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解?

如题所述

“理解”一词,最早见于元朝末年编纂的《宋史》:“心通理解”,是指从内心上明白、从道理上了解。理解,从字面来看,就是理性的思考和解读;从认知层面上讲,认识得越全面,了解得越透彻,理解得就越深刻,使我们对人、对客观事物有更准确的把握。今天我在这里和大家探讨的“理解”,就是要运用科学的精神、理性的心态、辨证的思维去认识社会问题、解读社会存在。
  理解是人们客观认识世界,把握客观规律,解读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解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总结,是人类自下而上的客观需求。
  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说:“理解,是人的生命,追求理解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善于理解,是对自身意识和行为的突破,是对生命的扩展和延续。
  理解,在本质上是一种德行。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说过:“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作为内心之德,理解以意识的形式存在,提醒人们将心比心,消除误会,关爱别人,善待自己;作为外在之行,理解要求对别人的言行保持大度、宽容,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进而让一个群体的存在更有活动,让一个人的生存更加宽松,让工作与生活更加和谐。
  八十年代中期,战地军人蔡朝东从老山前线回来后,以《理解万岁》为题作了102场报告,一时间,“理解万岁”成为那一代人的流行语,代表了时代旋律,铸造了一代人的优秀品质。今天,我们站在一个历史的新的起点上,来思考“理解”的内涵,它不只是一个时代的旋律,还沉淀着更深远、更现实的意义:从现实意义上讲,理解是人类生存的选择,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从现实意义上讲,就是要通过理解把大家凝聚起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朝阳区在全市实现率先发展做出贡献。
  一个领导班子要增进团结,需要理解。成员之间要善于沟通、勤于沟通,多一些理解,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支持,补台不拆台、成事不败事。一把手要善于广开言路,兼听众议,敢于承担责任;副职要恪尽职守,找准位置,形成合力。只有这样,这个班子都能有凝聚力、有向心力、有战斗力,都能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一个人要融于社会群体之中,需要理解。要用辩证的思维去正视社会存在,正确解读社会问题;要用发展的观点处理面临的一切社会矛盾;要用学习的态度去对待别人,理解个性差异,承认“人无完人”,善于博采众长,学习别人的优点;要用约束的意识解读自己,坚持修身克己,经常自我反思,警示自己,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好地融于群体之中,成为社会的有效成员。
  要增强理解,就必须遵循辩证思维。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看待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都要遵循辩证思维方式,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绝不能以偏概全。真正的理解是对一个人、一件事的全面把握,所以,我们对一件事,既要看到它的正面,又要看到它的反面;对一个人,既要看到主流,又要看到支流;对一个问题,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要增强理解,就必须倡导理性心态。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种新事物、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开放不可能尽善尽美,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是得失并存,利弊共生。公平是和谐的核心,也是当前人们反映最为强烈的社会问题,对于公平我们也要正确理解:公平是相对的,贫富差距过大是不公平,绝对平均主义也是不公平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平和、健康的社会心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对是非有着共同的判断,面对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都能做到多一些理解、多一些认可。
  要增强理解,就必须坚持求同化异。  要增强理解,就必须加强沟通交流。沟通和交流是理解的前提,如果总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理解何从谈起?“人怕见面,树怕扒皮”,一个团体的内部成员之间只有抛却成见、勤于沟通,经常交换看法,经常坦露心声,才能相互理解、相互体谅。
  要增强理解,就必须学会换位思考。人们的社会行为不可能象自然科学中的测量那样有严格的计量标准,想要理解别人的行为,就必须学会“换位”,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和立场上来解读其思想和行为,拉近距离,求得认同。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合作日益频繁。理解,是和平交往的思想基础,是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一个国家,不善于理解别人,不坚持和平发展的原则,不用和平发展的思维去参与国际社会交往,那它就要用牺牲国家安全为自己的行为“埋单”;一个政府,不善于理解群众,不以德治政,不坚持民主和团结,那它就要用牺牲社会稳定为自己的行为“埋单”;一个人,不善于理解别人,骄傲自大,不讲诚信,缺乏融和性,那他就要用牺牲生存空间问题为自己的行为“埋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2-23
  简意为了解、明白。他意有:1. 顺着脉理或条理进行剖析。 宋·苏轼 《众妙堂记》:“庖丁之理解, 郢 人之鼻斲,信矣。”2. 从道理上了解。《宋史·儒林传三·林光朝》:“(光朝)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3. 指了解,认识。 毛泽东《实践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4. 说理分析。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六:“生员於考试经古场,童生於府县覆试场,添《性理论》一篇,命题在濂、洛、关、闽书中,理解明晰,拔置前列。”5. 见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8-25
 理解不等同于体会,两个词是有明显的差别的。理解是个体对事件的逻辑表示赞同,也不排除有个人体验,但主要是承认事件的逻辑关系。
而体会是体验领会,一般人用于对某种境界或事物的感受.。
第3个回答  2016-02-23
“理解”是对他人行为或观点的接纳或认同
第4个回答  2016-02-23
就算是宽容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