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见秦皇 有这事吗? 发生过什么事?

说详细一点 谢谢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志在灭秦!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不过是一个二等国家。孔子甚至都没有去秦国传道的打算,可见当时中原视秦国如夷狄,无足轻重。但是自从秦孝公重用商鞅,富国强兵,实行农战,国力迅速增强。经过多年征伐,到战国末年,秦国已经成为七国中最强大,最具侵略性的国家。尤其是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大战略方针以后,秦国的对外战争显得更加有针对性,对六国来说,也更加危险。 此时,赵国的崛起,成为秦国扩张的最大障碍。不仅如此,赵武灵王在位时,更是启动了雄心勃勃的灭秦计划,对秦国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赵武灵王是赵国第六代君主,也是赵国第一个称“王”的君主。此人雄才大略,他意识到六国诸侯争霸形势极为复杂,短期内难分胜负,所以一改前代君王逐鹿中原的战略,决定向北发展,攻略胡地,既扩张赵国的势力范围,又可以绕过函谷关,从北面直接威胁秦国腹地。基于这种战略目标,赵武灵王遂于公元前307年开始“胡服骑射”,大刀阔斧地进行军事改革。

赵国在军事上使用骑兵、采用适应骑射的胡服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但那时只是士兵们一种自发的行为。这不是某个人的创造,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很自然地采用了更容易获胜的战争手段而已。可以说,游牧民族在与中原接触后不久,中国就出现了最早的骑兵,只是在数量、质量、战术使用上都很原始,起不了左右战争胜负的主要作用。骑兵在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兵种,进而成为一个主要兵种,经过很长的时间。赵武灵王采取胡人模式,编成了一支强大的国家骑兵部队,使其成为赵国军事组织中的一个强大的新兵种。这在中原军队中尚属首创。这支劲旅再找过的历次对外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前306年赵国略取林胡,楼烦、辟地千里,建立云中郡和雁门郡。次年赵国大举进攻中山国,又攻取了很多土地。前296年赵国终于灭掉中山国,取得重大胜利。这一切都表明,赵国作为战国后期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国家,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运动功不可没。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自恃力大,在周举鼎,不料失手砸断自己的脚,失血过多而死。(秦武王名嬴荡,看其死法也确实够“人如其名”的) 秦武王无子。秦武王的生身母亲惠文后要立秦武王的同母弟公子壮,秦武王的庶母宣太后要立秦武王的异母弟公子市,两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赵武灵王对秦国的局势密切关注,俟机插手秦政。他派楼缓入秦,密切观察秦国内乱的发展。派代相赵固监视胡人的动静,注意燕国对秦国内乱的反应。

前305年,正当赵国大举进攻中山的时候,楼缓派人来报,秦国的内乱以宣太后的胜利而结束。赵武灵王决定暂停对中山的进攻,先解决秦国的立新王问题。他让楼缓告诉宣太后,赵武灵王准备迎立宣太后的长子,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新秦王。同时,赵武灵王命令赵固入燕迎立公子稷。燕国非常希望公子稷出任新的秦王,对赵武灵王的建议很支持。秦国由于历时三年的内战,此时已疲惫不堪。在北边,赵国夺取了榆中后对秦国形成了压顶之势。在南边,楚怀王对汉中、巴蜀早已垂涎。如果宣太后不同意赵武灵王的意见,一场恶战又将开始。宣太后不得已,同意了赵武灵王的意见,立公子稷为新的秦王。

公子稷虽然被赵武灵王立为新的秦王,但宣太后为了不让秦王稷不受赵武灵王的摆布,而将秦王稷架空,亲自执政,对赵武灵王的要求也敷衍了事,这让赵武灵王很生气。此时赵国已经占有了秦国北边的榆中、云中地区,北部边境正是秦国国防上的软肋,赵武灵王打算从此进攻秦国。

