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要自己先做好才有资格讲别人的成语或古文

如题所述

以身作则:yǐ shēn zuò zé
解释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作为榜样。
以身作则的小故事:楚威王问莫敖子华:“从先君楚文王迄于今,有不是为了进爵加俸而为 国担忧的人吗?”莫敖子华向他列举了历史上各式各样为国担忧的人。楚威 王听后,长叹了一口气说:“这些都是古时候的人了。现在,怎么能得到这 样的人呢?”
莫敖子华回答说:“从前,先君楚灵王喜欢腰细的人,楚国的士人就少 吃食物,弄得身体很虚弱,依靠着东西才能站立,扶着东西才能起来。吃饭是正常的欲望,却忍而不吃;死亡是人们憎恶的,也要就死而不躲避。我听 说,国君爱好射箭,他的巨子就学习射箭。大王只是不好贤罢了,如果大王 果真好贤,这五种臣,都能够招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10-31

成语:

【不言之教】:教:教育。不以语言为主而进行的教育。指以身作则起到的教育作用。

【曾子杀彘】:彘:猪。曾子杀猪。比喻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

【上梁不正】:上梁:指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不能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比口头上的教育更为重要。

古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己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布命令,人民也会服从;自己的行为不端正,发布了命令也没有人遵从。”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孔子说:“真能端正了自身的行为,从政治理又有什么难的呢?不能够端正自身的行为,又怎么去使别人端正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5-26
行下效严于律己律己律人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为人师表言必行,全靠车头带,行必果。正人先正己宽于待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火车跑得快,严于律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9-30
成语:
【不言之教】:教:教育。不以语言为主而进行的教育。指以身作则起到的教育作用。【曾子杀彘】:彘:猪。曾子杀猪。比喻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上梁不正】:上梁:指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不能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比口头上的教育更为重要。
古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孔子说:“自己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布命令,人民也会服从;自己的行为不端正,发布了命令也没有人遵从。”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孔子说:“真能端正了自身的行为,从政治理又有什么难的呢?不能够端正自身的行为,又怎么去使别人端正呢?”
第4个回答  2018-09-24
目不见睫 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出处:《韩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自知之明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五十步笑百步 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一回:“平儿说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没人伦的混账东西,起这样念头,叫他不得好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