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一篇小品赏析文章

如题所述

   赵本山在表演小品中善于“以熟化生”,虽然是自己和合作伙伴精心排练不知多少次,已经烂熟于胸的表演,他却往往在舞台上给人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并不是指演员表演僵硬,台词对话驴唇不对马嘴,而是指赵本山对于自己表演上的一种刻意的安排,总是给观众制造一种他是在即兴表演的感觉,这样对于观众来说就有一种“新鲜感”,更加吸引了观众的欣赏兴趣。而赵本山在表演小品中不时地“笑场”,我推测其中不免有很大成分上是一种渲染、一种迷惑观众的手段,故意制造即兴气氛,带动观众情感,仿佛演员也置身于欣赏小品幽默风趣的喜剧情节当中,不能自控,甚至有些自我陶醉、自我得意,有意识制造一种新鲜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小品《不差钱》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星光大道主持人老毕要为节目选演员,铁岭莲花乡文化站站长赵铁柱给他介绍了一位选手,老毕来到约好的地点却看见了赵铁柱的父亲赵老汉和赵铁柱的女儿丫蛋。原来赵老汉为了自己的孙女能够参加星光大道费尽了心思,本来想请老毕吃一顿好的,没想到,出来的时候把钱落在家里了。为了不丢面子,赵老汉不惜给服务员小费让他配合自己,无论点什么贵的菜都说没有。丫蛋做了自我介绍还唱了歌,饭店服务员看见机会难得,也想一展歌喉,没想到这个服务员就是赵铁柱给老毕介绍的小沈阳,最后老毕决定让丫蛋和小沈阳以组合的形式一起去参加星光大道。这个小品形式很新颖,把二人转演员多才多艺的特点巧妙地融入情节当中,以老毕选演员的形式展现了很多二人转的搞笑说口和演唱,并且编剧选材上比较精心,创作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讽刺了社会上一些找后门,拉关系的不良风气。

  看得出来本山老师今年是想推弟子一把的,小沈阳和丫蛋也没有让本山老师失望,二人出色的完成了各自角色的塑造。可能有人会说,他们在小品当中的表演都是照搬他们在二人转演出中的东西。我想,这也未尝不可。无论剧本是为他们量身订造也好,他们照搬二人转演出的段子也好,只要是为剧本服务,为塑造角色服务,我认为就是可取的。小品当中服务员是一个小人物,他不是坏人,就是有点势力、爱占小便宜、圆滑世故。这不正与小沈阳平时演出中那个插科打诨、爱耍贫嘴,还有点娘娘腔的形象不谋而合吗?总之,我们看到的小沈阳就是有点坏坏的,但是是可爱的坏,偶尔说出一些“屁嗑”,真是让我们忍俊不禁。更难得的是,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娘娘腔形象的人物,能把阿宝、张雨生、刀郎等人高难度的歌曲模仿得惟妙惟肖、激情澎湃,二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实在是让我们不喜欢他都难。让我们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原型呢?我认为在我们身边是有这样的人的,他们都是乐天派,总在大家沉闷的时候起着调节气氛的作用,就算从他们嘴里蹦出一两句过分的玩笑话,也无伤大雅。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小沈阳塑造的形象是有原型的,是真实的,不是凭空捏造的。在真实的基础上,他采用夸张,错位等手法进行艺术加工,使人物更加立体、饱满。比如裙子的处理就很有意思,在平时二人转演出的时候,小沈阳就穿个非常肥大的七分裤,但他只穿一个裤腿,看起来就像裙子。他男扮女装的打扮,本身就是错位的表现。不知道是谁的奇思妙想,把场景安排在苏格兰风格的饭店,那男服务员穿裙子也就很自然了,只不过他还是穿一只裤腿。当小沈阳不好意思地说把裤子穿“跑偏”了的时候,立即引来观众的阵阵笑声。像丫蛋作自我介绍时说,“今夜阳光明媚”,本山老师把“苏格兰情调”说成“苏格兰调情”等等,都采用了错位的手法。小品中扮演丫蛋的女孩也是一名二人转演员,她叫毛毛。丫蛋是一个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的农村小姑娘的形象。她有点认生,紧张的时候说话会语无伦次,但她很聪明,知道看爷爷的眼色行事。爷爷让她认姥爷,她马上跪在地上磕头拜年。总体来说,毛毛演得还是不错的。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在自我介绍的时候略带胆怯、紧张的眼神。也可能是她之前在二人转表演中有类似的说口,所以表演起来驾轻就熟。

