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商纣王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

如题所述

历史上的商纣王不仅是一个容貌俊美、力大无穷的帅哥猛男,同时也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英明天子。《史记·殷本纪》记载:“(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其他史料中也有“形容俊美”和“帝辛受德有倒拽九牛之威,具抚梁移柱之力”的记述。作为当时世界超级大国的国君,商纣王同历代帝王一样,固然有淫逸奢侈、骄狂拒谏、横征暴敛的昏暴一面,但这些所谓的“毛病”并不能掩盖其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主流方面。

  商纣王即位后,可以说是励精图治,宏振商邦。针对东夷部落经常入侵国家,骚扰掳掠百姓的现状,商纣王御驾亲征彻底将其消灭,一举解决了历代先王均束手无策的“老大难”问题;他率兵东征西战、攻伐八方,使商朝的疆域不断扩大;征伐的同时,他还不失时机地把中原文化向四海传播,进一步巩固了王朝的统治。河南北部的淇县(即商都朝歌)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帝辛的江山,铁桶一般。”

  那么,固如铁桶的商朝江山,为何会“忽喇喇似大厦倾”,转瞬间就灭亡了呢?英明神武的商纣王为何会遭遇身败名裂的厄运呢?这与周文王阳奉阴违、伺机篡权地苦心经营,以及周武王处心积虑地制造“舆论”攻势、恶语中伤是分不开的。

  如果说牧野之战,是周武王推翻商朝的决定性战役;那么战前誓师,则是吹响商纣王身败名裂的号角。为了解决自己以臣伐君、不合礼法的篡逆问题,煞费心机的周武王多次信口雌黄,无中生有,恶语中伤商纣王,从而使商纣王的名声扫地。

  在与各路诸侯会师后,周武王庄严誓师,发布讨伐纣王的战斗檄文《泰誓》,历数了商纣王执政以来,“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沉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等“自绝于天”的种种“劣迹”和“罪恶”。周武王的这一招无疑是毒辣的,但确实是奏效的。他那怒发冲冠、激烈愤慨般的煽动演讲,一下子就把以下犯上的谋反之战,变成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正义之举。

  为了让商纣王成为众矢之的,周武王利用牧野之战前的最后一点空挡,再次做战前总动员,宣读《牧誓》,重申商纣王的罪恶:“惟妇言是用……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经过两番庄重的战前誓师,不仅使商纣王荒淫残暴、无恶不作的腐朽统治者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埋土扎根,也使整个队伍同仇敌忾,群情激奋,斗志昂扬。一场在理论上“以有德伐无德”的“人民解放战争”打响了,商朝六百年的基业轰然倒塌。不过,商纣王没有选择苟且偷生,而是选择了以身殉国,被火焚烧后的他仍是一副铮铮铁骨。

  “造宫室、建酒池、宠女色、囚贤人、施酷刑、害忠良”,是周武王为商纣王罗织的主要劣迹,也是商纣王国破人亡、身败名裂的重要罪行。只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曾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篇》)意思是说:“商纣王虽坏,但决不像传说中那样厉害,他之所以名声不好,是因为人们把天下所有恶事都算到他的头上了。”纣王遭受诬陷,不仅子贡愤愤不平,宋朝学者罗泌对此也有话要说。

  罗泌在《桀纣事多失实论》中指出:“帝辛大造宫殿,建造酒池肉林,宠信女色,囚禁贤人,残害忠良等罪恶,与夏桀的罪恶如出一辙,凡桀的罪,就是纣的罪恶,桀纣不分,这些都是出于模仿。”罗泌这样说是有根据的。例如:令人发指的“炮烙”酷刑,本来是夏王桀的发明“专利”,却被人们张冠李戴在纣王的头上。“肉山、酒海、琼室、瑶台”本是夏桀奢侈生活的“必需品”,周武王却把这些“屎盆子”毫不留情地扣在了纣王的头上。真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随着商朝的灭亡和纣王的殉国,他对中华民族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几乎被周以来的史学家们全部“封杀”。就连被后人尊崇为“史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没有记载商纣王的丰功伟绩,但像“好酒淫乐,嬖於妇人”“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慢於鬼神”“以酒为池,以肉为林”“重刑辟,有炮格”的劣迹却比比皆是。如果说周武王是造成商纣王身败名裂的“罪魁祸首”,那么司马迁就是他的一个“忠实帮凶”。

