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勤学善思考的习惯

如题所述

一、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阅读课本的习惯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逐步训练学生养成仔细、认真、完整地阅读课本的习惯。阅读课本时,做到边读边想,重点内容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弄清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来龙去脉。并且,阅读课本的能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把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与课前预习习惯结合起来,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每次授课之前,把预习内容布置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预习要求,指导看书的方法,并进行必要的预习看书检查,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2、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听讲获得知识的,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课上学生听得是否专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数学知识具有渐进性、连续性,某些知识听不懂,就影响后面的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搞好组织教学,使学生始终能聚精会神地听讲。

“学而不思则罔”,通过思考得来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灵活运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思考的情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锻炼学生思维的能力。同时,教给他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类比、对应、假设、转化等思维方法。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踊跃发言的习惯

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信息输出与输入的多向交流,主要以提问与发言为媒介,学生的课堂发言既是衡量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重要尺度,又是教师实行教学调控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经常启发和鼓励学生勇于讲自己的所思、所疑、所惑。要十分珍惜和爱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必要时应给予耐心的启发和帮助,使他们能说清楚、讲明白。

    4、勤学好问的习惯

这一教学习惯孕育在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与数学中心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①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欲望,从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重视动口、动脑、动手,引发其深刻思考,从而把抽象概念生活化。

③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与创新,通过猜想、实验、观察、推理、操作等,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5、合作学习的习惯

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的共同预习,课中的合作操作与交流来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要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批判他人观点,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6、认真审题、认真写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审题正确才能顺利地解题。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的意识,要使学生在头脑里明确审题是解题的首要环节。同时,还要有机地教给学生审题的具体方法。如应用题审题时要做到:认真读题,从题目的情境中弄清条件,明确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复述题意,理解题中关键字、词的含义等。

作业是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既能反映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学习效果,又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所以从一年级新生入学起,就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规范的作业,首先要格式正确、书写工整,清楚美观;其次还要独立完成,按时完成。做作业时要专心致志,珍惜时间,自觉检验,对作业中的错误要及时订正,反对作业马虎。

    7、细心计算的习惯

计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要使学生在计算时做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除了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计算法则,正确地运用性质和定律外,还要学生具有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好计算概念,加强基本口算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例如,在式题计算时要做到:一看,看清运算符号;二定,确定运算顺序;三算,仔细计算;四查,查运算顺序、每步计算数字与运算符号的抄写、书写格式等。

    8、自觉检验、改错的习惯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正如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难免有各式各样的错误。因此,检验改错的习惯正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性学习习惯。而检验是学生解题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防止解题错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重要措施,要结合实例有计划地教会学生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使他们能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验算。常用的验算方法有:一步一回头法、互逆法、估值法、弃九法等。每当有错误及时改正,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9、质疑问难、勇于探究的习惯

质疑问难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它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主人翁精神。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安排一定的时间专门让学生提问题,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提倡学生课后随时记下自己所遇到的不懂的问题,主动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想方设法,创造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养成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

探究是一种寻求真理的活动,探究能力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学习能力。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发生与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自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享受探究的快乐,养成探究的习惯。

    10、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可以提高听讲的效率,同时也是培养自学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去发现问题,让他们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他们课前去做。

而复习是学习之母,做好复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反复训练过程,必须紧密结合教学过程有目的地加以逐步培养。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可以按阶段、分层次、有序地加以要求和规范。一般可以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各有不同层次要求和侧重面,又有前后联系、相互统一的阶段。

1、低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课前做好上课准备,课上端坐、静听、举手发言,认真书写,细心计算,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数学课本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听课时的不良姿势和随便发言,不完成作业,不爱护书本等不良习惯。

2、中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认真听讲,乐于思考,积极发言,仔细审题,正确计算,格式规范,书写美观,自觉检验的习惯。学会“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方法。注意纠正课上不愿动脑筋思考问题,死记硬背公式、概念、法则、结论的不良习惯。

