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的最后结局

如题所述

守寡。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宝玉和宝钗成亲后始终不忘林黛玉,再加上经历了一系列破败死亡相继的家族变故,宝玉“弃宝钗麝月”(脂批),出家为僧。宝玉出家以后,宝钗当然是守寡了。第一回《<好了歌>注》中有一句“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旁边有脂批“宝钗湘云一干人”,据此,宝钗应该是孤守到老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9

《红楼梦》是世界公认的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经典名著,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的结局说: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合聚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写到最后,“黛死钗嫁”,死的死,散的散。贾宝玉虽然与薛宝钗成婚了,但却是只落下一首《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宝二爷出家后,对于薛宝钗的结局,历史上就有过诸多的猜测。有的人认为薛宝钗不久也郁郁而终,有的人说薛宝钗改嫁贾雨村了,也有的人说薛宝钗有了贾宝玉的孩子,像李纨单身养大贾兰一样。

薛宝钗的结局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其实相比于其他人,她最悲剧的。曹雪芹给她起名“蘅芜苑”,也就是“恨无缘”,“蘅芜君”亦就“恨无君”,薛宝钗是一个举止端庄大方,学识渊博的女子,相貌更是艳压群芳,位于金陵十三钗之首。

她善于明哲保身,“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在捡抄大观园之时,她提前就主动借口搬出去。在《红楼梦》中,她的人气要比林黛玉好,从贾母到最低微讨人厌的赵姨娘都对她赞赏有加。

到了最后,在林黛玉咽气的前一晚,她和贾宝玉结婚了,成全了人们口中的“金玉良缘”。但也最终照应了曹雪芹的“恨无君”,贾宝玉看破红尘出家而去。

贾宝玉出家后,说薛宝钗改嫁贾雨村,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而虽然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了,但贾宝玉终日沉浸在林妹妹逝世的悲痛里,神志不清。作者也不必再塑造一个李纨来

《飞鸟各投林》中其中一句“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贾宝玉出家,看破红尘,遁入空门,那么交代的。应该就是薛宝钗了,“痴迷的,枉送了性命”。那么在宝玉出家以后,说明宝钗也接着逝世了。如此女子,大概也就是郁郁而终罢!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关于《红楼梦》中除林黛玉以外另一个重要女子薛宝钗的结局,历来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终生守寡;有的说忧郁而死;有的说给贾宝玉生了个儿子象嫂子李纨一样辛辛苦苦抚养儿子成才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薛宝钗的结局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我个人坚持认为,要研究《红楼梦》,第一要义是要紧扣文本。因为事实证明,曹雪芹本人就是一个伟大的文本主义作家,他在《红楼梦》这本书里,编织了一个太过完美的“纯文本”,充满了暗喻、象征、类比等等修辞手法,这也是红学能够得以繁衍的重要原因。因此,探究小说的文本含义是至关重要的。而关于薛宝钗的结局同样可以在小说第五回的判词和红楼梦曲里搞明白。

  先来看红楼梦曲二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家,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首曲子的意思就是:贾宝玉虽然真爱林黛玉,可是他最终是和薛宝钗结婚的。而且,夫妻二人婚后虽然内心深处痛苦,但是却相敬如宾,是恩爱的。这应该是对于贾宝玉和薛宝钗婚姻生活的基本刻画。

  再来看,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有“看破的,遁入空门”之语。根据脂砚斋批语透露,贾府“事败抄没”后,“子孙流散”,“一败涂地”。贾宝玉则“悬崖撒手”,“弃而为僧”。也就是说,贾宝玉在贾府被查抄以后终于下定决心出家做了和尚。到这个时候,薛宝钗真的处于“守寡”状态了。

  那么,处于守寡状态的薛宝钗后来的生活如何呢?同样是第五回中的“钗黛合一”判词提供了很明确的答案:“金簪雪里埋”,配图为“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联系画面来理解,这句诗至少包含四层意思:

