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消渴病的病机是什么?

如题所述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阴虚燥热是传统观点中的消渴病的病机核心。其基本病理变化为阴液亏耗,燥热偏盛,两者常互为因果。燥热邪气必然灼伤津液,久则伤阴;阴虚(注:阴虚证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不能制阳,虚热内生,则燥热更甚。两者相互作用,便形成恶性循环。虽然导致阴虚燥热的原因可有多种,但消渴一旦形成,则殊途同归。其中阴虚,包含肺胃阴津与肾之阴精虚损,其燥热,多属胃火实热,亦有阴虚火旺之存在。肺胃津伤,不能润泽,故有口渴而多饮,饮水自救之理。胃火炽盛,热结阳明(注:指胃热郁结在足部的阳明胃经。),火热消耗水谷精微,故消谷善饥,热结胃肠,耗伤津液,故大便燥结,水谷被热邪消耗,不养肌肉(注:指肌肉吸收不到营养。),故见消瘦。肾阴不足,气化无源,故失其职,开合失司,不能统摄,而尿频量多。所以,《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注:虽然糖尿病分为上、中、下消,即肺燥、胃热、肾虚,但其原因是相互关联的,皆因肾阴虚、肺胃燥热引起。)因燥热邪气较易除,津液则易复,而阴则难复,若阴不恢复,则虚火又生,故当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诸脏同病,以肾为主

消渴病变所在脏腑以肺、胃、肾为主,可累及脾、肝,而以肾为关键。一旦发病,则肺、胃、肾三脏同时受累,互相影响。肺居上焦,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通调”是疏通调节之意。“水道”是指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途径。肺气能调节和维持水液代谢平衡,这种作用,叫做“通调水道”。由于肺有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因此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肺气宣发(注:宣发,就是使水液布散到周身,特别是到皮毛,由汗孔排泄。),可将津液输布全身,主肃降(注:使无用的水液下归于肾而输于膀胱,排出体外。)而将水液下输膀胱。如肺失通调之能,则肾无化源,胃失濡润。胃居中焦,若胃中有热,食入即化,不能化生津气,反助火热,则上灼肺津,下耗肾阴。而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藏精,为一身阴气之根本,肾阴若充足,肺胃阴津虽受耗伤,尚可得肾阴之助。而肾阴不足,则必累及他脏,肺胃阴亏而不得补充。且肾阴不足,相火妄动(注:肾中之火,也即肾中真阳,也称相火,相火妄动是中医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肝肾阴虚,不能涵养寄居肝肾的阳火,导致相火冲逆上炎的病变),阴虚火旺,亦可上炎肺胃。肺、胃、肾三脏相互影响,终至肺燥、胃热、肾虚同时存在,故肾又居主要地位。所以《石室密录》说:“消渴之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肾水不足也。”强调了肾阴不足的重要性。

消渴病的脏腑病机除肺、胃、肾为主之外,脾与肝的病变也不容忽视。脾与消渴的关系在《内经》中已论及,后世也有不少医家认为脾脏病变是消渴的重要病机,如《证治要诀》即认为中消“缘脾经燥热”,李梃在《医学入门》中也强调脾气的重要性,谓“养脾则津液自生”。因脾位中焦,为气机枢纽,脾主运化(注:脾主运化就是将水谷消化成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到全身。这些功能需胃和小肠等的配合,但主要以脾为主。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水谷精微须经脾气散精,才能上输于肺(注:食物须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才能被消化。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若脾气不足,水谷精微不能运化吸收,则肺肾阴气皆失其补充,故可致肺燥肾亏(注:肾亏是个很大的概念,包括多种不尽相同的病理情况。其中、肾精亏虚、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阴虚、肾阳虚等各自都包含着较为错综的病症特点。然综合而言,凡言肾亏,又都有一定的共性特点,这大致可归纳以下几点:大多属于比较严重的病理情况,且多为虚证,或为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中晚期表现。各脏腑疾病发展到后期,均可出现肾虚见症,故有“久病及肾”之说。)。又脾主肌肉,脾虚则肌肉失于濡养而见消瘦乏力。脾虚水湿不运,湿邪内生,湿郁则化热,湿热交阻,阻碍中焦气机升降,又可反过来损伤阴津的化生。临床所见,气阴两虚之证占相当部分,而其气虚又多属脾气虚见证,可见脾气虚在消渴病机中的确不可忽视。

