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学院出来几年了,没进检法、没当律师,一直在做媒体。
前几天,班级群里突然热闹起来,一位女同学不做律师,转行了。
手指快速上划,“又少了一个美女律师”配着各式表情包,男生们在摆队形,我看着没发声。
这几年看惯了律师离职,男的女的都有,不新鲜。
她的头像是自拍,以我苛刻的同性审美来看,颜值不低。退出前,我注意到她背后的公司背景墙,是家媒体,心念一动,拉了小框,问她原因。
回家的地铁上,我们隔着屏幕,有的没的聊了一些。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做律师靠的是专业,我也没打算靠外表。”她对自己的颜值毫不怀疑。
“但我没想到,这个行业,长得漂亮竟然是劣势。”
她的开场白让我感觉很新鲜。想起那些做过访谈、催过稿的女律师,她们有的明艳动人、有的不施脂粉,从未听谁说起过,“美丽”对法律事业的影响。
末了,她问我,长得很漂亮的女孩真的不适合当女律师么?
这话从何说起呢?
长得漂亮在任何行业都应当是优势,法律行业真的有这么独特吗?
刚毕业那一年,常常能看到她在朋友圈发实习心得,经常跟师傅去见客户,也独立搞定过一些事情,好像都比较顺利,穿得体的衣服,化精致的妆,跑步、瑜伽也都活力满满的样子。
渐渐的,发的状态就少了,一年后正式执业,朋友圈就只剩下转发的实务干货了。
听她现在说起来,她一帆风顺的法律职业生涯也就只有实习那一年。长得好看,待人接物也谦和有礼,师傅出门都愿意带上她,让她有很多学习机会,成长很快。
拿到执业证后,情况变得有些不一样。她独立执业时,原先融洽的谈判关系开始紧张,出的法律意见书客户也总是不满意,有些直接来所咨询的客户,几乎都不会选择她代理。
“外表太出色客户难免担心你的专业能力不过硬嘛!”师傅的一句安慰成了她转行的导火索。
外在强则内在弱?细想这句话,因果推导毫无根据,逻辑关系也站不住脚,7年法学专业教育下的高材生却因此而放弃了律师职业。
旁观者清,我大概能明白她面临的困境。
“美丽是需要经营的”,这个深入人心的观念也许可以为她的烦恼做个注解。
同事采访过大成上海办公室不良资产重组与破产团队的负责人,著名的来自新疆的美女律师乃菲沙·尼合买提,回来后就一直在感慨,女律师美得“不容易”。
手头总是同时在处理好几个案件,开会、培训、演讲,像“空中飞人”一样时刻在出差,还要照顾家人和孩子,一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真不知道她怎么有时间思考眼影和口红的色号,以及“今天我要穿哪条裙子”。
然而,她仍旧为“保持美丽”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工作已经排满了,就匀一点休息时间去运动、健身;平时的美容保养,则是通过随身带着各种便捷的美容小工具在车上完成的。
对于一位已经被公认为“成功人士”的美女律师来说,美丽是她的加分项——这么专业的律师,居然还这么美。
而对于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律师来说,美丽可就不见得是个优势了——这么漂亮的美女,业务水平行不行啊?
这里,客户的潜台词就是,默认你将其他普通女性花在专业提升上的时间,花在了经营美丽上。
虽然缺乏论证,虽然以偏概全,但这种“默认”有没有道理?想起手机里收藏了一堆却没时间看的化妆、搭配攻略,我觉得是有的。
客户对律师形象有个预设,你的美丽超出了预设,这于一个律师的整体估值,是降低的。于是,你要有更加出色的专业能力才能弥补这部分的影响,也就是说,客户往往对所谓“美女律师”的专业技能要求更高一些,这就是“高颜值”在法律行业的“负作用”。
她看到了这个原因,并且觉得委屈,于是用转行来回应。
另外,还有一个她没有想到的原因。或者已经想到,但拒绝承认吧。
就在上个月,去采访一家律所的高伙,到达办公室的时候,我的采访对象刚刚结束一场面试。
面试者离开时很有礼貌地和我也打了招呼,是个貌美的姑娘。
随后的采访中,谈到青年律师的培养,我脑中闪过刚刚的美丽侧脸,于是问这位面试官,刚刚的姑娘会被录用吗?
“她挺漂亮的,说实话我有点担心,我们律所的工作强度还是挺大的。”
他语意含糊,表达隐晦。
但我听懂了。
漂亮女孩,一直以来更容易得到旁人的青睐和照顾,很多优质的资源她们不需要像同伴一样,用十成的努力去争取,就可以轻易得到。或者与能力相同的人竞争时,会因为外表的优势而胜出。
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对她们开启了easy模式。
当进入到律所的高压竞争环境时,她们往往会无法沉淀下来,踏踏实实地做事情,这是律所的合伙人所担忧的,这种担忧也在一次次的招聘中被不断印证。
“美女律师”们,确实面临更大的压力。为了证明自己,她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结束聊天时,我给她发了好几个亲亲、抱抱的表情。
然而,我并不同情她。
因为我没她好看。
她和她的同类们,一路走来享受到的优待已经够多了。这点小小的困难,想克服就克服一下,懒得克服就换个行业好了。
同时我想说,客户选择一个律师,最终看的还是她的专业水平。她的退出,不是因为她的过分美丽,还是因为她不够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