公元前298年,已经升级为“太上王”的赵武灵王向秦国施加压力,迫使宣太后任命楼缓为秦相,以便为赵国谋得更多的利益。楼缓入秦时,赵武灵王假装随从人员,跟在楼缓左右。进入秦地后,赵武灵王对沿途的风土人情细加考察,以为攻秦时所用。楼缓进入秦都咸阳后,会见了许多秦国的大臣,赵武灵王都在侧观察,对秦国大臣的贤庸强弱有了深入的了解。赵武灵王提出,走之前要亲眼见一见秦昭王和宣太后。他想亲自了解这对母子的为人,以利于以后对秦决策。 见过秦王母子后,赵武灵王告诫楼缓,母子二人皆为人中龙凤,务要小心应对。宣太后与秦昭王觉得楼缓的随从绝非等闲之辈,必是赵国的极贵之人来窥秦情。于是,速派使者宴请楼缓与这个非凡的随从晚间再到王府作客。晚间,楼缓赴约而不见非凡随从。楼缓说这个随从白日失礼,已被遣回赵国。这更加坚定了宣太后的判断,认定这个人就是赵武灵王,速派精骑追逐。守塞之人告诉他们,赵国的使者刚刚离去。宣太后和秦昭王对赵武灵王深窥秦政大感忌惮。

3年以后,赵武灵王由于王位问题发动政变失败被囚禁饿死,随着一个秦国的危险对手悄然逝去,赵国灭秦的宏伟计划也随之化为泡影。但是,赵国在此后的惠文王时期仍然人才辈出,将星璀璨,国力强盛。秦赵对抗的胜败仍然是个未知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3
赵惠文王元年(公元前298年),赵武灵王向秦国施加压力,迫使宣太后任命楼缓为秦相,以便为赵国谋得更多的利益。楼缓入秦时,赵武灵王假装随从人员,跟在楼缓左右。进入秦地后,赵武灵王对沿途的风土人情细加考察,以为攻秦时所用。楼缓进入秦都咸阳后,会见了许多秦国的大臣,赵武灵王都在侧观察,对秦国大臣的贤庸强弱有了深入的了解。楼缓劝赵武灵王不可久留秦国,以免被人识破。赵武灵王提出,走之前要亲眼见一见秦昭王和宣太后。由于此前发生过秦昭王扣留楚怀王事件,各国国君都不信任秦国,不愿入秦,以免重蹈楚怀王覆辙。楼缓担心秦国对赵武灵王不利,起初说什么也不同意,但在赵武灵王的一再坚持下,被迫答应了。赵武灵王在国内也很少抛头露面,只是军中之人对他比较熟悉,除了少年时与韩魏两国国王见过面外,赵武灵王绝少与外国元首见面。即便是赵武灵王自己立的燕昭王和秦昭王,他都由于身在军中而没有特意接见。此次赵武灵王要见秦昭王与宣太后也不是一时兴起,他想亲自了解这对母子的为人,以利于以后对秦决策。楼缓与宣太后和秦昭王比较熟识,赵武灵王希望通过这种私人会面可以更多地了解这对母子。极其敏感的秦昭王和宣太后在接见楼缓时,发现向来以风采自傲的楼缓对他身后的高大随从不经意间有屈顺之意,颇感好奇。在与这个气度非凡的中年男子的问答中,发现这个人的胸怀与见识更是了不起。母子二人在钦佩之余,也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在楼缓告辞后,赵武灵王已感觉到宣太后和秦昭王对自己有所察觉,便匆匆辞别楼缓,返回赵国。临别前,赵武灵王告诫楼缓,母子二人皆为人中龙凤,务要小心应对。宣太后与秦昭王觉得楼缓的随从绝非等闲之辈,必是赵国的极贵之人来窥秦情。于是,速派使者宴请楼缓与这个非凡的随从晚间再到王宫作客。使者回报,楼缓同意。晚间,楼缓赴约而不见非凡随从。楼缓说这个随从白日失礼,已被遣回赵国。这更加坚定了宣太后的判断,认定这个人就是赵武灵王,速派精骑追逐。精骑一路狂奔,追到边塞也没有见到赵武灵王。守塞之人告诉他们,赵国的使者刚刚离去。宣太后和秦昭王对赵武灵王深窥秦政大感忌惮。
第2个回答  2013-09-23
赵武灵王死的时候,秦始皇还没有出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