的企业才敢也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去搞开发研究,这时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才是最多的。

总之,有针对性需求的去培养高学历人才,大力发展中国高端制造,同时提高老百姓收入,让其有能力购买高端产品。只有这样形成一个有需求、有市场、有技术研发的正向循环发展,才能让高校毕业生去各自该去的岗位,最大限度的消化和利用好高学历人才资源,服务社会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