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作文中使用名人名言

如题所述

我们为何要在作文中运用名言佳句
  陆机在《文赋》中说过:“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意即在文章关键的地方用上一句重要言论,即可成为全篇的警策。
  所谓“警策”,就是精练扼要而含义深刻的句子,又称警句。它可以是作者自己的语言,也可以是引用的他人的言论;既可以是一两句话,散见于文章之中,也可以集中起来组合成句群,构成深刻透彻的议论性语段;这类句子既可用于叙事之后,画龙点睛,深化主题;也可以用在议论之中,揭示观点,得出结论,使文章更富哲理,提高思想深度……总之,文章会因这些警句的运用而锦上添花,出现“亮点”。
  不管是古代的散文大家,还是今天的写作高手,在他们的文章中,往往都会合理“移植”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或借以表明自己的观点,或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论据,或提升自己文章的,或显示作者的文化底蕴……譬如中学课本中收录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韩愈的《师说》、苏轼的《赤壁赋》、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千古名篇中都有过直接或间接引用名人名言的例子。而现代作家在文章中援引名言警句的例子就更是屡见不鲜,尤其是杂文、评论等议论性文体,引用名言已是写作中的一种“常规武器”了。
  在写作中合理运用文采哲理兼具的名人名言,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采用名人名言作作文标题,可以使文章标题更醒目,更吸引读者,更富有文采,更艺术。例如201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狂童之狂也且》《一事能狂便青春》《空山新雨后》《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心田半亩种青春》等都是直接引用或化用古诗词文章中的名句作标题,读之一股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令人一见钟情。好题目能为写好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写作中重要的一环。
  名言名句作为文章的论点往往能够开宗明义,统摄全篇或全段,具有要言不烦、一矢中的的作用。在作文写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论点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往往会拖沓冗赘,词不达意,若能找到一句恰当的名言来替代,就会进入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境界。像2014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风景是心的所在》就用了东山魁夷的名句“风景是人的心中所愿”作为文章的论点,另一篇佳作《心之所安,一路风景》则用孙中山的名言“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作为中心论点……这些名言警句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考生以此作为文章论点,会使文章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有说服力。
  在论述中引用名言名句作论据,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在论述“磨难,生活的馈赠”这一论点时,可以引用巴尔扎克的名言“不幸,是天才的晋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强者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为论据。那些富有哲理的名言,源自作者深厚的生活体验,言简意赅,其说服力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名言名句还是行文的点缀,那些睿智的言论,会使文章平添亮丽的色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2
 名言名句作为文章的论点往往能够开宗明义,统摄全篇或全段,具有要言不烦、一矢中的的作用。在作文写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论点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往往会拖沓冗赘,词不达意,若能找到一句恰当的名言来替代,就会进入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境界。像2014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风景是心的所在》就用了东山魁夷的名句“风景是人的心中所愿”作为文章的论点,另一篇佳作《心之所安,一路风景》则用孙中山的名言“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作为中心论点……这些名言警句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考生以此作为文章论点,会使文章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有说服力。

  在论述中引用名言名句作论据,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在论述“磨难,生活的馈赠”这一论点时,可以引用巴尔扎克的名言“不幸,是天才的晋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强者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为论据。那些富有哲理的名言,源自作者深厚的生活体验,言简意赅,其说服力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名言名句还是行文的点缀,那些睿智的言论,会使文章平添亮丽的色彩。

  二、在作文中运用名人名言的原则

  名人名言固然会为我们的作文增色添彩,但这种运用并不是没有原则多多益善的。在作文中运用名言名句的原则就是——贴切,即切合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或有利于证明自己的观点。

  在作文中运用名言名句的首要原则是精。写文章是自己的思想的呈现,他人的语言再好再美,终究不过是一种点缀。历史上作为“一代之文学”的汉赋,其走向没落的最根本的原因一是刻意追求辞藻华丽而使得内容贫乏,再就是大量援用典故使得文章最终沦为“他人的跑马场”而影响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的口号而倡导起文章的改革。所以,在文章中运用名人名言应本着“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的原则。纵观近年来高考优秀作文,其名言警句的运用,一般都在三到五句,而且以短小精悍为要。过多引用会变成一种堆砌,会冲淡作者自己的表达,无法彰显我们自己的语言功力;又会使文章的论述不够透彻,文气不够通畅,从而影响内容的表达。

  在作文中运用名言名句的原则之二是准。所谓“准”,就是内容上要恰到好处,必须能与文章内容契合无间,要做到水乳交融,切忌生搬硬套。使用名言名句要吃准名言名句的表层意与深层意,有些还要从多角度进行解读。只有理解到位,才能使用精准。如李白的名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表现出的是一种自信乐观的健康精神,学生们在写作时如果理解不到位,就会将这句话当成是对生活中奢侈任性行为的一种溢美,这就和李白的原意相差甚远了。又比如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常用来证明做自己认定的事时要敢闯敢干,不要被他人的言论所左右。但是前提是,你所认定的事或者你所要走的路是好事是正路,否则,你还是“走自己的路,也听听别人怎么说吧”!