  1、薛宝钗在贾府被抄、宝玉出家后回到了娘家。雪谐音薛,金簪就是指薛宝钗,金簪雪里埋,应该有薛宝钗最后是回到薛家的意思。这一点,在曹雪芹前八十回就写到宝钗自父亲亡故后便经常帮助母亲操持家务,在高鹗的后四十回也得到体现,就是她在与宝玉结婚以后也经常回娘家帮助母亲操持家务,而薛姨妈面对无能混账的薛蟠以及霸道泼妇夏金桂,只能依靠乖巧懂事的女儿。因此,薛宝钗在贾府被抄、宝玉出家以后回到娘家是合乎情理的。

  2、薛宝钗和贾宝玉没有孩子。如果他们有孩子,那么,贾府再败落,也是不会允许薛宝钗带着贾家的骨肉回到薛家的。我们从李纨的相关判词以及红楼梦曲也可以了解到,贾家虽然被抄,但李纨依然把贾兰培养成才,如果薛宝钗有子,也只能是李纨的结局。

  3、薛宝钗不仅回到娘家,而且死于薛家、死于一个凄惨的雪天。前面我们说过,“玉带林中挂”,暗指林黛玉在树上上吊而死(参见拙文《林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自然,“金簪雪里埋”也含有薛宝钗死于薛家,而且死于一个寒冷下雪的日子的意思。埋,除上面说到的“滞留、困顿”于薛家以外,还有两层意思,既可以理解为在薛家遭到了“冷遇、折磨”,也可以理解为薛宝钗死后被草草“掩埋”于雪地,甚至抛尸荒野为大雪掩埋的可能都有。在《红楼梦》里,乖巧的香菱其实就是薛宝钗在薛家的“影子”(在宝玉那里对应的是袭人),类似于紫鹃之于黛玉(在宝玉那里对应的是晴雯)。而香菱就是被夏金桂折磨而死的(见《红楼梦》第五回相关判词),她容不下香菱,又怎容得下宝钗?或许,香菱的遭遇就是薛宝钗的结局的一个暗喻。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一再暗示,薛宝钗的身体是很健康的,而且心胸开阔,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很强,因此,她病死或者因想不开寻短见的可能性很小。

  4、薛宝钗“雪里埋”的结局与曹雪芹设计的大结局暗合。在红楼梦十二曲的收尾飞鸟各投林中,末一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小说的结局就犹如一场衰亡的大雪,掩埋了一切,而薛宝钗的死局——“雪里埋”,似乎就预告着这一切的终结。

  如此看来,薛宝钗结局的凄凉,一点也不亚于林黛玉。这就是为什么写她的红楼梦曲叫“终身误”的原因。确实,因为一个“金玉良缘”的阴谋,一个美丽的女孩嫁给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丈夫,落得个在娘家守寡,而且遭受非人待遇,最终凄惨死去。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659855490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12-25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 ,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哪个,好像没死..

