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今年以来多地出生人口降幅超一成?

今年以来,一些地区出生人口数量仍在延续下滑态势。目前,包括贵阳、河南、安徽池州等地公布的出生人口数据、新生儿筛查或户政出生登记等数据都出现了同比下降的情况,一些地方的下降幅度超过一成。你怎么看?

出生人口持续下降,有多个方面因素,首先就是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尤其是有资格当妈妈的人在逐渐减少。这是出生人口逐渐减少的源头和基础。从上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的历年出生人口数据看,我国出生人口在经历1987年这一近40年的最高峰(2508万人)之后,连续多年下行:1991年跌破2300万人;1994年跌破2100万人;1998年更是跌破2000万人大关,直至2020年跌到1200万人。可以预见,随着“95后”乃至“00后”陆续进入婚育阶段,未来出生人口仍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
其次是生育年龄推迟。今年以来多地出生人口降幅超一成 出生人口下降的原因是什么现在很多人初婚初育年龄达到27岁以上,比法定结婚年龄(男性22周岁,女性20周岁)大幅提高。许多人的实际生育年龄超过30岁以上,早已经成为了大龄孕产妇,甚至成为了孕产活动中的高危人群。同时,近年来,不孕不育人群增多。再次,当前婚育成本显著上升,在现实的意义上挤压人们的生育意愿,让人们不敢多生。如今放开三胎,不少年轻人停留在对婚姻还是倍感压力的阶段。
中国目前老龄化负担还不是特别重,所以还有财力扶助生育、由于不同地区和人群之间存在很大的收入差距,建议对高收入家庭通过孩子人头抵税的方式减免个人所得税,对收入较低家庭,则直接发放育儿补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18
今年以来一些地区出生人口数量一再延续下滑。目前包括贵阳河南安徽池州等地公布的出生人口数据,新生儿筛查破负责出生登记的数据都出现了,同比下降的情况一些地方的下降幅度超过一层贵阳市卫生健康局网站的数据显示贵阳市2021年1月10月全食常人口出生43783人,两相比今年前三季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6.8%值得注意的是该网站写的是2021年十月数据,但实际上是1至10月累计数。在安徽池州,2021,年1至10月,户政,出生登记,8371,人,2020年1月10日,户政,出生登记,15980人,两,相比今年前十月,下降了20%,一,数据,此前九月公布的关于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草案征求意稿,说明,安徽人口,连续四年减少人口。局势极为严峻,据安徽省权。圆口数据统计2017年至2021年,我省出生人口为别为98.4万86.5万76.6万604.5万。53万,预测增长常帅,唯一百分之十二致10011%点15.8%17.8%整体呈现线段骑士。在山东省胶州市,2021年1-9月,出生医学证明签发4644份;2020年1-9月,出生医学证明签发5263份。两项比较,今年比去年下降了11.8%。河南是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根据河南省发布的数据,截至9月22日,全省完成新生儿“两病”筛查58.83万例、听力筛查58.92万例,筛查率分别为98.69%、98.85%。据此推算,2021年三季度河南新生儿约59.61万。而河南2020年三季度新生儿为73.43万。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河南2020年统计的数据是截至当年9月底,而2021年统计的是截至今年9月22日,从时间上两者差了8天。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出生人口持续下降,有多个方面因素,首先就是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尤其是有资格当妈妈的人在逐渐减少。这是出生人口逐渐减少的源头和基础。
第2个回答  2021-11-18
在不少人看来,高房价是低出生率的罪魁祸首,因为高房价使得婚育压力大幅增大,对人们的生育意愿有明显的挤出效应。

不过,尽管高房价确实增加了婚育的压力,但并不是出生人口大幅下滑的唯一原因。这是因为,当前房价高的城市主要是大城市,一些中小城市的房价水平并不高。例如粤东的潮州,和粤西的阳江,这些地方过去一直都是出生率较高的地区,但现如今出生人口也大幅下滑。

此外,近年来东北地区的整体房价水平较低,不少地级市都出现了“白菜价”,但东北地区的出生率并不高。2019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位居全国后三位,人口自然增长率都为负数,也是全国仅有的三个自然增长率为负的省份。

