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为什么简称陇 ?|二马汉字评书

如题所述

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上古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凉二州,旧称“雍凉之地”。相传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就诞生于甘肃境内。周朝的先祖,也崛起于甘肃庆阳境内。周武王建立西周后,秦人祖先在甘肃境内即今天水地区定居下来,开始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春秋时期,秦国于公元前688年设邽县(今天水麦积区南)、冀县(今甘谷县);战国时期,秦国疆域已达今甘肃东南部。大秦王朝推行郡县制时,甘肃地区属于陇西郡和北地郡。西汉武帝时,增设武威郡和酒泉郡,统辖甘肃西北部。公元前114年,汉朝增置天水郡、安定郡、武都郡,至此甘肃共设十个郡。三国时期,甘肃地区也是蜀汉和魏国交战的区域,大部属曹魏,南部的部分地区属蜀汉。从西晋末到十六国时期,跨境或在甘肃境内先后建立的割据诸侯有:后赵、前秦、后秦、前凉、西秦、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各占有约当今甘肃一部之地。唐朝时期,甘肃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
对于甘肃省省名的由来,是取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组合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甘肃省境大部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甘肃为什么简称“陇”?对于这一问题看似前面已经有了明确答案,但若究根问底,还是要从文字学角度加以考证。
“陇”(lǒng)字是个有声会意字,繁体写作陇,篆文写作,从阜从龙,“阜”表示山峰、山丘;“龙”(lǒng)表声兼表意,甲骨文写作或或,形义为中生代一种头上长角、大口利齿、身形较长的大型爬行动物。“龙”造字年代非常久远,甲骨文只画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造字之初应当就是一幅张牙舞爪飞龙的图画。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龙”字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许慎解释为“鳞虫之长”是由道理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解释为“从肉飞之形童省声”是对篆文“龙”字形的分析,完全是自己的编造。“龙”在“陇”字中表义为龙的形状。阜于龙两形会意,“陇”字本义为像一条条巨龙的山峰,或远古时代有着群龙活动的山峰,特指陇山,亦称六盘山。
资料记载,陇山又名大陇山、六盘山、鹿盘山、鹿攀山等,地处宁夏和甘肃南部、陕西西部,位于西安、银川、兰州三省会城市所形成的三角地带中心。主峰在宁夏固原、隆德两县境内,海拔2928米。山体大致为南北走向,长约240公里,是陕北黄土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的界山,及渭河与泾河的分水岭,曲折险峻。古代盘道六重始达山顶,故名六盘山。山的东南垂有老龙潭胜迹,为泾水源头之一。
许慎《说文解字》“陇(陇),天水大阪也。从阜龙声。”即天水县境内的山峰。《玉篇》“陇,大阪也。”《集韵》“陇,大阪也。因以为州名。”《前汉·地理志》“陇西郡。”《注》“应劭曰:有陇坻在其西也。师古曰:陇坻谓陇阪,即今之陇山也。此郡在陇西之西,故曰陇西。”《战国策·赵策三》“席陇亩而荫庇。”这里陇字应为垄字借代,表示田间土埂。《列子·天瑞篇》“逆之陇端。”这里陇字也是垄字借代,表示田间土埂。古代人们种植庄稼常常将种子散落在土埂上,故有遗失之义。如陇种即土埂上遗失的种子。
由上述分析可知,“陇”最早为山名、地名,即陇山、陇西;后为州名,即陇西郡。再后来才把甘肃简称为“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