在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 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 薛宝钗
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午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丸说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但“无情”和非热心并不等于奸险。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钏,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人有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伯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情奉和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那种认为薛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争夺宝玉的看法,既不得合书中的描写,又缩小了这一人物的思想意义。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薛宝钗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薛宝钗(图5_ 赵国经王美芳画)
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第4个回答  2017-03-01
  关于《红楼梦》中除林黛玉以外另一个重要女子薛宝钗的结局,历来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终生守寡;有的说忧郁而死;有的说给贾宝玉生了个儿子象嫂子李纨一样辛辛苦苦抚养儿子成才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薛宝钗的结局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我个人坚持认为,要研究《红楼梦》,第一要义是要紧扣文本。因为事实证明,曹雪芹本人就是一个伟大的文本主义作家,他在《红楼梦》这本书里,编织了一个太过完美的“纯文本”,充满了暗喻、象征、类比等等修辞手法,这也是红学能够得以繁衍的重要原因。因此,探究小说的文本含义是至关重要的。而关于薛宝钗的结局同样可以在小说第五回的判词和红楼梦曲里搞明白。   先来看红楼梦曲二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家,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首曲子的意思就是:贾宝玉虽然真爱林黛玉,可是他最终是和薛宝钗结婚的。而且,夫妻二人婚后虽然内心深处痛苦,但是却相敬如宾,是恩爱的。这应该是对于贾宝玉和薛宝钗婚姻生活的基本刻画。   再来看,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有“看破的,遁入空门”之语。根据脂砚斋批语透露,贾府“事败抄没”后,“子孙流散”,“一败涂地”。贾宝玉则“悬崖撒手”,“弃而为僧”。也就是说,贾宝玉在贾府被查抄以后终于下定决心出家做了和尚。到这个时候,薛宝钗真的处于“守寡”状态了。   那么,处于守寡状态的薛宝钗后来的生活如何呢?同样是第五回中的“钗黛合一”判词提供了很明确的答案:“金簪雪里埋”,配图为“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联系画面来理解,这句诗至少包含四层意思:   1、薛宝钗在贾府被抄、宝玉出家后回到了娘家。雪谐音薛,金簪就是指薛宝钗,金簪雪里埋,应该有薛宝钗最后是回到薛家的意思。这一点,在曹雪芹前八十回就写到宝钗自父亲亡故后便经常帮助母亲操持家务,在高鹗的后四十回也得到体现,就是她在与宝玉结婚以后也经常回娘家帮助母亲操持家务,而薛姨妈面对无能混账的薛蟠以及霸道泼妇夏金桂,只能依靠乖巧懂事的女儿。因此,薛宝钗在贾府被抄、宝玉出家以后回到娘家是合乎情理的。   2、薛宝钗和贾宝玉没有孩子。如果他们有孩子,那么,贾府再败落,也是不会允许薛宝钗带着贾家的骨肉回到薛家的。我们从李纨的相关判词以及红楼梦曲也可以了解到,贾家虽然被抄,但李纨依然把贾兰培养成才,如果薛宝钗有子,也只能是李纨的结局。   3、薛宝钗不仅回到娘家,而且死于薛家、死于一个凄惨的雪天。前面我们说过,“玉带林中挂”,暗指林黛玉在树上上吊而死(参见拙文《林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自然,“金簪雪里埋”也含有薛宝钗死于薛家,而且死于一个寒冷下雪的日子的意思。埋,除上面说到的“滞留、困顿”于薛家以外,还有两层意思,既可以理解为在薛家遭到了“冷遇、折磨”,也可以理解为薛宝钗死后被草草“掩埋”于雪地,甚至抛尸荒野为大雪掩埋的可能都有。在《红楼梦》里,乖巧的香菱其实就是薛宝钗在薛家的“影子”(在宝玉那里对应的是袭人),类似于紫鹃之于黛玉(在宝玉那里对应的是晴雯)。而香菱就是被夏金桂折磨而死的(见《红楼梦》第五回相关判词),她容不下香菱,又怎容得下宝钗?或许,香菱的遭遇就是薛宝钗的结局的一个暗喻。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一再暗示,薛宝钗的身体是很健康的,而且心胸开阔,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很强,因此,她病死或者因想不开寻短见的可能性很小。   4、薛宝钗“雪里埋”的结局与曹雪芹设计的大结局暗合。在红楼梦十二曲的收尾飞鸟各投林中,末一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小说的结局就犹如一场衰亡的大雪,掩埋了一切,而薛宝钗的死局——“雪里埋”,似乎就预告着这一切的终结。   如此看来,薛宝钗结局的凄凉,一点也不亚于林黛玉。这就是为什么写她的红楼梦曲叫“终身误”的原因。确实,因为一个“金玉良缘”的阴谋,一个美丽的女孩嫁给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丈夫,落得个在娘家守寡,而且遭受非人待遇,最终凄惨死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