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到底愚不愚

如题所述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愚:要挖掉两座山谈何容易!确切说是根本不可能!再说两座山挖下来的石块、泥土又该放在哪里呢?还不是成为另外两座山,继续挡住路吗?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片面无限夸大而违背自然规律。愚公的愚就在于无视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让世世代代都去移山,且不说子孙们吃什么,更重要的是去掉一座山去填一个海,破坏了山和海的自然生态,将是怎样灾难性的后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本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自然不属于人,而人属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和谐的存在不愚:就当今社会来说,在改革开放中,我们遇到过好多好多困难,如果不一一克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回答必然是否定的。要搞改革开发,就得经受住改革浪潮的考验,这就需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来克服,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顺利进行且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又比如说,我们在学习中,不免会遇到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以“愚公精神”来对付这一群群“拦路虎”,最后到达的便是成功之路,获得的便是成功后的喜悦;反之,如果我们踌躇不前,在困难面前低头,面对一个个龇牙咧嘴的“拦路虎”,望而生畏,那么我们将会一事无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24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愚:要挖掉两座山谈何容易!确切说是根本不可能!再说两座山挖下来的石块、泥土又该放在哪里呢?还不是成为另外两座山,继续挡住路吗?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片面无限夸大而违背自然规律。愚公的愚就在于无视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让世世代代都去移山,且不说子孙们吃什么,更重要的是去掉一座山去填一个海,破坏了山和海的自然生态,将是怎样灾难性的后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本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自然不属于人,而人属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和谐的存在不愚:就当今社会来说,在改革开放中,我们遇到过好多好多困难,如果不一一克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回答必然是否定的。要搞改革开发,就得经受住改革浪潮的考验,这就需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来克服,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顺利进行且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又比如说,我们在学习中,不免会遇到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以“愚公精神”来对付这一群群“拦路虎”,最后到达的便是成功之路,获得的便是成功后的喜悦;反之,如果我们踌躇不前,在困难面前低头,面对一个个龇牙咧嘴的“拦路虎”,望而生畏,那么我们将会一事无成。
第2个回答  2021-12-07
愚公不愚,因为愚公敢于面对困难,克服艰难险阻,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3个回答  2018-03-10
愚公似愚非愚,似聪非聪
第4个回答  2019-02-18

愚公 移山

本来这个世界就没有无明的(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懂),所以根本 就是没有无明尽的。因为没有无明才会生出无明,《心经》里面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也就是说老死也没有尽头,因为它到了尽头他又投小 孩了,你说这怎么叫结束啊?有什么东西会结束啊?这个世界没有结束的。就像我们过去学的《愚公移山》一样的,愚公说:“我死了之后我的儿子会继续挖,儿子 死了我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实际上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是可以延续下去的。今天这个人死了吗?他没死,他的精神还活在我们当中——这个人就 是没有死。大家想一想,观世音菩萨做妙善公主的时候,最后她也要圆寂回天的,但是观世音菩萨死了吗?没有,她永远不会的。释迦牟尼佛留给人间的是什么,是 这么好的佛教,他死了吗?事实上也没有啊,只不过他离开了我们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

师父曾经给大家讲过菩萨的“慈悲喜舍”。你们知道为什么把“慈”放在第一?为什么叫“慈悲”,没有叫“悲慈”的。悲悯众生,是从心底发出来的。但是“慈”是人最先应该做到的。“喜”就是欢喜心。“舍”就是能够舍弃。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应该“慈悲喜舍”,这四个字对我们非常的重要。有了慈心(慈心就是心肠很软不瞋不怒的),经常能够看见人家很可怜,这种慈一出来,那么接下来悲悯心就来了。悲悯心就是感觉到每个人活在世界上都是很可怜的。如果单单慈心是一种表面的,还不够深入,如果加上悲悯心,那就是从里边出来的。大家听得懂吗?“喜”是欢喜心。对众生都要欢喜,而且要慈悲加上欢喜。你爱了人家了,你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因为你经常爱众生,所以众生才会爱你;因为你有欢喜心,所以你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得好。“舍”是什么?舍就是舍得。

