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么看待器官捐献

如题所述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移植科副主任蔡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起步晚,有关器官捐献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才可能实现。比如脑死亡的立法,器官移植专门机构的设立,对捐献者困难家庭经济上的帮扶,捐献者子女的教育抚养等。”  

蔡勇希望能加大对器官捐献的宣传力度。他说,当前媒体对器官捐献宣传少、普及面小,公众对器官捐献的认知还不够,很多人不清楚器官捐献的具体定义以及哪些器官能捐献。“浙江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值得学习,比如车体广告,车站等平台平面和多媒体宣传,举办各种公众活动来跟踪和深入宣传器官捐献。”  

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黄洁夫教授也多次表示,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支持我国公民器官捐献的倡导工作。  

于是,针对器官捐献流程复杂、普及度不高等问题,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管理的“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网站从2016年底开通支付宝“一键登记”通道,可10秒钟完成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目前已有超过30万人登记注册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蔡勇说,现在不少人的观念还比较保守,受到“留全尸”“轮回”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使逝者生前已明确表示过其愿意捐献器官,只要家属或家族中有一个有话语权的人反对,也不能进行器官捐献。

还有的案例,家属考虑到家庭和社会舆论压力,不愿意承担毁坏至亲身体完整性,出卖亲属器官这样的罪名,故而放弃器官捐献。对此,蔡勇表示,社会价值观需要引导,目前亟须改变人们的观念。

尽管医学在不断进步,但是当前仍有不少疾病是无法根治的,如对器官衰竭患者来说,器官移植可以说是唯一的希望。很多患者是依靠药物和机器维持生命,更多的患者在焦急和苦苦等待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国外器官捐献经验值得学习

在器官捐献方面,国外的经验也值得学习。如美国、西班牙等国,有国家立法制定的器官移植专门机构,这些国家早我国几十年就开展器官捐献工作,器官捐献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因此捐献率较高。

比如美国、德国、土耳其法律规定,如果死者生前通过口头或书面文件形式自愿做出器官捐献决定,那么移植管理部门有权在其死亡后摘取器官,不过其家属表示反对的话,医生也将尊重家属意见。

法国、西班牙、新加坡实行的捐献原则是“推定原则”,即如果死者生前未明确表示反对器官捐献的决定或曾经有表示捐献的意愿,那么医生有权在其脑死亡后将肾脏、肝脏等器官取出,为其他患者进行移植。

以上内容参考 新华网-器官捐献“心坎”难跨越 我们该如何科学看待器官捐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6
在中国,器官捐赠的人数在一线城市近年来涨幅明显,但缺口仍很大,这种观念在中国缓慢的普及着。据调查,原因大致有三个。

1.伦理观念的影响。传统中国是个伦理社会,古代社会的一般道德准则是将死者入土为安。到了新世纪很多地方的人依然墨守成规,固执的遵循着那些旧习俗。很多人对于捐出亲属或自己的遗体,感情上很难接受。

2.利益观念的影响。器官捐献作为一种公民自愿履行的善行,只许捐赠,不可买卖。完全是无偿和公益的,于是一些人就会想“捐献器官给他自对我有什么好处和收益呢” 。

3.社会观念的缺失。一部分人重自我,轻社会,私民、小民意识根深蒂固,社会责任感差。在人们心目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陌生他人的漠不关心的观念根深蒂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7-06
人们对器官捐献持有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和同学去查找资料或做些社会调查,并模拟展开一场辩论。
正方:我认为该捐,这样可以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
反方:我认为不该捐,一个人完整的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的离去,不能让人家死无全尸。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7-06
医学发展过程中的过渡外科治疗技术。
在此阶段,人们的奉献和受赠都适应此技术的应用。
自然也符合此阶段的社会伦理规范,奉者受赞、受者可悯。
第4个回答  2019-07-06
很伟大啊,让自己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延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