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最夸大其词的广告是什么?

“最近有一些声音关注海信在世界杯赛场边打出的广告,中国第一,世界第二,有人认为有一些争议”,一位接近海信的知情人士对观察者网回应了此前报道中提到的相关质疑。

1,那些代办信用卡的人,鼓吹100%下卡的人,无论什么借款业务,一但说到100%包下,那就是忽悠人了,银行和借款人都不是傻瓜,如果任何人人都下款,那不如直接去街上拉个乞丐算,。所以看到这样的广告,首先考虑一下个人资质,如果你自己知道自己是一个黑户,而且有逾期未还款还想去银行借款,这个时候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智商了。





2,鼓吹帮你消除逾期记录改变征信,帮你修改征信,这类广告前几年非常多,现在已经很少了,因为现在大部分人都知道是个骗局了,征信不是说谁有权利修改的,而是人行评定的,别人说修改你的征信,让你由黑户变白户,你觉得可能吗?



3,某某广告称凭身份证就可以下款,这只是吸引人的广告而已。如果你真相信拿个身份证去贷款,那你就是一个白痴,出借人都不是傻子,大街上的乞丐也有身份证,借款人会借给他吗?任何贷款哪怕最简单的贷款流程也是要综合审定个人情况,证明他有还款能力,任何借款借出去就是为了收款的,一个人没有还款能力谁会借给他。

4,打着贷款的名义让你加微信或者加QQ,加完以后,不问你个人资质直接就说先交手续费,然后保证下款等等。这些都是骗子,根本不了解你的情况,不了解你的逾期记录,就说能下款,这肯定是不行的,或者简单了解你的情况后说能下款的,你自己的情况自己了解,其他平台都不下,人家说能帮你下,你自己会信吗?

5,很多贷款中介,鼓吹某某贷款不用还,某某贷款不上征信等等,说这些话的人是极其不负责。首先,任何贷款一旦放款,都形成一个借贷关系,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没有任何贷款是不用还的,不然的话借款人和诈骗没啥区别了,出借人能把钱借给你,肯定是掌握了你的足够信息,如果不还款的话,人家会催收你,催收你的通讯录,让你的信用会留下污点,这些后果自己承担,之前那些鼓吹不用还的中介,估计你连联系都联系不到,即便是不上征信的贷款,现在也有大数据,会上大数据,很多小贷在个人大数据上是能显示的,每天都有很多人找我查大数据,很多之前感觉自己信用也很好,查完以后结果傻眼了,之前做过的一些“行为”在大数据上一目了然,借人钱,这一辈子都欠人家钱,说不定人家哪天就找到你了,或者将来找到你的子女什么等等。

6,很多广告现在打着“免息放款”,号称零利息等等,你想想可能吗?贷款机构又不是傻瓜,不要利息可能吗?几遍不要利息,手续费收的高的吓人。

7,很多人认为网贷全是高利贷,这也不一定,你像你我、拍拍等等都是正规平台,不能一棍子打死网贷,互联网金融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应该整治小平台打击高利贷,不是说打击网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03

鸿茅药酒广告。。

这个厉害,据说喝了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它的广告词也牛逼:风湿骨病怎么办,每天早晚喝鸿茅。肾虚尿频怎么办,补肾强身喝鸿茅。怎么办,健脾养胃喝鸿茅。气虚血亏怎么办,补气补血喝鸿茅。六十七味药材好,呵护爸妈更周到!一瓶鸿茅酒,天下儿女情。

划重点,67味中药,怕是把药铺都灌酒里了,它是怎么做到的。而且它的成本是不是太高了?

还有,风湿骨病,肾虚尿频,脾胃虚寒真的靠一瓶保健品就能够彻底根治?

答案显然是不可能。所以,这类广告根本就是骗人的。

在日常生活中,虚假广告是很难会被我们识别出来的,所以我们为了买到“真货”往往都会购买一些知名品牌下的各种产品,可是社会中也存在着知名品牌出现虚假广告宣传、售卖次品的情况。那么笔者便说说自己见过的那些影响较广的虚假广告宣传方式以及虚假广告案例吧!

对于普通人来说,吹个牛或许不算什么,对于这些企业公司来说,广告上运用一些夸张的成分吸引眼球也无可厚非,但通过虚假的信息来吸引消费,这实际上是一种欺骗。就比如欧莱雅的这句“8天肌肤犹如新生”,会让很多爱美女性信以为真,从而受到诱惑去购买,而实际使用时却根本无法达到宣传的这种效果。

虚假广告是企业在进行广告推广时应该避免和杜绝的,它不仅伤害消费者,也会对品牌造成反噬恶果,《广告法》中第38条相关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虚假宣传是一种违法行为,它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首先,欺骗消费者,使其受到利益和情感损失,是一种侵权行为。虚假广告中利用不实信息,无中生有或者夸大其词,都会让信息不对等的消费者误以为真,在需求推动下进行购买,这是欺骗和误导;而购买的商品与宣传效果、消费预期大相径庭,消费者大失所望,不仅不被骗,还花了冤枉钱,令其消费权益受到侵害。

