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里的智慧?

禅宗祖师认为:万法不离一心,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是人人本具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同时又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遍虚空、满法界,一切有形无形事物,皆由心显现,但是其本体却是无形无像,无在而无不在,无为而无不为。傅大士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此物即心,他先天地而生,充满时空,但又寂寥无形,不能求之于时空之中。《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经》云:“无智亦无得。”无智是超越知见,无得是超越形象。自性不是一切形象,但不离一切形象。傅大士云:“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一切形象皆由心造,心亡则境自亡。一切形象皆生于心,心外更别无可见之形象

谁能解释一下,说得明确一点

第1个回答  2010-12-06
上文所说的心,不是我们的肉团心,那只是我们肉身上的一个器官,而我们平时用于思考判断的那个“心”则是妄心,是第六意识(即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识),第六意识的根就是末那识即“我执”,也称为第七识,而第八识阿赖耶识被称为"藏识"也叫“种子识”,那就是第七识的依靠了。第八识本来是清净无染的“如来藏”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本来面目,由于一念无明妄起,被染污就成了阿赖耶识,藏识中含藏了所有的业种,遇缘则业力现前,而我们的六根接触到外面的尘境,就违背自己的自性,随着染污的外境颠倒妄想而转,将虚妄的外境纷纷扰扰的尘像当做真实的世界,不得不在六道轮回中沉浮。
禅宗之智慧即是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找到自己的自性,那才是我们的“真心”即能生万法,而又不被外境所转,即如如、真常、无相、无形而无处不在的如来藏心,也称为佛性,即是心、佛、众生本一体的法身自性。
明白了这个真心,再看如上禅宗祖师的偈颂,真是感觉妙极了!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2-06
如果以佛教的思想来解释的话,概念属于我们对外在事物分别执着导致的,才会有了空间范围,古往今来也就是宇宙的概念。然而,佛的思想境界要高出我们普通人很多,这种超脱的思想,不会执着于事物的概念,不会有有和无的概念,也就是有相互矛盾的概念。我的表述你能理解吗?这就是《金刚经》所要表述的根本。

用道家的观点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事物都有两方面,是相互矛盾的。我们普通人会单纯的认为有或者没有,这就出现了分别。再用阳明心学解释: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看待事物不能单纯执着于有或者是无,从而产生了偏执的观念。

所以,当观念有了执着于矛盾的概念,思想便有了发展和变化,还能是佛那种湛然静寂思想境界吗?如果不去执着于矛盾的概念,思想还会有发展和变化吗?这便是如如不动的终极境界。所以,没发展和变化的思想就属于一种“永恒”的境界。

这种“永恒”的境界便是佛教徒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3个回答  2010-12-07
就是人得知觉而已嘛。

不是念头,是知道念头得那个
第4个回答  2010-12-19
虚空在哪里?

心在哪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