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1-19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一、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基本情况

湖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由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及8个市级监测站组成。总站从业人员26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6人(高级职称者51人,中级职称者72人,初级职称者83人),占总人数的78.9%(见表)。

湖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及队伍现状表

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领导班子成员

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原武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于1980年6月17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鄂政文〔1980〕39号),是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直属事业单位。2009年1月,省地矿局决定将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与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的人员、资产进行合并重组。总站按照“主业突出、主体明确、主辅分离、协调发展”的原则对队伍结构、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总站机构设置为:1个机关、2个企业、2个基地、4个业务部门、8个分站,产业结构包括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矿泉水及地热资源勘查、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等地质环境全领域的工作,地下水监测覆盖到全省8个地市。地质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业务已拓展到省外、国外市场。

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的主要职责是:承担湖北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的业务指导、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以及国家和全省公益性、基础性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调查和综合研究。为政府制订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环境信息等公益性服务。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业务指导。

市级监测站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本辖区区域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进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以及全省和市级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调查和综合研究。

二、监测网点建设情况

目前,湖北省在地下水环境、地质灾害、地热等方面开展监测工作。

湖北省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湖北省地下水监测覆盖面积20317.59km2,监测点总数346个,其中,地下水位监测点由国家级、省级、地区级地下水监测点构成,共有173个(国家级13个,占全省监测孔的7.5%;省级78个,占全省监测孔的45.1%;地区级82个,占全省监测孔的47.4%)。水质监测点173个(地区级)。地下水位、水温主要为人工监测,监测工具为测钟、万用表、普通温度计,监测周期5日或10日观。

地质灾害监测网点主要分布在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包括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点和缓变性地质灾害监测点。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有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构成。总站在三峡库区开展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共42处,其中,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指挥部管理的巴东县二期、三期地灾项目28处,湖北省地灾防治中心管理的二、三期崩滑灾害体治理项目的专业监测点14处。专业监测采用GPS、全站仪、钻孔倾斜仪、下滑推力仪等仪器进行监测,检测周期每月1次。

总站在三峡库区兴山、巴东、秭归、夷陵4县(区)建立起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现有库区4县(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551处,其中,宜昌市夷陵区23处、兴山县113处、巴东县173处、秭归县224处。监测人员定期进行监测,按规定汇交各项监测技术数据资料。同时,总站承担了三峡库区4县(区)二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的技术指导及管理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巡查及地灾科普知识培训等工作。

三、监测装(设)备配备现状

湖北省地质环境监测装(设)备共有54套(部),主要包括:车辆6部;地下水自动监测仪22套;地质灾害监测设备24套(其中,全站仪1套、手持GPS 19套、测斜仪1套,GPS测量定位仪3套);数据传输及处理设备2套;实验室1个。

目前,地质环境监测设备质量较为稳定可靠,运行基本正常,数据传输准确及时,数据处理精确先进,实验测试结果科学可靠。

地下水自动监测仪

全站仪

GPS监测仪

钻孔测斜仪

四、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和远程应急会商系统建设

为满足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需求,2008年湖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专门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会商室,安装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可视化会商系统、地质环境信息网等主要预报设施,为预报预警工作开展提供了信息传输、发布、会商、产品制作的理想场所。

(二)地质环境信息网建设

湖北地质环境信息网自2004年开通至今,一直安全运行,共发布信息1000条以上,网络浏览已达88278人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启动以来,三级以上预报产品,自2006年起在湖北卫视和湖北地质环境信息网同步发布,扩大了受众面,提高了发布质量。除此以外,网站还为宣传地质环境政策法规、树立政府形象、扩大社会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

湖北省地质灾害远程会商指挥大厅

(三)地质环境数据库建设和数据管理

目前,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已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数据库、1:50万环境地质空间数据库、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数据库较为完善,数据管理情况正常。

近年来,总站还开展了湖北省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气象预警系统试点建设、湖北省地质灾害远程会商与应急指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武汉市岩溶塌陷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等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针对湖北省的各类业务系统建设和配套的灾害数据库建设及与之配套的灾害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建设,并将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络纳入国土资源业务主干网,实现了县、市、省、部的网络互联。现已初步完成湖北省地质环境网(门户网站)、湖北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湖北省地质灾害县、市、省3级速报处理系统、湖北省地质灾害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湖北省地质灾害短信平台等省级业务系统,并以此开展了宜昌市与保康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气象预警的示范建设。

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

2003年5月,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与武汉中心气象联合开展了湖北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至2008年,累计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81次。地质灾害短信速报处理系统于2008年共计收到并处理短信报告400余条(其中,灾情险情报告17条),并多次发布灾害预警短信通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防灾减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站引进了基于IP star卫星通讯系统和无线图传系统,初步完成了湖北省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及应急指挥平台的搭建,并先后针对保康县黄氏女沟滑坡、谷城县茨河中学滑坡、黄石市板岩山崩塌、武汉市江夏区金水闸崩塌,进行了多次实地演练。

1999~2007年,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共完成59个县(市)地质灾害区划调查,调查面积153143km2,完成地质灾害点调查8013个。完成了湖北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湖北恩施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武汉市地面塌陷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湖北省特大型滑坡调查与风险评价等项目。

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积极开展地质环境监测点的自动化建设,2008年已建成的武汉市地面塌陷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项目地下水位、水质自动监测点22个,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监测点13个,自动雨量站1个,实现了监测点数据从采集、传输到入库的自动化,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实时传输、实时检索,并为专业人员提供基于web访问的监测点查询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的工作界面。

六、法制建设

1.2003年7月25日颁布了《湖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2.2004年发布并组织实施了《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20年)》。

3.2006年发布并组织实施了《湖北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6—2015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