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之我见作文

如题所述

作文之我见

提到作文,有的人兴奋,娓娓道来;有的人痛苦,叫苦不迭;有的人麻木,应付凑合;有的人镇静,有作文书呗!说句难听的,沿用政治老师一句话:“一猪生九胎,连母十个样。”
作文,作文。我记得韩寒曾说过:“要想作文写得好,不如把语文书扔一边去。”这说法我不苟同,没有语文这本“启蒙书”,肯定连词语、句子都不会用,又何来这作文呢?不过他所提倡的有主见、有思想,不照本宣科,不附庸风雅,的确该做。毕竟,这语文书,这老师把我们的思想锤炼得快成金刚石了。
就我而言,我总觉得学语文就是为作文服务。从字、词、句子,到文章通通都是这样的。我们学习的应该是作者的写作技巧,我们理解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欣赏的是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篇文章,一种人性,一种美感。可是,现在我们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文章中到处都是标准答案。不然我们的思想就会换来考试中的不及格,一把把红叉叉。因此我们读文章少了一份欣赏与洒脱,写作文少了一份风采与飘逸,看文章不敢有个性,写文章不敢有个性。而人缺少个性,怎能不在对文章的麻木中增加对作文的反感,甚至选择逃避?其实只要我们的思想,在这个范畴内,又何必打入“冷宫”呢?
在语文书里,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文字。我感动于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父爱深沉被作者的生花妙笔写得丝丝入扣,令人们想起自己的父母无私的爱;感动于三毛的《天使》,文笔委婉沉凝;感动于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感动于《军神》中刘伯承的英雄气概――许许多多,许许多多。在多次面对伦理,面对道德,面对理性后,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决心,更多的信念,更多的付出――而把这一切自己感觉到的点点滴滴付诸于文字时,又是怎样的一种轻舞飞扬的痛快呀!
其实我们真的不必反复背着在测试中加以量化的“知识点”而失去文学塑造人的个性的神奇魅力。在支离破碎,索然无味的应试训练中,教育的人文底蕴,人的情感、价值可怕地消失了。这不是太可悲了吗?
我最感动的是痞子蔡《榭寄虫》中老师教他们写作文的片断。
“老师,写什么呢?”我小心翼翼地问。
“随便。”
“老师,用议论文还是说明文呢?”又一同学问。
“孩子们,如果你们长大后,到台南来看老师,老师一定很高兴……”
同学们都望着老师。
“而我又何必在乎你们是乘飞机、乘火车,还是坐地铁来的呢?”
同学们笑了。这是一种释然的笑。
我希望有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育,让我们释怀一笑,写下篇畅快的文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7
  司马迁很忙
最近,亲耐的语文老师在教我们写议论文嗯,格式有了,好,4段以上,
这里这里分段,段数越多越好啊……
嗯,开头限字,ok,开门见山,
第二段100字,然后评论200字……

事例啊,实在想不到就写我们最近学的《史记》作者啊司马迁,屈原啊,贝多芬啊,鲁迅啊,钱学森啊……
可怜的历史名人们,就这样在莘莘学子的文学坑里“沦陷“了,还不止那么几千几万个。我想,人怕出名猪怕壮,但假如我真是那么个“万能”的伟人,我会很高兴千秋万代子孙在我脸上贴金的。
月考作文发下来了,好吧,37分,光荣!
我承认我是个很懒惰的人,我从来不想练作文技巧,背作文素材(除非我真正稀饭的~)
我幼稚地认为:自己的所想所写是油然而生,
对生活的感悟,有血有肉有忧郁。
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属于真正的自己。

对着那张满满的作文素材,突然很想吐,
恶心的妈妈抱着恶心哭得很伤心的原因~
(恶心死了)
假如写不为“写”,想不为“想”,那有什么意义呢?
恶心的惺惺作态,你又何求应试教育下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很多议论文文采很好,结构很好,是“好”文章但绝不是成功的文章。大多议论文不会也不能提出一个标新立异的论点。
《承担责任》——难道还可以不承担责任或是胡乱承担责任吗?小孩子都知道的事,美其名曰“议论”,只不过是作弄一下事例文字,改一下句式就是最具思维逻辑的表现,还可以考验你考前临急“开坑”的记忆力。
作文作文,记叙文你还可以根据自己想法“作”,可爱的议论文就非常善解人意地“套”就好了,45分,嗱,你的!加多几个华丽不明所以的词就更好了。

以前的我,很喜欢甚至崇拜华丽的辞藻,严谨的结构,后来,发现越华丽的词组堆积越容易令人生厌。特别是那些东西下包裹着“草包”,“飘渺神功”的继承者,貌似丰满的肚子,用理智的银针一戳,“呲~”就泄气了,就只有事例的橡胶皮撑撑场面。
而那些主流文学实实在在对生活的感悟,朴素的文字,反倒令人感动,恍然大悟。
这就是为什么初高中学生文章很“有文采”而大学生的文章反而内敛且简明的缘故。
真正的好文章就如好歌声一样,不需要多好的技巧,只要真情实感,渗入人心。

我们感叹于秦朝焚书坑儒,大明的八股文,清代文字狱,又何尝不可怜可怜自己,叹一句:“这是一个人的杯具,更是一代人的杯具!”我们正在做的工作,只是“复制”——复制知识,复制经验,复制人才,而不是创造。
“复制”出来的又怎能比“原版”的好?

如果说中国的应试教育是针对人口众多的国情而定,那么它对于人个性的限制和思维的控制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需要乔布斯、盖茨那样中途休学的“坏学生”(我相信生在中国的他们一定不会有那样愚蠢的想法,就算有都会在老师千般劝说家长泪雨凝噎中投降)最好安安静静坐在教室中拼命。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是否我们走多了一条路,就认定一走到底,然后忘记了也没有勇气走另一条更近的路,更甚去飞天遁地。书上的理论是用来验证而不是推导,你不可能也不可以去质疑那么多人“验证”过的公式,加上,你可能因为赶着抄千篇一律的功课或者被老师抓去背书而根本没有时间做实验。

好吧,我也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员,像我这么懒惰无大志的人,改变不了就顺应命运好了。

这样看来,司马迁起码要再忙十几二十年,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唱着“教育改革”的赞歌,为司马迁他们一众减压吧!
第2个回答  2013-09-27
安徽HWASDASD FWER GWER FWER FW QW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