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过去这么久为什么还有余震?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7月14日23时36分在四川阿坝州汶川县(北纬30.97度,东经103.37度)发生4.8级地震

汶川大地震过去这么久,还有余震,应该是这个地带,属于地震带,同时经过地壳运动,对地震带的震波有一定的刺激,所以造成了现在的余震,供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05
如果是一次孤立地震,那它没有余震;如果是一个震群,就是差不多大小的地震一大串,但也不是余震。一次大的地震,特别是到了8级地震以后,它的余震是一定有的。地震是在大的应力作用下使岩石突然破开,当主破裂性破裂是主震,还有很多小的破裂发生,这就是余震。比如我们把一个木板折断,“啪”一响,那个就是主震,但是还有很多连接的小的要慢慢破开,这个就是余震。但总的趋势是下降的,震级也是越来越低。但是这个过程是起伏的,这是根据以往地震记载和研究的结果。这次汶川的余震不算多,我请教了一些专门研究地震构造的专家,他们说四川是一个逆冲断层,所以余震还算少的。对震区来讲,房子已经破坏了,山体有可能还滑下来,所以一定要注意 余震发生的原因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 美国地质调查的Karen Felzer和加州大学的Emily 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的工作可能影响关于余震发生的预测(来源:Nature 441 735)。 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时隔不久最多一两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但 Felzer和Brodsky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科研人员研究了在1984年至2002年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千次地震中主震之后的2至6次余震的精确数据。他们发现,在距离震中50km之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1.35左右衰减。 他们说这意味着一个平稳的量引发了整个运作过程,在50公里的距离中静态压力的改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动态应力”是余震的罪魁祸首。他们还指出,地震波在距离上的衰减遵循指数规律。 研究者说这个结果将对地震过后预测余震的发生产生影响。Brodsky说:“我们研究余震预测的一个关键点是,余震发生可能性与主震的烈度成正比。换言之,如果你知道地震波的振幅,你就可以在概率意义上预测在某点是否有余震。”
第2个回答  2021-08-05
汶川4.8级,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刘杰表示:这次是余震,汶川大地震的余震会持续上百年。那么四川为何频繁发生地震?这次为什么是余震?
地震是什么?
地震又称为地动,地震动,是地壳快速释能量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震动。地壳需要释放能量的情况有很多:火山、小行星撞击、地下空洞发生塌陷,但最多的是构造性地震。

主要的构造性地震的能量来自于地壳间的挤压,因为地球的表面并非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在地球46亿年的地质构造下,目前全球分为主要的六大板块,这些大板块下还分很多小板块。

这些板块都不安分,因为地下暗流涌动,这就要说到地球的结构,主要分为地核、地幔、地壳。虽然地核具备融化金属的高温,但地球质量足够大,引力足够大,所以中心压力大,内核被压缩成固体核。地壳则是早期地球表面的岩浆逐渐冷却下来形成的。

由于地核4000-6800度,地壳底部、地幔顶部1100-1130度,存在几千度的温差,所以地幔物质不断进行着加热上升冲击地壳,遇到地壳冷却下降的过程,称之为地幔对流。

地幔对流会推动板块移动,板块间便出现了挤压与分离的情况,存在力的作用,因此板块与板块的相邻地带通常为地震带。

六大板块间的作用,绿色为板块互相挤压的边界

全球主要地震带,对应着“绿色”边界,主要是海沟带与造山带

全球最大的地震带为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横贯欧亚),因为这些地带板块间都在相互挤压,更容易积蓄大量能量,然后突然释放,出现大地震。我国台湾频繁地震就源于太平洋板块不断向西移动挤压欧陆板块(环太平洋地震带)。川西则是受到了“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的间接影响。
四川盆地、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板块的恩怨情仇
青藏高原原本是海洋(特提斯海),随着2.4亿年前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挤压欧亚板块的洋壳,出现了大量的褶皱(造山带)并抬升了地势。后来,印度洋板块继续向北挤压,向下插入了欧亚板块下方,逐渐将“原青藏高原”抬出海洋。

如今印度板块还在继续挤压,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峰,每年还在升高。不过,在俯冲抬升的过程中,欧亚板块的薄弱环节由于重力与抬升力相互作用会出现张裂,形成多个小板块与大量断裂带。

原本由较为坚硬的洋壳构成的四川盆地处于扬子板块(小板块)之上。青藏高原一边不断受印度洋板块挤压,另一边又遇到坚硬的四川盆地无法通过,便在挤压下出现了褶皱与裂隙。换句话说:川西的山体是盆地与青藏高原挤压下所形成的,积蓄着大量的能量且存在大量的断裂层,所以地震频发,而这些山体称之为龙门山构造带。

在龙门山地区,你很难能见到较为完整且无断裂的大型岩块。说明龙门山断裂带断层并非单一断层,用个不太恰当词的“寸断”。目前主要的断裂带有3条,分别为后山汶川——茂汶断裂,中央北川——映秀断裂(走滑断裂),山前安县——灌县断裂(逆冲断裂)。

2008年汶川8.0地震就是来源于于中央的北川——映秀断裂,为走滑断裂地震。
2013年雅安7.0级地震与汶川大地震存在联系且破裂特征相似,但并非汶川大地震余震,因为它发生于龙门山前缘构造带南段,为逆冲型地震。
为何是余震?
这次汶川4.8级地震的震中在龙门山主断裂带上,离08年汶川地震震中仅16km。从位置空间上看大概率是余震。换句话说:这次地震在08年主震发生断层的范围内,由于主震与之前余震产生的应力,累积到一定程度发生的。

在时间上,汶川的余震并未停过,只不过大多数震感不强烈。2017年,汶川也发生过4.0级的余震。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王运生表示:地震不存在“有效期”,几十年后出现余震都有可能。
一般来说,地震活动的强度与频率呈周期性变化,每次大地震后,地震的强度与频率会逐渐降低,直到再次发生大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刘杰表示:汶川大地震是上千年的余震酝酿形成的,强度与频率想要减弱到08年之前的状态,需要经历复发周期10%的时间,也就是上百年。
综上所述:汶川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扬子板块(四川盆地)相互作用下的龙门山构造带上,所以地震频发。但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这次4.8级地震都属于汶川大地震范畴,所以余震的可能性较大。
第3个回答  2021-08-05
所谓的余震,是源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也有人认为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这并没有时间上的限制。一场主震之后的余震,通常会在几个月内陆续发生,像这样时隔13年再次震动的情况也不难理解,最长的甚至在上百年后还有余震发生。大地震后要使余震完全消除会有一个过程,因为一般地震不会一次制释放所有能量,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据地震预测数据显示,未来一个月内四川境内可能会有陆续强弱不等的余震,甚至可能会在一日内连续发生几十次、甚至上百次余震,但余震大多能量小,持续发生的余震不会危及群众的生命安全。随着时间往后推移,余震之间的间隔时间会越来越长,震动级别也会越来越低。
第4个回答  2021-08-05
因为地壳运动是以十年或者几百年为单位的。所以说,13年前发生的地震,现在还有余震是很正常的,在大地震发生后,一般除了主震之外,都是会出现余震的,不过余震并不是随后立刻就会出现的,有的可能会要等到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出现余震。所以虽然看起来距离2008年的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3年的时间,然而事实上仍然是在余震的合理范围之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