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地理环境

如题所述

阿克塞县多山,主要山脉有:
(1)党河南山,属祁连山山脉组成之一。西北、东南走向。最西起于阿克塞县境内,东至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的马雅雪山,长约900千米,宽250~300千米,地势自西向北倾斜,缓慢降低,最高处海拔5327米。山间分布许多峡谷和小盆地,水草丰茂,是良好的牧场,分布有许多雪山,是河西走廊的“天然水库”。
(2)野牛脊山,地处党河南山南部。党河南山东南脉与野牛脊山东北脉相连。山脊海拔一般为4000米左右,最高峰海拔4904米,东南部连接青海省。
(3)喀克吐蒙克山,地处野牛脊山和土尔根达坂山中部,山脊海拔3592米,在建设乡东南。
(4)塞什腾山,地处海子草原南部,北坡连接着海子南岸。山脊海拔一般3600~4000米左右,最高峰海拔4576米。山南为青海马海。
(5)土尔根达坂山,地处海子草原东南部。山脊海拔高5000米左右,最高峰海拔5280米。
(6)大小红山,地处阿尔金山北部、多坝沟西部,在多坝沟乡与和平乡中间地带。根据有关史料推断,属汉唐时期的西紫亭山。大红山海拔高2640米,小红山海拔高2052米。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矿产资源丰富,有金、铜、铁、石棉、水晶、蛇纹岩、云母、硭硝等金属、非金属矿藏40多种。特别是石棉储量最大,约4500万吨以上,年产量20万吨左右,占中国石棉产销量的一半。石棉是自治县的支柱产业。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主要有化石沟铜多金属矿、大红山花岗岩饰面石材矿、安南坝石棉矿、向阳煤矿、莫坝尔煤、雁丹图铅锌矿、雁丹图稀土矿、大鄂博图白云岩矿、苦水泉锰矿、红柳沟铁矿、安南坝铁矿等。红柳沟石棉矿、长草沟石灰岩矿等。从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情况看,阿克塞县优势的矿产有石棉、铜、石灰岩、花岗岩、芒硝、白云岩、砂石、粘土等。 阿克塞县土壤共划分10个土类、14个亚类。其中土类主要以风沙土、灰棕漠土、盐土为主,其次草甸土、草甸沼泽土、高山寒漠土、高山漠土、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原土、粗骨土在也占一部分。
阿克塞县可利用草场面积1480万亩,正常年景载畜量为18.9万个羊单位。 阿克塞县矿产资源丰富,是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工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改革开放以来,阿克塞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十一五”末提出了主攻资源综合利用、现代农牧业和民族旅游业三大产业,加快培育五大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了新的突破。三次产业结构由1964年的32.5:6.5:61调整为2013年的3.7:65.3:31,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逐步趋向优化。
2013年,阿克塞县生产总值达到130847万元,比1978年的349万元增长了374倍,人均GDP由1978年的496元增加到2013年的146574元,增长了295倍;财政收入达到17907万元,比1978年的268万元增长了66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279元增加到2013年的17340元,增长了6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717元增加到2013年的22859元,增长了31倍。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是一个传统的纯牧业县,畜牧业是自治县的基础产业,也是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82%来自于畜牧业。
1954年建县以来,农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克服了各种困难,通过整合优化产业布局,畜牧业开始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由靠天养畜向科学养畜转变,农业经济结构、经济总量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从建县初期到1978年,阿克塞县农牧业生产关系和管理制度出现了新的变革,实现了农业从无到有、畜牧业稳定发展的过程。农牧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00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7327万元,增长了35.64倍;农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79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4792万元,增长了25.77倍。21世纪初,农牧业以提高效益、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目标,通过打造升级支柱产业、重点建设特色产业和精心培育富民产业等战略措施,强力推进农牧业全面协调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阿克塞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牧民调整产业结构,以传统畜牧业发展为抓手,逐步转变成为农、畜并重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格局,形成了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从2010年起至2014年,先后累计投人4157.86万元,建设红柳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高标准戈壁石砌墙设施温室126座,通过推行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配套建成蔬菜保鲜库、贮藏地窖、多功能管理房、交易市场以及膜下滴灌、自动卷帘机等基础设施,将农业生产由单一的以农补牧、以牧促农,逐步向高效、特色现代农业转变,彻底改变了本地长期以来蔬菜靠外调用的历史,填补了农业生产空白。截至2013年底,农作物播种面积达8299亩,粮经草比例调整为16:28:56,种植业由粮食型转为经济型。
自2007年起至2014年,累计投资1256.5万元,共建成设施养殖小区2处、种畜扩繁场1个,修建高标准棚舍72座,发展设施养殖户82户,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步伐逐步加快。
2008年,自治县被确定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试点,按照“一心两点”模式,即两个村建立1个中心社区聚集点、2个一般集聚点,分阶段改撤16个自然村落,将分散居住的农牧民逐步集聚到农牧村社区中,让草场集约化经营,村庄成块、农田成片。
