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留功臣,朱元璋刘邦杀功臣,究竟哪些原因让他与众不同?

如题所述



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史记·淮阴侯传》


我国古代的君臣间一直存在着“范蠡定律”,即功勋卓著的能臣良将大都会受到君主的猜忌,最终落得凄惨下场,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开国皇帝杀功臣的事情屡见不鲜,例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但凡事都没有绝对,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个例外,同样是皇帝,李世民为何没杀功臣?这几个因素决定了他与刘邦、朱元璋不同。

英雄的出身很重要

唐太宗出身的李氏家族是隋朝末期四大门阀之一,手握兵权,实力雄厚,起兵反隋完全可以看成是“市场竞争”,李世民是在率领自己的家族军队同各方势力争夺天下,而征战过程中或招募或自愿前来的文臣武将,如大众熟知的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秦琼以及李靖等人更像是李世民所“聘请”的“各部门经理”,无论他们立下多少汗马功劳,其实本质还是个“打工仔”。


如果把李氏家族当作一个大规模的企业,那么族中的政权与军权就同公司中的股份,秦琼、李靖等“打工仔”尽管在军中极具威信,但丝毫无法撼动李世民这位“董事长”在李氏集团中的地位,毕竟行政与用兵的控制权都集中于他的身上,其手下的将领也不过是在“借”用李世民的军队,而无法将士兵真正地收编至自己麾下。

反观刘邦、朱元璋这些布衣出身的人,他们都是通过农民的反抗来起兵谋反,最终夺取皇权,用如今的眼光看,刘邦与朱元璋就是典型的“创业老板”,他们白手起家,从最初的一无所有靠着自己的努力与他人的帮助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在打江山的过程中,曾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们更像是企业中的“合伙人”,其地位与自己相差不大,有些甚至不会完全听命与自己,双方只是存在合作关系罢了。


为了鼓舞“合伙人”们能够尽心尽力地协助自己完成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刘邦、朱元璋难免会说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打下江山后共分天下”等豪言壮语来画饼充饥,忽悠他们为自己更卖力地做事,等到刘邦、朱元璋真正登基之后,就开始翻脸不认人。

刘邦与朱元璋在“创业”起初,连部分的粮食、饷银与兵马都要靠“合伙人”资助,自己在军队中的呼声可能都不如手下的将领高,这些“合伙人”要兵权有兵权,要威望有威望,刘邦、朱元璋一统天下后如不除掉他们,恐寝食难安。

李世民则完全没有这样的担忧,整个唐朝都是李家的,他害怕什么?手下功臣良将的身份不是“合伙人”而是“各部门经理”,纵使他们有再大的权利,自己也可以随时收回。


事业的稳定增长曲线不同

刘邦、朱元璋属于暴发户,事业线呈几何翻倍粗犷增长。在一统天下后,他们手中的权利并不牢固,就拿汉高祖刘邦来说,他在争夺江山的过程中,政权、财权与兵权是分裂的,自己仅是掌握了政权,而兵权与部分财权则集中于韩信、英布等人身上,他们不但手握重兵且掌控粮草,刘邦在当上皇帝后如不收拾掉这些“潜在威胁”,他们肯定存在起兵谋反的可能,毕竟这些人掌握大权且自命不凡,都有称孤道寡的念头。

李世民与刘邦、朱元璋不同,他所掌控的权力远比另外两人稳固的多,李唐的江山社稷是靠自己几代人一点点打下来的,不存在所谓的分王裂土一说,自然也就没有加强中央政权的必要。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唐朝建立初期所采用的是府兵制,即兵农合一,和平时期是耕地干活的普通老百姓,只不过每隔一段时间要参加士兵的训练活动,锻炼身体,发生战事时,这些农民要迅速集结奔赴前线,这样的制度不但便于朝廷管理,而且极大削弱了将士们手中的兵权,一旦你想起兵谋反,就会发现自己根本没多少兵马,就连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时,身边也仅有八百卫兵协助。


唐太宗李世民集政权、兵权、财权于一身,况且手下的将领们也仅是掌控几百或几千人的卫队而已,对于这些毫无威胁的开国功臣,李世民没必要痛下杀手,册封赏赐反倒是更为明智的选择。包括到后来武则天退位后又把皇权还给李家。也都说明了这个原因。

能力不同,自己最强无需压制

刘邦杀韩信,朱元璋杀蓝玉无外乎都是臣子手握大权,功高震主,但李世民不一样,他身边的功臣良将尽管也都立下了不世功勋,却没一个人的功劳能震住这位“主”。

李世民少年便从军,曾去雁门关救驾;后跟随父亲李渊于晋阳起兵,率兵攻克长安,灭掉隋朝,协力创建大唐帝国;又带领部下平定西北,拱卫首都;在虎牢关之战大获全胜,夺取洛阳,大破四方后凯旋而归,在军队中威望极高。


李世民在争夺天下时立下赫赫战功,放眼朝野上下,无人能出其右,在唐朝建立后,被进封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秦王,按照官职的高低,无论是第一文臣还是第一武将都非李世民莫属。

刘邦、朱元璋尽管也有两把刷子,但与李世民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比他们能力强的文臣武将有很多,出于嫉妒、猜忌等诸多心理,刘邦与朱元璋都选择一杀了之。

学识不同,胸襟不同

刘邦、朱元璋都是平民出身,没读过什么书,文化程度较低,成为国君后,面对那些功高盖主的臣子是既焦虑又自卑,学识浅薄的他们受到小农意识的影响,自私自利的同时又想不出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害怕自己夺来的江山又被别人夺走。“杀”就成了他们处置功臣的唯一途径。


李世民出身名门望族,从小便饱读经书,学识渊博,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深刻、全面,他防微杜渐时采取了“以柔克刚”的方式,对待开国功臣不降反升,封了个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让他们在感恩之余能够更忠于自己忠于朝廷。

尽管都是为了保全自己打下的万世江山,李世民与刘邦、朱元璋因为出身、权力、能力以及学识的不同,在对待开国功臣的方式上截然不同,后者的手段尽管更加暴力、血腥,但也有其存在的原因,对此你怎么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