  在作文中运用名言名句的原则之三是新。所谓“新”,就是杜绝陈词滥调,要尽量选用那些富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的名言。“新”,未必等于时间上的“新”,可以是你新近读到的前人的言论,可以是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典语言,这种“新”主要在于没有成为“烂大街”式的“大众情人”。因为这类众人皆知的名言很容易在高考作文中铺天盖地纷至沓来,令人产生审美疲劳。要多加关注近年来涌现出的文化名人(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言论和各行各业富有成就者的经验之谈。但是这里特别应当注意一点,这就是——所谓“新”,绝不等于“异”。网络上新近流行的一些趣味段子、“雷人雷言”还是少去涉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12
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引用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证。其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

  1.注意问题

  运用引证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可以称之为“引”;

  二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题充分联系起来,可以称之为“证”。

  许多学生对于“引”是颇费心机的,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其实在运用引证法时,找到确切的理论根据是可喜的,但论据本身只是一种材料,它不能代替论证。缺乏论证分析的过程,文章势必苍白无力。因此,在列出理论根据之后,一定要恰当地加以阐述,要引而有证,引而有说,阐明引用资料的目的,讲清所引用资料的意思,将其与观点紧密联系起来。

  怎么用好引证法呢?

  ①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②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③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2、明引与暗引

  引用分明引与暗引两种。但无论是哪一种,它们都必须与所论证的观点或文章的中心相一致,并且在行文上自然和谐,能融为一体。
常用的引用句可分两种形式:

  ①直引式,如例1,直接引用名言警句或诗句来证明文章的中心;

  ②修饰式,即引语在文中作定语,以修饰语的形式出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7-05
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引用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证。其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
1.注意问题
运用引证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可以称之为“引”;
二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题充分联系起来,可以称之为“证”。
许多学生对于“引”是颇费心机的,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其实在运用引证法时,找到确切的理论根据是可喜的,但论据本身只是一种材料,它不能代替论证。缺乏论证分析的过程,文章势必苍白无力。因此,在列出理论根据之后,一定要恰当地加以阐述,要引而有证,引而有说,阐明引用资料的目的,讲清所引用资料的意思,将其与观点紧密联系起来。
怎么用好引证法呢?
①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例如: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要选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强调志向高洁远大,要选用“燕雀怎知鸿鹄之志”,某同学沉湎于上网,要选用“玩物丧志”,某同学不能持之以恒、一暴十寒,要选用“有为之人立长志,无为之人常立志。”
②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③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2、明引与暗引
引用分明引与暗引两种。但无论是哪一种,它们都必须与所论证的观点或文章的中心相一致,并且在行文上自然和谐,能融为一体。
例1 在人类的语言中,有一个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不朽的价值的词,那就是“祖国”。屈原抱石怀沙,投身汨罗江时,想到的是祖国;文天祥过零丁洋,浩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想到的是祖国;岳飞发出“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豪言时,想到的是“祖国”;谭嗣同面对刀俎,引颈就戮时,面不改色,“我自横刀向天笑”。他想到的还是“祖国”;陆放翁说:“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他梦魂为萦、念兹在兹的也是“祖国”;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就义时讲:“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甘洒热血,视死如归,所报者,也是“祖国”。
对祖国,他们有着浓烈、深沉、溶解不开的爱恋。为了祖国的命运,他们甘愿将血肉之躯献出,化入祖国的大地,“血沃中华肥劲草”。
常用的引用句可分两种形式:
①直引式,如例1,直接引用名言警句或诗句来证明文章的中心;
②修饰式,即引语在文中作定语,以修饰语的形式出现。
3.学会分析
那么,面对引用的理论论据,如何来加以分析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1、如果引用的是文言名句,最好能稍加解释,不必字字落实,意译为主。同时,联系观点,作出阐发。
如我们写《交友之道》,谈及“人贵在相知”:“李白说过:‘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人与人的友情是最珍贵的,难以用金钱来衡量。”前一句话引用李白的诗句,其中“人生贵相知”极好地契合了观点。后一句话既解释了诗句的大意,也作出了自己的阐释,友情贵于金钱。
谈及“交友之道,在于付出”:“‘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是子路面对朋友作出的许诺,车马皮衣,和好友分享,即使破旧了,也毫不感到可惜。因为交友之道,在于付出。当然,付出的不仅仅是车马皮衣等物质,还应该包括真情实意、精神上的支持等。”
在解释了所引用的子路的话之后,对其中涉及观点“付出”的有关内容,再稍加阐释,论证分析就很到位了。
2、如果引用的是白话文的通俗语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存在障碍,我们就要抓住引文中的关键字句——与论点密切相关的内容来加以分析,把它的内容更明确地揭示出来。如果其中用到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更要作一些刚述,使论据含义清楚地显现。
如同样写《交友之道》的“人贵在相知”,我们引用了下面一些名言,并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罗曼•罗兰说过:‘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的黑夜的唯一光亮’,友情在我们生活中,就像黑暗中的火光,在失意灰心的‘黑夜‘,格外珍贵——它让我们看 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才有了继续下去的勇气。”前一句话是原文引用,后一句话则抓住了“照亮”、“黑夜”、“光亮’’等字眼,揭示了它们的含义,点明了 友情的珍贵。
“‘谈到名声、荣誉、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比,它们都是尘土……,在达尔文看来,许多认为之奋斗的东西,都不如友情可贵,它们就像尘土般卑微而虚幻,而友谊,可以给人带来长久的快乐和安慰,是一份终身的‘财富’。
上述引证的示例,都是在引用原文之后,抓住了关键的内容,紧扣观点,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总之,引证法的要点就在于“引文加分析,分析扣论点”,记住这一点,就能使你的论据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