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开国大典》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09
【 #课件# 导语】课件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 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开国大典》,欢迎阅读与借鉴。

   【 篇一

  设计理念:

  针对教材特点,我主要以引导学生紧扣开国大典各个场面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及群众反应的句子为线索,通过品读句子,体会词句间浓浓的感情,受到情感感染,学到场面描写的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笔。力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学语文。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们特别是*的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的无比热爱之情。本组课文以“走近*”为人文主题,以“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以引导学生通过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体会*的风采和凡人情怀为教学重点,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课文。在本组的其他三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通过人物描写刻画的伟人和凡人*,本课则主要通过场面描写刻画了*的风采,这为本组语文园地的习作训练作了一定铺垫。

  学生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说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课堂中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各方面了解祖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再一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们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新中国、毛主席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为此,需要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教学时可利用声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重点学习典礼仪式这一部分,并初步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扣关键词,引出“大典”

  课件依次出示:“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等内容,引导生用这三个内容说一句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入新课。看老师板书课题,并点明:“典”是本课的生字,请伸手和老师一起书写,并留意笔顺。

  【设计意图: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迅速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指导书写课题中的易错字,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二、以图引路,深化“大典”

  1、“典”在这儿怎么理解?“典”字前有个“大”字,这是个怎么样的典礼?

  2、课件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师进行入情入境的解说,加深学生对那一段历史的了解。再引导带着这份理解读课题。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中“大典”二字,将典礼的盛大与旧中国受奴役、受压迫的画面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体会这一典礼意义的重大。】

  三、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的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跃,去感受这一典礼意义的重大。请同学们看到课文,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用他的语言记录了开过大典的哪些内容?(总结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会场布置、大会盛况、阅兵仪式、群众*”。)

  【设计意图:在第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一个粗略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通过真正走进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四、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要想真正感受开国大典的气氛,就必须走进这一个个的场面之中,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用横线画下来。(引导生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感受气氛的热烈庄严。)

  逐句品析:

  1、出示: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A、“排山倒海”的掌声是怎样的掌声呢?

  B、除了听到了掌声,还看到了目光,这里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进行描写,在描写“目光”时用了一个词语?找到了吗?(“一齐”)这三十万人一齐把目光投向了主席台,就是为了看我们的毛主席,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C、三十万人的动作一样,有人指挥吗?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不约而同”)引导读。

  2、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A、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此时你就在会场,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都说,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就一定能读好。谁来读?

  B、这令人激动不已的宣告传得远吗?你怎么知道?(“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谁能通过朗读把声音传得更远一点。

  C、接下来听老师读,看能听出什么不同吗?“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听出不同了吗?哪一句更好?一齐读,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

  3、出示: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A、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师激情讲解这歌词的意义,深化情感。

  B、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4、出示: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发现了吗?仍然是“一齐”,一齐做什么?这里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描写?(动作)联系上下文,我将“瞻仰”改成“仰望”五星红旗可以吗?(瞻仰是指恭敬地看,怀着严肃而崇敬的心情看)。

  B、关于“看”的词语我们学过不少。考考大家:向四周看——环视;向下看——俯视;集中注意力看——注视;从高处向远处看——眺望。今天我们又收录了一个新的词语“瞻仰”。

  C、这面红旗能高高地飘扬在祖国的上空容易吗?五星红旗地徐徐升起,也就意味着,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D、(课件出示各种场合升起的国旗的图片)师叙述,激发情感并指导朗读。

  5、出示:他读到“选举了*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A、从这掌声里你又听出什么来了?这掌声就是人们心情的流露。带着这份热爱,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

  B、(影片播放)提问:看到主要人物谁了?听到什么了?影片和我们文章的写法一样,它将镜头对准了毛主席和群众。课文学到这儿,“典礼的盛况”这一场景要在群众的掌声中结束了,此时,你们一定读懂了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那掌声,那欢呼都是因为,在这一天,读:“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从此,我们中华民族这一文明古国又将无比骄傲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再读。

  【设计意图:整个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看(看多媒体)、读(多种形式读)、划(抓关键词句)、想(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力求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突破本课难点。】

  五、回顾小结,写法指导

  1、归纳写法:“典礼盛况”仅仅是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面,说说,这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了体现典礼的热烈庄严,围绕这些小场面,作者主要写了谁?(毛主席和群众)这些对人物细节的描写就是场面描写中的“点”,要写好一个场面,就必须做到“点面结合”

  2、从“面”入手

  我们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都参加过大扫除吗?回忆一下,大扫除的现场给你什么感觉?我们用一个词语概括:热火朝天

  3、突出“点”

  下面我们要做的关键就是把大扫除这一场面写清楚写具体,谁来告诉我,大扫除现场的这份热火朝天,是通过谁传递给我们的?(劳动中的同学们)这么看来,要把这一场面写好,我们就得从他们身上入手,紧扣人物的细节展开。

  场面呈现:

  A、出示班级大扫除画面看,师讲解:这是一个班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大扫除,画面上出现的人物真不少,说说,你注意到谁了?

  B、有一个同学注意到了正擦窗户的那位女孩,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大屏幕出示),同学们默读,思考: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D、接下来请同学们从这个场面中挑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抓住场景中人物的细节,试着写一写,这里的词语库还为你们准备了不少词语。注意了:相机捕捉的仅仅是某些瞬间,你们在作文的时候,好好回忆一下,自己在活动所看的情景,发挥适当的想象与联想,放手写。

  5、生开始作文并展示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学习场景入手,用学到的场面描写方法进行练笔,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同学们,把你们写的这些片段串起来就是一篇不错的描写场面的作文,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开国典礼》的其它场面,相信能在充分地感受到典礼的热烈与庄重的同时,对场面的描写也会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与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的有效总结,为第二课时更深入地学习做准备。】

  

篇二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

  (4)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