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有“洛阳纸贵”一说,为何会有这样的说法?

如题所述

泾渭分明孰浊孰清泾渭分明是很早就形成的一个成语,原意指泾水、渭水二者水的清与浊分得非常明显,作为成语比喻人或事物就像泾水和渭水的清浊一样,分得清清楚楚。

后来常用以比喻人品的清浊。这里要说明的是,古人普遍以为渭水清澈、泾水混浊,这种认识的依据是来自《诗经》的原始记录和孔颖达的注疏。《诗·邶风·谷风》云:“泾以渭浊。”孔颖达就此条作出注疏:“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

孔颖达的权威性注疏普遍误导了后人的认识。实际情况是泾水比渭水清,两水在陕西高陵境内合流时,清浊分得很清楚。对“渭清泾浊”的说法也有人产生过怀疑,如宋代诗人苏轼有“兖兖河渭浊”的提法,元代诗人曹伯启有“泾清渭浊源何异”的疑虑,但给泾水一个正身,还其历史清白已经到了清代乾隆晚年。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批阅苏轼、曹伯启诗句时,认为孔颖达注疏没有依据,遂下诏组织有关官员视察泾河、渭河源头,搞清何清何浊。当年的农历三月,视察成员一行到达位于今宁夏境内的泾河源头。时任宁夏府中卫县知县、顺天通州(今北京市通县)人胡纪谟有幸作为视察人员,参加了对泾河的全程视察和考察,并作了《泾水真源记》,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有关泾河的宝贵历史资料。

在《泾水真源记》中,胡纪谟除了对泾河源头笄头山(又名鸡头山)、石龙潭头潭、二潭、三潭,以及流向、流程,与渭河汇流作了详尽记述,还重点对前人普遍认为“渭清泾浊”作了纠正。作者称“凡泾水所历、土壤、石山俱见清,且涟漪毫无泥滓。”又言“惟由平凉至泾州,泾汭合流处(泾河弯曲处)百四十里中,南、北、西三面山水所归,色与泾源少异,然不过微杂尘沙,须眉难鉴而已,迥非咸阳渭河之黄泥耀目者可比。”

洛阳纸贵声名鹊起,《晋书·文苑传》载,西晋文学家左思经十年构思完成了盛赞三国魏都、蜀都、吴都的名著《三都赋》后,洛阳豪贵之家竞相传抄,纸价因而昂贵起来。后人常以洛阳纸贵来称誉别人的著作风行一时,流传之广。

其实,《三都赋》问世后能导致洛阳纸贵,主要有今宁夏籍名人皇甫谧助的一臂之力。皇甫谧是生活在魏晋时期的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县)人,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医学家,更是我国针灸经络理论的奠基人。有关他的史学和医学贡献,一些研究人士多有成果推出。皇甫谧虽然有影响世界的成就,但他年少却不好上进,年逾二十仍四处游荡。后经叔母哭劝方才醒悟,遂发奋读书,废寝忘食,至中年身患中风顽疾,右身不遂,仍然手不释卷,人称“书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8
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
第2个回答  2019-10-08
洛阳纸贵是形容当年左思写作的三都赋受到欢迎程度的空前,洛阳的纸都涨价了
第3个回答  2019-10-08
洛阳纸贵是形容苛捐杂税的负担过重导致人们的生活变化
第4个回答  2019-10-08
是因为纸被炒起来了,供不应求,说明文学作品十分受欢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