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过什么丢脸的事?

如题所述

又有谁没丢过脸呢?

和朋友们聊天,说起自己“做过什么丢脸的事”,发现每个人都颇能贡献这个话题:有人在安静的考场上,肚子响到天崩地裂,地老天荒;有人把老板照片做成表情包,不慎发进老板在的工作群;也有人强装风雅,被行家无情当场戳穿......

在这个讨论中,我也贡献了自己的小小经历:大学二年级,我第一次出国交换。在美国偌大的校园图书馆里,我被一个小小的文具困住了——我想确定它是订书机 (stapler),而不是打孔机 (hole-puncher)。于是我拿起它,走到一个黑哥们儿身后,拍拍他,问道:“Excuse me, is this a printer? (请问这是一个打印机吗)” 话一出口,我就知道自己跑火车了。可还没想好如何挽救,哥们儿回头,一脸惊悚地看着我,大声叫道:“No! That’s not a printer!”。我顿感四周各种目光向自己袭来,却苦于英语能力有限,无法让我像讲中文时一样机智地化解尴尬。于是,我紧接着说了句对挽救事态毫无帮助的话: “OK, thank you.” 然后,迅速转身,快步溜出图书馆......

这件事给我造成的心理阴影,使得我接下来一周都没有再踏入图书馆,也使得stapler从此成为了我无法忘却的一个单词。

但有意思的是,丢过一次脸之后,我却变得没那么怕丢脸了。

在香港读书的第一年,虽然能听懂粤语,我却一直不好意思开口讲,害怕自己不标准的口音招来嘲笑。美国订书机事件后,我再回到香港,便开始积极主动地跟人讲粤语。先是朋友,再是同学,再慢慢到陌生人。原因很简单:我知道,在这个城市生活,我总会遇到需要讲粤语的场合。而那时,我不想再重演美国图书馆的尴尬一幕。

我想主动出击,以丢小脸,换取未来的不丢大脸。

以学粤语的故事为例,我在学校食堂最爱的套餐是烧鸭饭,可粤语“鸭”的标准发音考究,既要带点鼻音,又要闭口,实难做到标准。以前我总是憋了半天,最后怂怂地用普通话点餐,但后来就大胆说起了广东话。第一次说的时候,切菜大叔直接在百忙之中放下了菜刀,大肆模仿我嘲笑我的发音。但经“订书机”一役,我的“丢脸”阈值有所提升。待他笑完,我虚心地问“咁你可唔可以话俾我知,我点讲至吖(那你可不可以告诉我,我应该怎么说才对)?” 大叔还真的颇为耐心地教了我发音。

类似的经历逐渐应用在不同的场景中——成绩不好的科目,我从原来的绕着老师走,变成缠着找老师求解;参加面试,我在被拒后,写邮件向面试官寻求反馈和建议;工作中,对于给我提出批评的同事,我专门单独约ta喝咖啡请教... 过去的我可能最想躲开、最觉得尴尬的人事,我都偏偏要迎头而上。而往往随着我的迎头而上,原有的尴尬感减少了,我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建议、理解和帮助。

逐渐地,我发现了一条规律:丢脸之后,就是学习的最好机会:其一,对方会因为你的“丢脸”觉得你“弱”,并由此产生优越感。但伴随着优越感,ta也更有施教于你的意愿,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好为人师”的一面。其二,不是每个人在丢脸之后还“有脸”继续面对、刨根问底,所以这么做的人,勇气让人佩服,别人也因而更愿意表示理解和提供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