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丘陵的江南红壤

如题所述

中国的红壤(包括黄壤)地区北起长江,南到南海诸岛;东起东南沿海和台湾诸岛,西到云贵高原及横断山脉的东南缘。包括了十二个省区,总面积约为一百一十七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二。红壤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种性广,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糖的重要生产基地,而且盛产橡胶、棕榈、荔枝、龙眼、柑桔和茶、桑、竹、麻等经济物,还适宜发展林业和牧业。
红壤是发育在热带、亚热带的红色酸性土壤的总称。由于区域内热量、水分和植被状况的不同,红壤又有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红黄壤等类别。砖红壤分布在广东、云南和台湾等省南部的热带地区。砖红壤性红壤分布在南亚热带地区。红壤分布在中亚热带地区。黄壤分布在红壤地区中的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的地区。
南方多红壤是由于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地球表面的风化壳在长期风化过程中,特别是在化学风化过程中,矿物质的分解迅速和彻底。首先是那些活动性强的钾、钠、钙、镁等化学元素从矿物中大量释放出来,并随雨水向下渗漏或沿地表迁移到别处,造成碱性物质的大量流失。然后,那些不好活动的铁、锰等化学元素,也常呈水化、氧化状态而有所移动。这类水化氧化物在移动时,一遇到干旱就要脱水,变成带红色的氧化铁和褐色的氧化锰而固定下来。所以在干湿交替的气候变化中,铁和锰在风化层内反而有积累,甚至形成铁锰结核或铁盘。一般的情况下,氧化铁的含量远远超过氧化锰的含量。并且,这种风化作用越强烈,风化壳中被红色氧化铁浸染也越厉害。中国南方高温多雨的季风性气候,冬夏干湿季节变化相当明显,恰好是红壤发育的有利环境。
特别注意的是,红壤是发育在深厚达几米或几十米的红色红化壳之上。据考察,第三纪以来,这里一直是湿热的气候环境,地壳表面经受了强烈的风化淋溶过程,形成了深厚的红色风化壳。例如在广东揭阳平原的冲积层也盖在红色风化壳之上,并且在深藏的红色风化壳中还发现剑齿象、大熊猫等湿热古气候条件下的动物群化石。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红色风化壳由来已久。
根据红壤地区现代成土作用的研究,土层中的二氧化硅以及多种灰分元素,仍在强烈地淋失,而铁锰也仍在相对的积累。在红色风化壳上发育的红壤,既有古红色风化壳的残留特征,也有现代红壤化过程的特征。
红壤地区强烈的风化过程,固然引起化学元素的大量淋失或迁移,造成植物营养元素的流失和铁锰元素的积累,但是,四季繁茂的森林和草类,强大的植物根系又可以把地表和深层被迁移的化学营养元素,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作用,富集到植物体内,转化为植物有机体,最后又重新归还到土壤中去。这种生物的积累作用,使红壤的化学风化过程淋失的化学元素得以补偿。这是红壤能得以保持较高肥力的重要基础。在红壤的化学风化过程中,植物的吸收分解与化学元素的积累作用,只能使红壤保持灰分元素钾、钙、钠、镁、磷、硫、硅等的平衡,但不能改变土壤中铁锰元素稳定的富集状态,也就是不能改变红壤化过程的根本特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