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什么意思

可否通俗一些,为什么“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是寄托心意的琴声妙境?

意思是:虽然佛尚未寻到(也寻不到),但“水流花开”则喻示了对我执法执已经有所破除的消息,“水流花开”,是一无欲非人的声色之境,水正流、花正开,非静心谛视无以观,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

白话释义:

山中空无人迹,但水自流花自开(不因人力而改变);但纵有万古长风,对特定的人来说重要的不过是一朝岁月而已。

原文:

“颂曰:饭食已毕,璞钵而坐,童子著供,吹禽发火。我作佛事,渊乎妙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出处:

宋·苏轼的《十八大阿罗汉颂》中的第九尊者颂。

意境:

应是借景抒情,以无生无息存在的宁静的自然,非常美妙的意境,来衬托人生的朝夕变化。自然的水、花万古自处空山,而人生重在一朝一夕。

扩展资料:

《十八大阿罗汉颂》与苏东坡

有一日,苏轼的诗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字鲁直)路过苏州,特地来看他。

苏东坡很高兴,在府中设宴,同时请来诸多好友相陪。

正当大家喝得有点忘形时,有人提议说,今日鲁直兄到来,苏公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我们何不乘兴夜游虎丘,也免得让鲁直兄留有憾事。

这一提议甚合众意,于是一行人乘着酒兴,勾肩搭背,缓行来到了虎丘。上过宝塔,听过了远处枫桥边夜半传来的钟声后,又逶迤进入了罗汉堂。

在罗汉堂,苏东坡细细地观看着墙上挂着的十六罗汉像,突然心血来潮,指着画像对众宾客说道:“这十六罗汉能尊位名刹,供人祀奉,全仗庆友尊者著书,玄奘法师译传。

现信众光供奉他们,也真有点不公,何不将庆友、玄奘也立于罗汉之列,一者光大他们的功绩,二者也好合佛门'九九归真’之说”。

大家齐声说好。

于是,苏东坡请寺院主持拿来“文房四宝”,请鲁直泼墨作画,自己题字。由于两人都喝醉了,鲁直画的像就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那样。苏东坡也随手而题,也成了现在所叫的名字。

由于鲁直的画真是超尘脱俗,苏东坡的字实在飘逸潇洒,成了当时人们争相临摹的珍贵模本,于是,人们就将错就错,将其沿用流传了下来,而且一沿用就是千百年。于是,这十六罗汉也就变成了现在人们看到的十八罗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5
第一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喻示自然茫茫寻禅不得,举目所见无非客观对象;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虽然佛尚未寻到(也寻不到),但“水流花开”则喻示了对我执法执已经有所破除的消息,“水流花开”,是一无欲非人的声色之境,水正流、花正开,非静心谛视无以观,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第三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喻示时空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禅宗最激烈地破除偶像崇拜,以走向自然取代那个高悬俯视的“他者”似乎是它寻求解脱的必由之路,自然作为色相、境界,被赋予了不可或缺的“唯心”的意义,是个体解脱的最直观的亲证。禅宗这样看待自然,明显地不同于庄子,却又与庄子精神有着内在的关联。庄子是自身亲和于自然,禅宗是于自然中亲证自身,目的都是获得自由,但面对着自然,前者的逍遥是“游”(亲和)出来的,后者的解脱是“证”(觉悟)出来的。
而这第三种境界,便是参透了人生所有大是大非,而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悟”。
它们不能算是完整的诗句,应该算是三句分别的偈语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