  不过,真正把商纣王推向罪恶深渊、万劫不复境地的,却是流行于明、清年间的那部虚构人物情节、诬蔑丑化帝王、内容荒诞糟粕、附和封建迷信、愚弄劳动人民的《封神演义》。在这部神话小说中,作者不惜歪曲历史、扭曲人性,在美化周武王的同时,狂贬商纣王,其残暴无道、罪大恶极的形象,在人们脑海里根深蒂固。

  商纣王死后,被周朝恶谥为“纣”(按:马屁股后面的革带,有损贬之意),历代史书中也不分青红皂白,人云亦云,使其蒙受了几千年的不白之冤。商纣王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英雄,他为中华民族在扩展版图、传播文明等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不朽功绩,将永载史册,这是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随意改写和抹杀的。毛泽东同志和着名考古学家郭沫若同志,都曾为商纣王翻案说:“商纣王文武双全,是个很有本事的人。”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英雄何惧骂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17
 商纣王历来被认为是昏淫无道的暴君典型,直观的依据是:商朝在他手里亡了国。   毛泽东不这样看。   原因之一:他的政敌别有用心的宣传   比如奢侈腐化,暴虐荒淫,镇压反叛,剪除异己,这是一切帝王的共性,并非商纣王独有。这些劣迹为什么表现在商纣王身上就那样骇人听闻,令人发指?应该说,是他的政敌在搞丑化和宣传。暴君说。此说始于战国,流传至今。《史记·殷本纪》谓纣王“重刑辟,有炮格(烙)之法”;“九侯女不薏淫,:纣怒,杀之”;“脯鄂侯尸,“剖比干,,现其心”。自是之后,历代史家官暴君必数夏桀、商纣。魏晋时代,纣为暴君说仍流传,并出现许多离奇的情节。当时出笼而伪托西周太公望所作的兵书《六韬》和皇甫谧撰的《帝王世纪》,将暴君商纣王化为杀人成癖、嗜血成性、以炮烙之刑为乐的恶魔。至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又增益新的说法。西晋永嘉之乱,《今文尚书》荡然无存,至南朝梁武帝时,出现汉代孔安国所注《孔传古文尚书》,又为暴君说增添所谓商周时代的文献依据。然而,真正商周史料《今文尚书》之《商书》、《周书》诸篇中,均未见商纣王失道失国的罪状,也无焚炙忠良、滥杀无辜、嗜血成性之类记载。   原因之二:把罪恶之源引到女人身上   妲己本来是纣王剿灭苏部落的战利品,也是纣王的玩物。可是,武王伐纣后一千年的《列女传》把劣迹都归于妲己一人,这就是“女祸亡国论”。在商纣王的故事里掺和着妲己,既是小说家的调味品,也是封建文人为昏君开脱、愚弄人民的阴暗心理的表露。   原因之三:抹杀商纣王的历史功绩   据《史记》记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的才智足以对复杂的事情迅速作出准确的判断,他的气力足以徒手杀虎。他一手抓九条牛的尾巴,往后一拉,九条牛只有向后倒退。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   当时的东夷常向商朝发动进攻,掳去大量百姓作奴隶,对商朝是个威胁。纣王的父亲帝乙就和东夷大战一场,但没有取得胜利。纣王登基之后,铸造大量兵器,亲率大军出征东夷。东夷各部联合起来进行抵抗,但挡不住纣王的攻势。   纣王一方的箭镞是青铜制造的,精巧而锋利、射程远、杀伤力大。两军对阵时,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取得大胜。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
第2个回答  2016-10-17

是个比较厉害的人,不过在位后期变得暴虐了,下面引用:

帝辛(?--约公元前1046),本名受德,后世称商纣王,是商朝最后的一个君主,都于沫,改沫邑为朝歌(今淇县)。
帝乙死,应立长子启,因启母贱不能立,而立少子辛为帝。帝辛自幼聪敏过人。 《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史记·殷本记》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毛泽东在评价帝辛时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统一东南以后,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诗里说:"但缘东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惭开化,国焉有宋荆与舒"。
帝辛敢于革除先王旧弊,不再屠杀奴隶和俘虏。而是让他们参加生产劳动,补充兵源,参军作战。他蔑视陈规陋俗,不祭祀鬼神;他选贤任能,唯才是用,不论地位高低;择后选妃,不分出身贵贱,立奴隶之女妲己为后。宠幸倍之,唯言是从。
帝辛在位后期,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国库空虚。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在上层形成反对派,杀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他在讨伐东夷之时,没有注意对西方族的防范,连年用兵,国力衰竭,对浮获的大批浮虏又消化不了,造成负担。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牧野之战,大批俘虏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自焚于鹿台。商亡。
帝辛死后,葬于淇水之滨,今墓尚存。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