我们要把自己好的东西舍给人家,把不好的东西也要把它舍去。也就是说好的东西要舍去,不好的东西也要舍去。好的东西舍去是干什么啊?是帮助人家。把好的品德、好的作风、好的习惯都全部舍出去,去帮助人家,去爱护众生。不好的东西就是把自己身上的错误、缺点、不该有的毛病、嫉妒人家的心等等一切全部都要舍去。菩萨的慈悲喜舍,一想就知道了。功德是在慈悲中,也是在佛性里的。因为菩萨的慈悲喜舍,它的功德是在佛性里的,就是说如果你心里很慈、很悲悯、法喜充满,另外你还很舍、肯舍得,这个人实际上是佛性里出来的好东西。那么这种就不是在修福了,而是在修功德(做功德)。所以师父现在讲给你们听,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佛,什么叫福,什么叫功德。

以为做了一件善事了、帮助人家了,就以为是有功德。我已经给你们讲过很多次了,所有的功德,全部都是由心底发出去做善事的。心底里是什么?就是佛性,这才是功德。因为人的心底最底层的东西就是佛性。

菩萨讲“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烦恼是道场”是什么意思?就是凡是人间所有的烦恼,全部都是帮助你学佛的道场。因为没烦恼,你就没办法生出智慧。烦恼来了,即有智慧。大家听得懂吗?“知如实故”就是你知道了,犹如实际上你做到的是一样的。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我们所碰到的所有的烦恼,实际上这些都是存在的东西,是实实在在有的,但是又犹如它是不实在的东西一样。这些话很奥妙啊,不是说你们听听就能听得懂的。有道场就会生出烦恼,所以就会烦恼不断,在人间身体是道场,所以学佛后就会生出很多烦恼。所谓烦恼,本身是空的。烦恼本来就是空的,烦恼本身是无性的。什么叫烦恼本身是无性的?

因为任何的烦恼到了人间来,本来就是一个没有共性的,没有一个实质性的东西的。烦恼飘忽不定,没有一个性——不定性。今天有烦恼,明天没有了;明天没有了,后天又有了,所以是不定性的。不定性的东西就是似有似无、非有非无。所以希望你们不要怕烦恼,虽然烦恼太多,但烦恼它本身是空的,因为你今天可以拥有烦恼,但是你明天这个烦恼又没有了。不就是是是非非、空空荡荡,对不对呀?因为烦恼是无性的,本来就没有定性的,不是说一定可以有烦恼的。很多人为什么过了一个月、两个月,一点烦恼都没有啊?

就天天起起床、吃吃饭、上上班,他没烦恼啊。对不对呀?那是因为它没有性的,是没有定性的。但是烦恼可以通过想象幻化而来。大家知道想象是什么啊?很多人本来挺好的,没有烦恼的,但他可以想象烦恼。举个简单例子:你们的老公前天晚上晚回来了,你们可以想象他在哪里。你的老板今天给你脸看了,你可以想象他对你会怎么样。接下来你自己心里就不舒服了,晚上觉就睡不好了。你们听得懂吗?这种就是可以通过想象而幻化。所以幻化的和想象的是菩提本身,因为它也是无性的。菩提就是智慧。智慧在你身上本身也是不定性的。什么意思啊?比如你今天突然之间很聪明,想出一件事情来,你可以解决。但是你明天呢,笨得不得了,你想不出任何实质性的定义,所以菩提本身也是无定性的。

接下来师父给你们讲,烦恼事实上和菩提是没有差别的。哇,猛一听,烦恼是不好的东西怎么会跟菩提一样呢?菩提是什么啊?是智慧。对不对?那么烦恼呢?因为烦恼来了,你的菩提心就来了,你的智慧就生出来。你说有什么不一样啊?因为你肚子饿了,你就要吃东西,那你有东西吃了,你肚子就不会饿了。对不对呀?不是一样道理吗?因为你很笨,所以你才会上人家的当;因为你过去没有碰到过这些事情,所以你才会上人家当。当你碰到过之后,你就会懂得这些事情应该怎么处理——你生出了菩提心,接下来你下一次就不会再上当受骗了。

