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监测系统怎么填报?

如题所述

大豆玉米是我国的大宗农产品,需求量巨大,仅靠单作难以满足需求。为提高大豆玉米间作新农艺关键技术到位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历经20年,构建了“两协同、一调控”资源利用和株型调控理论,研发出“选配品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核心技术和“减量一体化施肥、化控抗倒、绿色防控”配套技术。农民文摘2022年第2期刊发了此项技术的背景与概念、技术指导意见等内容,本期将对此项技术进行全面解读。

田间配置技术

一、品种选配

1. 选配参数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目标是保证玉米与单作玉米相比尽量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实现大豆玉米双丰收。按照此要求,遵循“高位(玉米)主体,高(玉米)低(大豆)协同”的品种选配原理,通过多年多生态点的大田试验,明确了宜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玉米品种选配参数。

(1)玉米品种

生产中推荐的高产玉米品种,通过带状复合种植后有两种表现,一是产量与其单作种植差异不大,边际优势突出,对带状复合种植表现为较好的适宜性;二是产量明显下降,与其单作种植相比,下降幅度达20%以上,此类品种不适宜带状复合种植密植栽培环境。宜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品种应为紧凑型、半紧凑型品种,中上部各层叶片与主茎的夹角、株高、穗位高、叶面积指数等指标的特征值应为:穗上部叶片与主茎的夹角在21~23°,棒三叶叶夹角为26°左右,棒三叶以下三叶夹角为27~32°;株高260~280厘米、穗位高95~115厘米;生育期内最大叶面积指数为4.6~6.0,成熟期叶面积指数维持在2.9~4.7。

(2)大豆品种

在带状复合种植系统中,光环境直接影响低位作物大豆器官生长和产量形成。适宜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品种的基本特征是产量高、耐荫抗倒,有限或亚有限结荚型习性的品种。在带状间作系统中,大豆成熟期单株有效荚数不低于该品种单作荚数的50%,单株粒数50粒以上,单株粒重10克以上,株高范围55~100厘米、茎粗范围5.7~7.8毫米,抗倒能力强的中早熟大豆品种。在带状套作系统中,大豆玉米共生期(V5-V6期)大豆节间长粗比小于19,抗倒能力较强;大豆成熟期单株有效荚数为该品种单作荚数的70%以上,单株粒数为80粒以上,单株粒重在15克以上的中晚熟大豆品种。

大豆玉米是我国的大宗农产品,需求量巨大,仅靠单作难以满足需求。为提高大豆玉米间作新农艺关键技术到位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历经20年,构建了“两协同、一调控”资源利用和株型调控理论,研发出“选配品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核心技术和“减量一体化施肥、化控抗倒、绿色防控”配套技术。农民文摘2022年第2期刊发了此项技术的背景与概念、技术指导意见等内容,本期将对此项技术进行全面解读。

田间配置技术

一、品种选配

1. 选配参数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目标是保证玉米与单作玉米相比尽量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实现大豆玉米双丰收。按照此要求,遵循“高位(玉米)主体,高(玉米)低(大豆)协同”的品种选配原理,通过多年多生态点的大田试验,明确了宜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玉米品种选配参数。

(1)玉米品种

生产中推荐的高产玉米品种,通过带状复合种植后有两种表现,一是产量与其单作种植差异不大,边际优势突出,对带状复合种植表现为较好的适宜性;二是产量明显下降,与其单作种植相比,下降幅度达20%以上,此类品种不适宜带状复合种植密植栽培环境。宜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品种应为紧凑型、半紧凑型品种,中上部各层叶片与主茎的夹角、株高、穗位高、叶面积指数等指标的特征值应为:穗上部叶片与主茎的夹角在21~23°,棒三叶叶夹角为26°左右,棒三叶以下三叶夹角为27~32°;株高260~280厘米、穗位高95~115厘米;生育期内最大叶面积指数为4.6~6.0,成熟期叶面积指数维持在2.9~4.7。

(2)大豆品种

在带状复合种植系统中,光环境直接影响低位作物大豆器官生长和产量形成。适宜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品种的基本特征是产量高、耐荫抗倒,有限或亚有限结荚型习性的品种。在带状间作系统中,大豆成熟期单株有效荚数不低于该品种单作荚数的50%,单株粒数50粒以上,单株粒重10克以上,株高范围55~100厘米、茎粗范围5.7~7.8毫米,抗倒能力强的中早熟大豆品种。在带状套作系统中,大豆玉米共生期(V5-V6期)大豆节间长粗比小于19,抗倒能力较强;大豆成熟期单株有效荚数为该品种单作荚数的70%以上,单株粒数为80粒以上,单株粒重在15克以上的中晚熟大豆品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监测系统填报如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