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疫情为什么不缺物资

如题所述

10月底以来,广州面临抗疫三年来最复杂、最严峻的疫情。根据广东卫健委的消息,11月16日,广州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共8761例,疫情仍在高位运行。

而就在这种严峻情况下,广州的物资供应仍在有序进行,生活物资供应充足。

在11月14日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商务局副局长吴炳祥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当下广州线下采购的重点生活超市依然按平时“3-10”倍的量备货。同时,建立保供应企业与街道、网格负责人“直通车”联系机制,实现保供的需求端与供给端有效对接。

2022 年 11 月 14 日,广州市海珠区沙园市场,海珠区部分解封首天,市民采购食物(南风窗记者 郭嘉亮 摄)

线上采购方面,广州市保障超86万平方米的电商仓库运转,同时提升运力保障,疫情最严峻的海珠区配送及分拣人员增至7100多人。

除了吴炳祥提到的保供应企业供应物资和居民自购物资,有时一些爱心捐赠和广州之外的生活物资也会通过物资供应的系统进入管控区,送到居民手中。

就在邓芸小区被封控的前一天下午,从化区吕田镇几个村子的菜农们来到田地忙碌。大芥菜青翠挺拔,铺满山间农田,九月种下的第一批种子如今已进入了采摘期。

不过,和往年不同,第一批甜脆鲜嫩的吕田大芥菜并非销往市场,而是被送往海珠的封控区。

2022年11月12日,广州,商场日用品供应充足,市民选购食材

吕田镇商会秘书长黄通文告诉南风窗,往年大芥菜大部分销往广州的批发市场、连锁酒店等,但受到疫情影响,海珠、白云等区的批发商都无法前来采购大芥菜。

“村民们向镇政府反馈销路遇到的困难,出于对农户们的关心,镇里主动联系到吕田镇商会。既然村民卖不出去,封控区的居民们也有对蔬菜的需要,我们商会就想做个好事,出资收购菜农的芥菜,然后免费赠送给封控区居民。”

爱心捐赠,很快落到实处。11月8日晚,广州市山里香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银开从商会了解到向封控区捐赠大芥菜的想法,开始负责对接事宜。到了9日上午,商会就真正确定下来了。经过与海珠区的快速对接,商会确定向菜农采购两万斤当季大芥菜,并分两次派送给桂田片区的居民。商会成员们积极响应众筹号召,很快筹集了采购资金。胡银开还主动免费提供两辆货车,负责大芥菜的运输。

可在海珠区强化全域疫情防控措施期间,按照有关规定,只有涉及保障城市基本运行、医疗、应急和疫情防控相关车辆的,可由主管行政部门统一向市、区防控指挥办申请核发《车辆通行证》。运送捐赠蔬菜的车辆怎么进入海珠区,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胡银开告诉南风窗,为了让大芥菜能顺利送到海珠,他提前跟镇里的防控指挥办沟通,并按照要求提交了行程码、身份证、驾驶证等证件材料进行备案。等运输到管控区卡口,再由海珠区防控指挥办的工作人员引领他们办好《车辆通行证》。

可以说,这是物资进入管控区的第一道关口。

保障居民物资需求,离不开生产、采购、运输、配送等主通道的畅通。广州市商务局在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市、区两级商务部门,努力克服疫情防控带来的人、车、货、仓运行困难,调动一切有利条件,加大物资供应力度,最大努力为居民提供生活物资保障。

针对管控带来的运输车辆通行不便,市、区生活物资保障组还安排专人,连夜为一批生活必需品保供企业出具车辆通行证,仅11日就发放市级通行证了2768张。

所以,一路都很顺利。

居民网购的货品被送到管控区内(图源:广州日报)

11月11日早晨7点多,迎着晨光,两辆装满新鲜大芥菜的大货车从吕田出发,驰骋近130公里来到海珠区江海街道桂田管控区卡口。上午10点多,大货车一抵达,等在卡口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就开始迅速行动,搬菜、运菜,井然有序。

等到下午,桂田片区约2.5万名居民收到了志愿者们派送上门的惊喜大芥菜。

卡口过关

桂田片区的居民从管控区卡口收到大芥菜之前,还要经历至少两个环节。这在每个管控区都一样。

每天早上8点20分左右,黎云就会出门,步行半小时到海珠区南洲街道后滘村卡口服务。

10月24日,受疫情影响,海珠区部分区域开始实施“非必要不离开本区”等防控措施,黎云工作的健身房也暂停营业,有着多年志愿经验的他,看到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招募志愿服务的公告后立即报名参加,成为了一名青年防疫志愿者。

10月30日,后滘社区被列入临时管控区域,实行“人不出区、错峰取物”防控措施。卡口临时设立的物资接收点就必须承担起物资配送的工作,黎云开始去物资接受点服务。

黎云告诉南风窗,后滘管控区一共设有两个接收点,分别负责辖区内的10个网格。志愿者们负责在卡口接收外界送来的物资,对其进行分类、消毒,然后再交给后滘村内另一批负责运送物资的骑手志愿者。

卡口处在进行物资交接(受访者供图)

每个接收点日常约有六七个人,偶尔会有一些单位组织的志愿者们过来帮忙,最多的时候能有20多人。但即便这么多人,当天巨大的工作量也让这些志愿者忙到晚上9点。

管控初期,接收点收到的东西五花八门,有午餐、奶茶,志愿者们都应送尽送,后来才慢慢以生活必需品为主。人们在前期出于恐慌心理,往往会大量下单,黎云和同伴们面对的是源源不绝的物资数量。由于货架数量不足,卡口堆满的物件显得有些混乱。

到了晚上,有些没找到收货人的物品又会送回接收点,由于订单上填写的是虚拟号码,志愿者们还得想办法联系到收货人。起初,卡口志愿者与管控区内的骑手没有充分对接好,导致卡口还在不断接收,骑手却没有精力再送了。

经过前期的手忙脚乱,志愿者们也逐渐摸索出一套高效的配送模式。黎云说,他们在收到物资后,会先做好相应网格的分类,然后在货架上放到相对应的位置,方便骑手们迅速找到自己负责区域的物件,最大程度地减少错漏。

保障收件人的信息准确是第一步。志愿者们剪裁出许多小纸条,让送货员们在纸条上写下收件人姓名、网格、真实电话等重要信息,然后用透明胶粘在包裹外面,以防雨水沾湿。

志愿者们在包装袋上贴上胶带,防止收货信息被雨水打湿(受访者供图)

由两三个人专门负责对外接收,并检查标签,再由其余人在中间传递,放到货架上分类摆好,一整套工作经过精细化分工,具体地落在每个人的身上。

卡口的接收时间是早上九点到晚上七点,志愿者和骑手们则会一直工作到九点,力争将当天的货物送完。每一天工作结束后,志愿者们还会对当日出现的纰漏进行复盘,总结经验,改善工作模式。

跟黎云同在后滘社区管控卡口做物资转运的青年志愿者郑海勇告诉南风窗,人封控在家里,一两天的还好,但时间久了,人们开始缺物资缺精神,情绪变差。

郑海勇说,精神层面的问题他们解决不了,他们就是靠自己的体力,帮里面的人多搬几次货。“但也应该有人告诉他们,这么多人在帮他们,让他们在精神上也好受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20
副局长吴炳祥在会上表示,疫情发生以来,为确保封控、管控区生活物资供应充足,各保供企业按照超平时3-5倍量供应,当前,全市社会面生活物资供应稳定,八大类生活必需品货源总量是充足的,呼吁广大市民做到理性采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