这不就是等于你生出菩提心了吗。菩提心是没有定性的,也就是不会老在几月几号出现,或你的几岁会出现。比如你几岁会有什么麻烦,或几岁会让你生出一个智慧,都不定性的。人的一生都会不停地有麻烦,不停地有智慧来克服这些麻烦。所以菩提心和烦恼就是在一起,所以烦恼事实上与菩提没有差别。烦恼即菩提。对不对呀?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钱没了,就想办法去挣;挣来的钱,又去花掉了,钱花掉了,又去挣了。对不对啊?所以挣钱和花钱本身就是一起的。你需要钱你才要去挣钱。你需要功德你才会去做功德。因为你身上有很多的毛病、有很多的孽障,你想消除,所以你才会去做功德,所以烦恼即道场。菩提就是道场,烦恼也是道场。

师父继续给大家讲,为什么烦恼和菩提是道场呢?大家想象一下,如果烦恼来了,你是不是在心中就会有不开心,会有芥蒂啊?这个时候你就开始学佛了,那么在你心中就筑起一个学佛的道场。对不对?反过来讲,菩提也是道场,因为你学佛了,你就永远会有智慧。对不对?你就能克服那些烦恼。那么这些菩提是不是在你心里的道场里吗?绕过来绕过去,就是烦恼即菩提,让你们明白这些道理。所以,烦恼的实性和佛性是没有分别的。

烦恼的实性是什么?就是真正烦恼的根本的道理和利益和佛性没有分别。也就是说,因为你过去有佛性,但是你经过累世的积累,那些不好的东西,你现在变成搞不清楚了,所以烦恼来了。对不对?那么你有了这个烦恼之后,你这个菩提心——就是智慧来了。那么为什么说烦恼又是佛性呢?因为佛性是由心里的本质而来。人真正的本质是最内在的佛性,而这些佛性让你充满着智慧,也就是菩提。明白了吗?所以有了佛性才会生出菩提心、生出智慧,才能克服你的烦恼。

无明来自老死。什么意思?就是你不明白世界上很多事情,是因为你不懂人间就是六道轮回——有老有死。你老了你不明白,你死了你也不明白。所以无明来自于老死,皆无尽故。“皆无尽故”就是说一个人老了死了,又投胎了,再从年轻的时候到老了死了再投胎了,轮回是没有穷尽的。皆无尽故就是都是没有尽头的缘故,也就是说人不会完全的灭亡。当人死了他的肉体没有了,但是他的灵魂继续的存在于这个世界当中,继续在这个四维空间里面生存,所以他没有死。就像很多人睡着了一样,但是他没有睡着。所以根本就没有无明,也就是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不知道,你 本来什么都不懂,实际上你根本不应该懂什么事情,你也不需要去了解什么事情,你就会很干净的。

本来这个世界就没有无明的(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懂),所以根本 就是没有无明尽的。因为没有无明才会生出无明,《心经》里面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也就是说老死也没有尽头,因为它到了尽头他又投小 孩了,你说这怎么叫结束啊?有什么东西会结束啊?这个世界没有结束的。就像我们过去学的《愚公移山》一样的,愚公说:“我死了之后我的儿子会继续挖,儿子 死了我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实际上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是可以延续下去的。今天这个人死了吗?他没死,他的精神还活在我们当中——这个人就 是没有死。大家想一想,观世音菩萨做妙善公主的时候,最后她也要圆寂回天的,但是观世音菩萨死了吗?没有,她永远不会的。释迦牟尼佛留给人间的是什么,是 这么好的佛教,他死了吗?事实上也没有啊,只不过他离开了我们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

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你们从农村到澳大利亚来了,可以说你们离开 了农村。很多小孩子可以说那个人死掉了,因为他们一辈子都见不到你了,但是,事实上你们在澳大利亚,你们没有死啊。所以师父刚才说永远不会完全的灭尽,就 是没有这个无明要灭,也没有这个老死要灭。实际上无明我们也不想去把它灭掉,所以老死我们也灭不掉它。比如无明生出来了你把它去除灭掉了,但是过一阵子你 这个无明习气又来了,然后又把它灭掉了。这无明不就是跟烦恼一样的吗?生生死死它永远不会穷尽的,也就是说从你生出来你就一直不明白,一直到你死了你都不 明白,这就叫无明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