21世纪以来,阿克塞县先后培育发展了霍尔勒斯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众佳克斯农机农民合作社和达木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等9个合作组织,“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农牧业规模化龙头企业初步显现。通过实施农牧业机械化推广普及、牲畜改良社会化服务等,积极推动畜牧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为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21世纪以来,阿克塞县畜牧业实现了单纯数量型发展到数量质量并举的转变,通过引进牛羊等优良品种,饲养方式也由传统粗放的散养方式向设施精养的方向转变。自2000年阿克塞县种畜繁育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引进新西兰波德代、无角陶赛特、新疆哈萨克大尾羊、辽宁盖县绒山羊等优质畜种7130只,发展了生态型地方畜种,2014年,良种羊覆盖率达91%以上。 早在1957年,阿克塞县木器厂就已成立,同时建起了小型火电站,后来又建成了阿克塞县向阳煤矿,初步奠定了自治县工业发展的基础。
1978年以来,阿克塞县国营石棉矿、修造厂成为工业支柱企业。随着县农修厂、县石棉矿、县供电所、建筑安装公司和各乡工业企业的快速成长,赛宝包装公司、神威化工公司、万吨石棉选厂、石棉设备制造、石棉市场等大型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顺利诞生,增强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1999年阿克塞县工业园区正式建成运营,经过10多年发展之后,如今成长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平台,已经形成了“一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三园(阿克塞循环经济产业园、阿克塞风电产业园、阿克塞光电产业园)”。阿克塞工业园区占地面积26.8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6.2平方公里。21世纪以来,先后建成了1万吨水选改性矿物纤维生产线、1.2万吨膨化炸药生产线、300万条麻塑包装袋生产线、10万吨水泥粉磨生产线、12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1万吨精制硫化碱生产线、40万吨铁精粉生产线、400万吨石棉尾矿湿法选矿工艺回收利用、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及1.6万吨乳化胶状炸药生产线扩建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
阿克塞县工业园区建园以来,园区内共有各类工业企业及个体工商户60户,其中石棉矿山开采企业14户,入园企业30户,医疗通讯业3户,个体工商服务业13户,各类从业人员4000余人(包括红柳沟石棉矿区)。园区固定资产投资从成立时的7000多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3.4亿元,同比增长385%;工业总产值从“十一五”末的7.2亿元,增加到11.7亿元,同比增长62.5%;工业增加值2.2亿元,增加值6.07亿元,同比增长175%。
21世纪,计划实施新、续、改扩建工业项目19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5.7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非能源类工业项目11项,能源内项目8项,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在21世纪,阿克塞县把“工业强县”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首要战略,以工业转型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3341”项目工程及中心工作,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加。已经形成了以石棉开采加工、矿山机械、化工、包装材料、非金属矿物研究开发、饮食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 1987年,阿克塞县成立了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的省级自然湖和候鸟自然保护区,分别是大小苏干湖;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占地为39.6万公顷的野骆驼自然保护区。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持了生态资源平衡发展。
1999年,为了进一步改善牧区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草原资源,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该县采取生态自然恢复与人工措施并举的方式,在阿勒腾乡海子地区先后实施了牧区开发示范县建设和草原“三化”综合治理项目,建设人工草地4360亩、改良草场24.7万亩、人畜引水渠28.4公里、综合治理草原57.5万亩、购置机械设备6台(套)、引进种畜576只,全面促进了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自2003年启动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以来至2013年,累计投资2.32亿元,建设围栏1200万亩,补播改良76万亩,建成人工饲草基地1万亩,这些项目实施以来,该县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农牧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自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启动以来至2014年,为1046户、3022个农牧民累计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资金8709万元,确定禁牧面积480万亩、草畜平衡999.29万亩、牧草良种补贴2.9万亩,完成减畜任务2.485万个羊单位。
2014年城区绿化面积已达到53.44万平方米,栽植各类园林树种40.5万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1.8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6%。在全国园林绿化县城验收中,成为甘肃省第一个“国家园林县城”。
截止至2014年,已累计接待游客50.6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86亿元,使旅游业由以往的边缘经济正在向主导经济逐步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