  本山老师今年塑造的赵老汉这个形象跟往年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东北农民;不同的地方是今年这个赵老汉是个要面子的农民,他相信不请客就办不成事。赵老汉很想让自己的孙女出名,因此他要请老毕在铁岭最好的饭店吃饭。当他发现没带钱的时候,又宁愿收买服务员钱,也不能让老毕知道自己没带钱。这就是要面子的表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仿佛不送礼,不拉关系,就真的办不成事了。我们可以想一想,别说是农民,就算是城里人,就算是有很高社会地位的城里人,有这种想法的是不是也大有人在呢?当然,这不是赵老汉一个人的事情,而是这个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应该值得引起我们相当的关注。所以编剧以这个角度为切入点,是能够在观众中引起共鸣的。

  春节联欢晚会从1983年开办至今已经举办了27届,你可以不喜欢春晚,可以指出春晚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在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元素。从本山老师在1990年春晚的第一个小品《相亲》到今年的《不差钱》,除了1994年没有参加以外,本山老师已经先后连续参加了19次春晚的演出。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里,观众对本山老师的喜爱依然不减当年,甚至在老百姓当中有了这么一种说法,春晚不能没有赵本山就好像年三十不能没有饺子一样。看了今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之后,我的心情很“冲动”,久久不能自已。为什么本山老师的表演能够如此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追捧。用真实、自然、生活这样的词来回答,恐怕就太泛泛了。我的理解是,包括本山老师在内的大部分二人转演员都是苦孩子出身,他们从小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身处逆境对于生活的体会就很深刻。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二人转演员的个性和特点尤为突出。小沈阳就是凭他在舞台上鲜明的个性和特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但他在台下是却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人。这样我们可以把小沈阳在舞台上的表现看作是一次角色的塑造。我们知道人物性格的表现很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语言包括语言内容本身和语言外部处理两方面。包括小沈阳在内的很多二人转演员在舞台上的语言都是大白话、俗语,说到这可能就要涉及二人转语言是否过于俗的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是通俗而不是低俗和媚俗就可以了。通俗就意味着容易被大众所广泛接受,大白话似的语言也让观众听起来亲切、舒服。有些大白话、俗语本身就具有很鲜明的个性,比如小沈阳经常在舞台上爱说的一句话,“其实我老招风了”,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舞台上的小沈阳是一个自恋的状态。只要尺度拿捏得当,观众不仅不会反感,反而觉得他很可爱。另一方面就是语言的外部处理,简单来说就是“怎么说”。怎么说才能让观众觉得有意思,其实很难。甚至让观众笑的肚子疼,这就更难了。小沈阳的表演是以男扮女装的形式进行的,他语言的处理方式也很特别,有点女性化。如果留意的话,可以从他的语调里感觉到典型的农村中年妇女说话的味道。在中国,这种表演方式不敢说是独一无二的,至少是屈指可数。这样一来就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他受欢迎也就不难理解了。任何艺术形式之间又都是相通的,一个好的演员应该博采众长。二人转当中有很多好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我认为最应该像二人转演员学习的就是他们身上的的幽默感,幽默是一个演员非常宝贵的财富。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林语堂说,“幽默是一种心理状态。进而言之是一种观点,一种对人生的看法”。东北人是很幽默的,尤其是东北农民更幽默。二人转表演中的很多搞笑说口都是来自农村谚语、口头语、顺口溜,田间地头老乡之间都会时不时的说上几句,很有意思,从中也能看出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

  最后我想以学者余秋雨老师的一段话做结尾,他说,赵本山把东北人的苦难变成了笑声,苦中作乐是一种境界;中国人的苦难太久、太久了,人们是多么地需要笑声啊。有些人以为只有外国文化是文化,我们脚下的都不是文化。文化艺术如果达到更高境界,回过头来,是需要这些东西的,立足本土的文化在现代文化研究上是至高的标准,文化的回归趋势,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自我确认。我脚踩的土地很美,我脚踩的土地也可以给我鲜花,而不需要从荷兰买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