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或第三个用古文怎么说?

我只知第一次为“初”,第二次为“次”,请问第三次用古文应该怎么对应表示?

  第三次用“其三”;或“再次”;或“其后”;或其次连用,如:“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再如:“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追问

原谅我没说清楚,我的意思是像“初”“次”这样的一个字表达的方式有吗?

追答

  其实,文言文也不直接用一个字表示第一次或第二次。例如,当文言文出现一个“初”字时,一般表示起先、当初,如“初,郑武公娶于申”,只有与其它字词结合后,才可以表示“第一次”,如“初为人子”、“初生”。“次”也是这样,如“次之”、“次后”、“居其次”。
  如果仅仅作为一种连词,出现在议论文层次的衔接上,可以有“……此其一也。次,……。三者,……”。
  作为时间先后的序数,次序,文言文并没有专门表示“第三”的词,通常用“再次”、“又次”、“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01
在古文中,表示第三次或第三个的词语通常使用“三”或“第三”。以下是一些例子:
1. 三次:指第三个,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第三次”。
例如:《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三发命矣,若不从,必杀之。”
2. 三度:指第三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第三次”。
例如:《尚书·禹贡》:“九州攸同,三度而赋。”
3. 三之:指第三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第三”。
例如:《礼记·中庸》:“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论事焉,或洒扫焉,或礼乐焉,或疾疼焉,或哀惧焉,或庆快焉,或三之。”
4. 第三:直接表示第三个。
例如:《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其后也,四公者以言往过我,故第三发。”
需要注意的是,古文中的数字通常是从“一”开始计数,而不是从“零”开始。因此,“三”表示的是现代汉语中的“第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