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古代学子到底有多辛苦呢?

我们总说十年寒窗苦读,古代的求生有多辛苦呢?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十年寒窗。十年寒窗并不是指的十年,而是指很多年的苦读。而且古代的科举是考不过就一直考的,哪里是10年就能说得清呢?

古代上学呢是分为小学和大学。大学大家可能都有印象而小学也差不多就是我们的小学初中的样子。

在汉代《大戴礼记》中有记载: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意思是8岁的时候就可以上小学了,早些年的时候,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差不多也就六七岁,古人上学的年龄和我们其实是差不了几岁的。据说苏东坡也是8岁入学。

而束发在古代一般就是指成年的时间段,差不多是十五六岁左右的样子,而十五六岁左右的样子就可以上大学了,就要当大人做学问,而我们十五六岁的时候还是孩子。



而且古代对孩子逃学或者不学的惩罚,都相当严厉。大家想必都看过电视上先生,对着底下答不出问题的学子或者是不学习的学子,拿着个戒指打他们的掌心三两下,便能把手掌心打肿的画面吧。那是因为古代其实就是这样子。而且明大的时候,打法是乡村小学普遍采用的手段,严重时连学生家人都会跟着受罪。

除了这些古时候学生的学业检查,还比我们频繁的多。我们是好几个星期考一次,考的最频繁的也就是高三,他们是小考天天有,大考三六九。每日考的叫日考,还有月考季考。并且都是严格的,难以通过的。

等夫子觉得学生课也可以了,然后就开始下场进行科举考试。

从乡试,会试,殿试一级级的考上去,在清的时候还要参加童生试。乡试也必须要确认是有才能的人才能去参加的,通常考的是八股文和试帖诗。



学习要是不认真就考不上,然后就反反复复的考。范进中举,就是讲的这么一个事情,考了一辈子的试,最后考上的时候差点还疯了,因为压力了一辈子。

其实苦的还不是读书的时候,古时候,很多朝代都认为读书最高贵,也因此很多人立志要考上,而考不上并且老是考不上,那就是一辈子的寒窗苦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3
古代科举,考的虽然都是四书五经里头的东西,但文章内容却是抄袭不来的。因此所用的四书五经都要经过转换变成自己写在纸上的内容。若说考试动脑,唐朝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几十个专业,各有不同的侧重,宋代减少科目,重论、策,明清八股取士,到了清末那几年,又恢复策论,考题上常常出现“世界局势如此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一类的题目。实际上,古代科举的考题,尤其是策论,与现在的公务员考题极度类似。和现在的学生不大一样的是,通常情况下,古代穷人家的孩子,如果不是读书的料,你爹早就让你下地干活去了。如果是读书的料,你爹就是砸锅卖铁也愿意供你读书。
第2个回答  2019-07-04
可以说是非常的辛苦了,家境贫寒才是真正的寒窗苦读啊!条件恶劣的情况下,食不果腹,就连灯光都是问题!这让我想起了凿壁偷光的故事,所以当年的学习环境比起现在的确是相差甚远的!辛苦自是不用说了。
第3个回答  2019-07-03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十年寒窗。十年寒窗并不是指的十年,而是指很多年的苦读。环境非常辛苦,吃不饱的,而且穿的衣服也是不行的,我们现代人想象不到。

第4个回答  2019-07-03
古代的学子真的是比较苦,他们那个时候还没有灯光,基本上就是陪伴蜡烛到天亮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