因此,说到底,生育率的下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城镇化与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相关。“越是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生育率越是下降;越是个体自由程度较高的地区,生育孩子的意愿越是淡弱。”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说。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对第一财经分析,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家庭条件比较好的情况,生孩子的意愿也比较低。不婚和丁克家庭也比较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
第3个回答  2021-11-18
今年以来,一些地区出生人口数量仍在延续下滑态势。目前,包括贵阳、河南、安徽池州等地公布的出生人口数据、新生儿筛查或户政出生登记等数据都出现了同比下降的情况,一些地方的下降幅度超过一成。贵阳市卫生健康局网站数据显示,贵阳市2021年1-10月全市常住人口出生36425人,2020年1-10月全市常住人口出生43783人,两相比较,今年前三季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6.8%。值得注意的是,该网站写的是2021年10月数据,但实际上是1-10月累计数据。

在安徽池州,2021年1-10月户政出生登记8371人;2020年1-10月户政出生登记10598人。两相比较,今年前10月下降了21%。

根据此前9月公布的“关于《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说明”,安徽省出生人口连续4年减少,人口形势极为严峻。据安徽省全员人口数据库统计,2017年至2021年我省出生人口分别为98.4万、86.5万、76.6万、64.5万、53万(预测),年增长率为-12.1%、-11.4%、-15.8%,-17.8%,整体呈断崖式下降趋势。

在山东省胶州市,2021年1-9月,出生医学证明签发4644份;2020年1-9月,出生医学证明签发5263份。两项比较,今年比去年下降了11.8%。

河南是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根据河南省发布的数据,截至9月22日,全省完成新生儿“两病”筛查58.83万例、听力筛查58.92万例,筛查率分别为98.69%、98.85%。据此推算,2021年三季度河南新生儿约59.61万。而河南2020年三季度新生儿为73.43万。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河南2020年统计的数据是截至当年9月底,而2021年统计的是截至今年9月22日,从时间上两者差了8天。

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出生人口持续下降,有多个方面因素,首先就是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尤其是有资格当妈妈的人在逐渐减少。这是出生人口逐渐减少的源头和基础。

他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的历年出生人口数据看,我国出生人口在经历1987年这一近40年的最高峰(2508万人)之后,连续多年下行:1991年跌破2300万人;1994年跌破2100万人;1998年更是跌破2000万人大关,直至2020年跌到1200万人。可以预见,随着“95后”乃至“00后”陆续进入婚育阶段,未来出生人口仍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
第4个回答  2021-11-18
今年以来,一些地区出生人口数量仍在延续下滑态势。目前,包括贵阳、河南、安徽池州等地公布的出生人口数据、新生儿筛查或户政出生登记等数据都出现了同比下降的情况,一些地方的下降幅度超过一成。贵阳市卫生健康局网站数据显示,贵阳市2021年1-10月全市常住人口出生36425人,2020年1-10月全市常住人口出生43783人,两相比较,今年前三季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6.8%。值得注意的是,该网站写的是2021年10月数据,但实际上是1-10月累计数据。

在安徽池州,2021年1-10月户政出生登记8371人;2020年1-10月户政出生登记10598人。两相比较,今年前10月下降了21%。

根据此前9月公布的“关于《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说明”,安徽省出生人口连续4年减少,人口形势极为严峻。据安徽省全员人口数据库统计,2017年至2021年我省出生人口分别为98.4万、86.5万、76.6万、64.5万、53万(预测),年增长率为-12.1%、-11.4%、-15.8%,-17.8%,整体呈断崖式下降趋势。

在山东省胶州市,2021年1-9月,出生医学证明签发4644份;2020年1-9月,出生医学证明签发5263份。两项比较,今年比去年下降了11.8%。

河南是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根据河南省发布的数据,截至9月22日,全省完成新生儿“两病”筛查58.83万例、听力筛查58.92万例,筛查率分别为98.69%、98.85%。据此推算,2021年三季度河南新生儿约59.61万。而河南2020年三季度新生儿为73.43万。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河南2020年统计的数据是截至当年9月底,而2021年统计的是截至今年9月22日,从时间上两者差了8天。

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出生人口持续下降,有多个方面因素,首先就是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尤其是有资格当妈妈的人在逐渐减少。这是出生人口逐渐减少的源头和基础。

他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的历年出生人口数据看,我国出生人口在经历1987年这一近40年的最高峰(2508万人)之后,连续多年下行:1991年跌破2300万人;1994年跌破2100万人;1998年更是跌破2000万人大关,直至2020年跌到1200万人。可以预见,随着“95后”乃至“00后”陆续进入婚育阶段,未来出生人口仍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