肝主疏泄,以气为用。(注:人体的肝脏主要功能是保持全身气血的疏通畅达,如果肝的功能正常,人体的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和谐,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能维持正常工作。反之就会致病。)若情志所伤,多可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而化火。若火热炎上,则木火刑金(注:木性条达曲直,有生发之特点,而肝性柔和舒畅且主疏泄,又主升发之气,故肝属木;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作用,故心属火;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肃降,故肺属金。木火,指“肝火”,金指肺。肝火过旺,可以耗伤肺金,引起肺病的加重,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消灼肺阴;若横逆克土(注:中医采用五行生克关系来阐明其脏腑的生病理机制时,认为木属肝胆,土属脾胃,木土之间存在着相克乘侮的制约关系。表现在生理上,肝木通过它的疏调作用对脾土起着调节其运化的功能。这一功能作用于脾胃的受纳、消化、吸收、气血生化、排泄的每一个过程,即是“木克土”的正常生理关系。脾之湿土必须得到条达活泼之性的肝木来加以制约,才不会阴凝板滞,才能正常的运化水谷,摄取精微。在病理上,肝脾两脏之间的这种相克关系失调。一者肝木亢盛之时,其本身已进入病理状态,即为“肝实”,“实则乘其所胜”。肝气横逆,就会对脾土进行伤害。二者脾土亏虚,“虚则所不胜乘之”,脾土之虚,不能胜任肝木的制约,招致肝木的损害,二者均为肝木乘侮脾土之病变,习惯上也称“木克土”,但它的含义是指病态而非生理的制约的关系,而抑木扶土和扶土抑木法是治疗这种病变的方法。),脾胃升降失常,胃火内升,则气阴被耗;肝郁化火日久,必损肝阴;乙癸同源(注:乙代指肝,癸代指肾。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以互相资生,因此,说它们同源,乙癸同源又称为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肝阴一伤,则肾阴不能自保,必耗及肾阴。肺、胃、肾被涉及,则发消渴。如《医宗金鉴》曰:“消渴证,厥阴之病。”《血证论》认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消渴病患者,有很多是因肝气郁滞,肝火上炎而引发的,临床以平肝疏肝法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

气阴两虚、阴阳俱衰

津可载气,阴津亏耗,无以载气,津耗则气散,故阴虚日久可致气伤。又消渴多有燥热邪气内生,燥热亢盛,既可伤阴津,也可耗散气。所以,消渴病多见气阴两虚。上焦气虚,则津失输布;中焦气虚,则津液不化;下焦气虚,则津液不固,故气虚反可加重阴津亏耗。气阴两虚,以消渴日久为多见,临床上气阴两虚为消渴中期的主要见证。

肾阴虚久,阳失化源,必损及肾阳,而致阴阳俱虚或肾阳衰微。亦可由气虚日久,耗及阳气,导致阳虚。阳虚则不能蒸腾津液,津液不复上升,直入下窍,故病益甚。阴阳俱虚者,多见于后期,以致病情日见复杂,变证丛生。

从上转下、病情加甚

根据许多临床积累观察,认为本病初期病机主要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病位在肺胃,虚实夹杂,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中期则以气阴两虚、瘀血阻络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胃,以虚为主,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三多症状不显著,以口干、乏力、气短、神疲、消瘦为主,可有变证出现;后期则以肾阴肾阳俱虚,五脏皆损,痰湿瘀血阻滞经络,出现水肿、胸痹(注:主要症状是胸部闷痛。)、坏疽(注:坏疽就是死亡的肌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6

中医消渴病因病机,什么原因容易引起糖尿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