3、高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发言,认真审题,规范作业,质疑问难,勇于探究,自觉预习与复习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学习知识不懂装懂,不求甚解,只做题目不愿探究解题规律等不良习惯。

     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须遵循小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简单的重复模仿到熟练,以及要求上逐步提高的规律。具体做法有:

1、明确意义,启发自觉,寓教于学。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产生行为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产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动因,它是一种推动力量,动机越明确,就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因此,在训练学生养成某种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之前,不但要讲清“应该怎样做”,更要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譬如,可用一些生活、生产中由于写数潦草,将5和8、2和3等写得模棱两可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实例,教育学生明确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害处。其实,数学教学本身就具有教育性。通过教学活动顺乎自然地暗示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也可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自我心理需求,从而形成某方面良好学习习惯。方式方法一定要具体、科学、通俗与和可操作。,

   2、规范行为,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要将要求转化为学生可具体操作的行为方式和程序,这对低年级儿童和初始训练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例如,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可设计成下面这样四方面的要求:①看——全神贯注地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②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③想——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和同学的回答,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④做——认真动手操作学具和进行练习。

习惯是一种反复训练而形成的动力定型。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与反复训练。如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就要把上述四方面的要求认真地贯彻于每一堂课。注意随时表扬专心听讲的学生,不断提醒注意力分散、漂移和做小动作的学生,并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密切配合、辅以各种评比手段,长期地反复训练。

  3、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对教师怀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感,他们非常愿听老师的话。教师应重视小学生“向师性”强的心理特点,充分珍惜利用这种积极因素,引导和教育他们提高学习心向,让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对待学习,怎样对待老师的要求,如何听课、完成作业等,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要注意发挥部分学习习惯优秀的学生的榜样作用,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某些方面的示范作用有时要比说上一千遍的效果还要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26
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地做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善于思考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本源。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勤于积累
扎实广博的知识是思考的前提和基础。思考离不开知识总量的积累,知识掌握得越多,积累越雄厚,思考就越敏捷。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就必须不断积累。可利用电视、网络、阅读各种书籍报刊收集整理知识。丰富的知识是思考的基础。
培养初中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说到这一点,可能很多老师都觉得自己有做,但关键是看你做实没有。我的预习作业是要求学生在读课文中完成。第一读画出你不认识的字词,然后查字典解决,再把字词抄写在作业本上;第二读要流利的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第三读要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读,去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做了以后,在你上课的时候,学生对课文就比较熟悉了,同时也有自己的看法。
二、勤于学习
做到学思结合,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越勤奋,思考越深刻,收效也就越大。正所谓”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思考的过程就是学习中消化过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培养初中生养成勤于阅读、勤于积累的习惯。考试中阅读分值占有相当大的比列,而学生做题的效果却不佳,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在堂上就少了自己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学生根本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我在想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
另外我还打算把以前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方法坚持下去,进一步培养初中生自觉养成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A.养成每天阅读佳作的习惯。B.养成每天做阅读记录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着名篇后,把佳作的作者、梗概等记录下来。这既是一种自我约促,也是一种知识积累。
三、勤于质疑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艺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以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的学习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考起于疑问,必须善于质疑。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要迷信和盲从,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敢于质疑,敢于否定,带着问题边学习边思考,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四、掌握一些质疑方法
1.比较质疑法。毛泽东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通过纵向、横向知识比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逆向质疑法。从结论的反方向提出问题,或对现有答案提出问题,或对解题思路提出问题。
3.增减质疑法。对已有的结果尝试再增加或减少一些,会怎么样?
想象质疑法。对知识的学习,不急于得出结论,发挥学生的大胆想象,引导学生边学习边猜想,让学生在想象中质疑。或课的开始,直接对课题展开想象,提出问题。
总之,学生学习的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各科知识,形成各种学习的能力。
第2个回答  2017-07-26
做生意 挣零花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