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怎么写,给一篇,好的范文,参考以下-_-

求助

  精彩影评 >>更多

  [成都商报]奥斯卡,真的没有悬念了吗? 02/28 08:00
  [评论]3月奥斯卡 这一场月球背面的“暗战” 02/27 09:36
  美式生活《撞车》:请保持良好心态 小心驾驶 02/27 09:23
  奥斯卡战役幕后直击 一场不见血的公关升级战 02/27 09:15
  [影评]《慕尼黑》:简单的主题是复仇的困惑 02/27 08:43
  [新闻晨报]奥斯卡 最好的宣传就是不停地获奖 02/27 07:47
  [信息时报]前戏,在奥斯卡高潮之前 02/25 09:20
  [信息时报]当霍元甲遭遇霍元乙 02/25 09:17
  [新京报]:唇亡齿寒,下一个是谁 02/22 08:11
  [新京报]:“霍元甲”也应当敬畏法律 02/22 08:08
  雪犬故事以情动人 《零下八度》票房夺冠(图) 02/21 13:48
  黄宗江:《上海伦巴》有点清淡 02/21 08:06
  《馒头》是否侵权《中国法治报道》? 02/20 18:13
  《三联生活周刊》:好莱坞的李安 02/20 10:31
  一个歪打正着的馒头 02/18 16:44
  野火春风斗韩城 02/18 16:42
  假面鸳鸯的阴谋 02/18 16:41
  会装狗熊,才有机会做英雄 02/18 16:40
  《错失爱情》:薛景求谈平凡爱情 02/18 08:21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 02/17 11:59
  电影《霍元甲》一场无节制的道德拷问 02/17 11:51
  [新京报]应理性看待“馒头案” 02/17 11:16
  [新京报]应理性看待“馒头案” 02/17 11:15
  [新京报] 无旧可怀的怀旧电影 02/17 11:09
  《断背山》成功:同性恋题材从边缘走入主流 02/17 11:00
  [扬子晚报]凯歌究竟在骂谁? 02/16 10:45
  第101年,谁来血战到底? 02/16 10:37
  “金馒头”颁奖礼现在开始(图) 02/16 07:44
  缺少大片的刺激 2005年韩国电影票房首次下滑 02/15 10:56
  关于影片《芳香之旅》:无旧可怀的怀旧电影 02/15 10:46
  [外滩画报]《亲切的金子》复仇终结时 02/14 11:17
  观影《霍元甲》:七分功夫三分说教 02/14 11:04
  [东方早报]开往恐怖的美丽春天 02/14 10:59
  香港电影金像奖谁会领25载风骚 02/14 10:44
  [新京报]“馒头”不该引发官司 02/14 10:39

  看《慕尼黑》这样的片子,注定是轻松不了的。作为一个国际新闻爱好者,我对巴以冲突的关注也有一、二十年了。有看过《慕尼黑》的朋友觉得,电影给人的震撼不如《辛德勒名单》,我想原因主要是,电影所表现的内容,现实生活中还在继续,而且,看上去比电影“上演”得还要惨烈,还要让人感到困惑与绝望。

  那么,是不是要等到巴以争端彻底平息之后,人们有了审视的距离,再来拍这样的影片呢?显然,这样的假设是荒谬的,甚至是反动的。人类的苦难不是为了最终能够拍出一部杰出的电影,恰恰相反,拍一部电影就像举行一次祷告,以求减轻一点人类的苦难。所以,斯皮尔伯格选择这一题材,首先就值得我们尊敬,尽管《慕尼黑》作为一部电影,的确不如《辛德勒名单》那么好。

  《慕尼黑》的主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复仇的困惑。从古至今,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复仇都是一个传统的主题。而且是天经地义的。熟悉中国武侠小说的人就知道,复仇是受传统道德伦理认同的,有仇不报非君子,以牙还牙,杀人偿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血债要用血来偿,诸如此类的成语、谚语,不仅记录在我们的词典中,也传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血液里。不论在文艺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复仇者曾经都是与英雄划上等号的。至于对“复仇”这一主题出现困惑,以及对某种不择手段的“正义”表现出怀疑,并将传统的英雄形象放置到一个哈姆雷特似的境地,是近些年才有的一种新的“现代观念”。如果说,我们在对待希特勒的态度上曾经是毫无争议的一边倒,那么,从有巴以冲突开始,特别是“9·11”之后,我们在对待正义与非正义的态度上,就不再是那么简单,那么“统一”了。《慕尼黑》想要表达的,或者说,想要引起人们思索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困惑。

  困惑悬而不决,必然就是困境。历时数十年的巴以冲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困境。而谁都知道,期望一部电影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是根本不现实的。但是,作出努力却是必要的。当杀手以及不是杀手的人在杀人以及观看杀人的时候,心中产生困惑与痛苦,而不是快意恩仇,影片就已经完成了它的现实任务。让人欣慰的是,就在《慕尼黑》公映并进入奥斯卡的提名名单之际,一部主要由巴勒斯坦艺术家拍摄的电影《天堂此时》也出现在了提名名单中。这部电影讲的是两个巴勒斯坦青年充当“人弹”的故事,也是表达对“复仇”的困惑。这一“巧合”的现象似乎有理由让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相对乐观的结论:困惑的人越多,抵达解决困境的目标就越近。

  http://yule.sohu.com/moviereview.shtml

参考资料:http://yule.sohu.com/moviereview.s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