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期性人口生育高峰?

如题所述

  我国三次生育高潮
  第一次出生高峰 恢复性增长
  第一次出生高峰发生于1950年至1957年之间。由于解放以后,我国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从而形成这次战后的生育补偿。这段时期中每年的出生率都在3‰以上,平均生育率高达35.56‰。这种高出生率主要是由于较高的生育率而引起的。这段时期总和生育率的平均值高达6.06,约有94%的妇女生育3个孩子,近半数的妇女生育6个孩子。尽管这个阶段的人口基数比现在的小,但平均每年出生的人数均为2088.5万人,与1980年以来的出生人数基本相当。纵观这段时期的出生率,可以发现,经过1950~1954年的持续高峰之后,1955、1956和1957年的出生率已恢复到了解放以前的水平。这更说明,这段时期的出生高峰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高出生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延续,同时,从1950年到1954年的出生高峰则是战后的生育恢复。
  第二次出生高峰 由补偿性到盲目性增长
  尽管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62年12月18日发出了《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但我国人口的第二次出生高峰仍于1962年至1971年到来,而且持续时间长达10年。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从本质上来看,这次出生高峰既是一次出生高峰,也是一次生育高峰,而且它是第一次出生高峰的延续,因为在1958~1961年三年中,出生率的下降主要是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不是由于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引起的生育率的下降或者是由于年龄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同时,我们可以从我国建国以来人口发展中看到,出生率与总和生育率于1963年达到我国后半个世纪的最高点,当年的总和生育率高达7.502,而出生率高达43.37%,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许多夫妇在三年自然灾害中推迟生育,待1962年社会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之后,再进行生育;而1962年的生育决策只能在1963年的出生率和生育率中表现出来,其后,我国人口的生育水平则仍在较高水平上波动,平均达6.07。尽管出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10年的平均水平高达32.32‰,而且每年的出生率都在30‰以上),但已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只是下降的幅度较小而已。这段时期中平均每年的出生人数高达2795.2万人,比第一次出生高峰时期的平均数高出了700多万。通过前两次出生高峰,我国总人口迅猛增加,到1971年底时,已达85229万人,已是1949年建国时(54167万)的1.573倍。第二次出生高峰对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此后的人口发展,乃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第三次出生高峰 结构性增长
  自从1972年我国实施强有力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与生育率迅猛下降。但在1981年至1990的十年时间中,我国人口的出生水平仍相对高于7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以来的出生水平,几乎每年的出生率都在20‰以上,人们习惯上将这段时期称为第三次出生高峰。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次出生高峰不论是出生率,还是平均值和峰值,都不如前两次。这段时期出生率的平均值仅为21.34‰,比第二次出生高峰的平均值下降了34%左右。而这段时期中的最高值是1987年的23.33‰,仅约相当于1963年的一半左右。如果比较前后三次出生高峰中的生育率,可以发现,第三次出生高峰中生育率的平均值仅为2.432,相当于第二次出生高峰中生育率平均值(6.07)的三分之一。因此,这次出生高峰并不是由于妇女的生育率高引起的,根本的原因在于当时人口的年龄结构,即育龄妇女,特别是旺育年龄妇女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到第三次出生高峰结束时,中国人口增长又上了一个台阶,达到11.4亿人。 (摘自《中国人口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12
周期性人口高峰,比如说,近三年由于种种原因,生育新生儿大增,这些新生儿到了25年至30年以后,会形成一个生育高峰,再过25年到30年,又会有一个高峰,这就是周期性人口生育的高峰。
第2个回答  2020-01-12
我国已婚育龄人口从1986年开始,进入由第二次(1962-1970年)人口出生高峰的影响而形成的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时期。由于60年代的人口出生高峰起势猛,持续时间长,尽管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但人口出生仍然居高不下,平均每年约净增人口1500-1600万左右。1992年建国以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的峰顶,育龄妇女总数达到3.189亿,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妇女达到1.237亿,处于生育缝制年龄的妇女达到1325亿。
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在20-30年后,会进入生育高峰,所以他们之间是有必然关系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