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的宋江人物形象分析,拜托🙏?

如题所述

一、“宋江寇东京,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宋江其人

二、“身在官府,心在江湖”和“身在江湖,心在朝廷”――宋江人生的特点

前半生――身在官府,心在江湖。宋江“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可谓能文能武,是个全才。然而官场并不属于宋江,他虽然每天处理案牍,心思却全然不再官府上,当朝廷下令捉拿晁盖等人的时候,他却放走了朝廷“要犯”。宋江平日里把精力都用在了江湖上,他好结识江湖好汉,济人贫苦,扶人之困。

后半生――身在江湖,心在朝廷。自宋江在江州被劫不得已上了梁山后,就是江湖之人了,然而他却把心放在了朝廷上,一心想着招安,还把“聚义堂”改名为“忠义堂”。在招安之后,又主动请命攘外安内,想朝廷之所想,急朝廷之所急。从宋江前后半生的身心错位可见其复杂矛盾的人生特点。

三、“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宋江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一)忠

在宋江的一生中,“忠”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即使屡遭迫害被逼上梁山,他都没有放弃过“忠”的想法。宋江在率众起义的时候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但仅仅只是反贪官而不反皇帝,这正是宋江性格中“忠”的具体体现。然而水泊梁山的起义最终却可笑地成为了对皇帝尽忠的一种手段。

(二)义

宋江性格仗义,喜好扶危济困。事实上,宋江只是一个小小押司而已,其出身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地主阶级。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想人所想、急人所急。宋江初见李逵就给他十两银子,其仗义疏财的性格令李逵非常感激,以至于李逵矢志不渝地终身相随其后。他为了维护他和晁盖之间的兄弟情义,怒杀阎婆惜。他对所有头领均以兄弟相称,在征讨方腊的时候,每死一名兄弟宋江都会为之痛哭流涕、悲伤欲绝。在宋江的一生中,“义”这一性格特点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孝

忠和义的思想是宋江这一人物性格的核心,但他的性格中还存在孝的思想。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宋江在怒杀阎婆惜之后,走上了逃亡之路,并最终与众位义士共赴梁山泊。而此时看到家父身亡的消息,宋江不禁骂自己:“不孝逆子,做下非为,老父身亡,不能尽人子之道,畜生何异!”随后便把头往墙壁上撞,并哭昏过去,半晌方醒,充分地表现出宋江这一人物性格中“孝”的特点。

四、“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宋江的悲剧

“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富国安民”,是宋江一生的理想所在。在征辽平方腊之后,宋江完成了自我身心的救赎,但最终却仍落了个被奸臣谋害身亡的结局。面对“朝廷赐死无辜”,宋江的态度是“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这便是宋江的悲剧所在。

扩展资料:

1937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做《矛盾论》讲演时,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水浒传》里著名的“三打祝家庄”的故事,说:“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研究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办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

《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毛泽东讲这个故事是要说明,解决矛盾,要全面了解对象的情况,要有辩证法的全面的思想方法,“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1938年,毛泽东在一次关于保卫工作的讲话中说:“《水浒传》梁山上有军队有政府,也有保卫侦察这些特务工作。108位高级将领中就有做特务工作的。梁山的对面,朱贵开了一个酒店,专门打听消息,然后报告上面。如果有大土豪路过,就派李逵去搞了回来。”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他最不看好的是宋江。他说:“《水浒传》有大段正经处,《水浒传》写的最好的地方是什么呢?只是把宋江深恶痛绝,使人见之,真有犬彘不食之恨。”这种东西连狗连猪都不吃,猪狗都不吃,把宋江就恶心到了这个地步。

当然这是金圣叹阅读的一种主观感受。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宋江作为一个人物形象在《水浒传》中,既是一个中心的核心人物,没有宋江,应该说就没有《水浒传》完整的一个故事。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甚至在审美的因素上非常难以解释的这么一个人物。

参考资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25
水浒传里宋江这个人物比较虚伪,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可以出卖别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