其次,在宣传上弄虚作假,对传统的诚信、公平、合理等商业道德受到挑战,更是违背了社会公德,最终不利于行业进步。以欺骗的手段来牟取利益的的风气一旦渐染,则会有更多的同行业黑心商家效仿追随,久而久之大众会对整个行业持有负面态度,行业的美誉度和可信度下降,其发展也会受到严重阻碍。

第三,破坏了广告真实性基础,导致消费者失去度广告的信任,削弱其信息传播和推广作的用。广告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常见载体,这是它最重要的功能,在无法接触和体验产品的情况下,广告向消费者传递了商品的各种信息和功能,使得消费者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需求的商品,或者对产品进行判断。长久以来,广告总体上都是受到认同的,商家也依赖这种营销方式达到销售目的。如果广告中的虚假信息过多,媒体上的不实宣传过多,那么人们将会不再信任广告,广告传播商品信息的效果也会大大削弱。

最后,造成资源浪费和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扰乱市场的竞争秩序和健康发展。大量的虚假广告会排挤到正常合法广告的存在,并使得大量的虚假、低劣产品流入市场,非常容易因为质量不合格、效果差而提前遭到淘汰。

第2个回答  2022-12-03

广告作为宣传产品的手段,采用适当的比喻和夸张,可以起到良好的展示效果,但是如果广告夸大其词的话,就会起到反作用了。……我见过最为夸大其词的就是某产品“一机在手、别无所求”的广告了。……这则广告具有过度地拔高了自家产品的能力、过度拓展了自家产品的功能,给自家产品添加了不切实际的功能这三方面问题,因此过于夸大其词。



1,“一机在手、别无所求”过度夸大了产品的能力。

任何一款产品都具备相应的功能和技术能力。但是任何一款产品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任何一款产品只能部分满足用户的需求。……而这则广告说一旦拥有了这款产品就“别无所求”,这样的说法明显属于夸大其词。



2,这则广告过度拓展了产品的功能。

任何一款产品的功能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具备无限功能。……因此,指望自己拥有一款产品以后就“别无所求”,是不切实际的。……正是因为这方面原因,这一则广告的内容就存在夸大其词的问题。



3,这一则广告给自家产品添加了不切实际的功能。

任何一款产品都只能在一部分范围之内提供相应的功能,而不可能包罗万象什么都能干。……这一则广告说“一机在手,别无所求”,等于说这款产品可以用作任何用途,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此这则广告的说法就属于夸大其词,是明显不切实际的。

第3个回答  2022-12-03

这是不是应该要提一下零添加呢,现在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很多人会对零添加的产品另眼看待,就像我,就爱买零添加糖的饼干、零添加的气泡水,零添加的酱油......但是殊不知,其实这些都是我们交的智商税!零糖饼干无糖饼干的糖少了,空缺由谁来弥补?不是增加精白面粉,就是增加饱和脂肪,所以这些饼干热量还是都非常高的,同样重量的饼干,热量远高于米饭和馒头。

零添加气泡水当我们购买一瓶饮料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实际配料表

通过配料表我们可以发现,元气森林苏打气泡水配料包含:水、赤藓糖醇、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柠檬酸、三氯蔗糖、山梨酸钾、食用香精等多种食品添加剂。这其中不仅有赤藓糖醇、三氯蔗糖2种调味剂成分,还出现了山梨酸钾这个防腐剂成分。虽然这些添加剂都在国家规定的可添加成分里,但是和消费者期待的0添加还是迥然不同,这是典型的宣传上的打擦边球做法。零添加酱油酱油发酵只需要四种原材料:大豆、小麦、水、盐。按照0添加的理论,标榜自己为0添加的酱油,在产品配料表中只能够出现这四种物种。如果出现了其他任何物质,这款酱油都不能被称为0添加酱油。在酱油行业中对于谷氨酸钠的鉴定这也一直空白,没有明确的标准去制约,但是在前段时间的时候,注意到有学者已经提出了用同位素比质谱技术的来鉴别谷氨酸钠的来源,但是由于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形成标准可能还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可是不管怎么我们已经看到了黎明的一线曙光。

第4个回答  2022-12-03

我见过最夸大其词的词语,就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用语,这样可信度并不高,所以其实在生活当中并不会受到大家的喜爱。虽然说很多商家为了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产品,而不得不进行各种各样的广告宣传,但是有一些商家在进行自己的产品宣传,所打的广告中往往会夸大宣传自己产品的实际效果,我所见过最夸大其词的广告,就是这则“一机在手、别无所求”,过度夸大了产品的能力。任何一款产品都具备相应的功能和技术能力。但是任何一款产品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任何一款产品只能部分满足用户的需求。而这则广告说一旦拥有了这款产品就“别无所求”,这样的说法明显属于夸大其词。广告是市场主体加速产品上市流通和扩大销售渠道的重要工具之一,有效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及企业良好形象,对广大消费群体的消费动机和购买需求也有刺激作用。时至今日,广告产业已经融入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学习以及活动等各个方面,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现实。无论是传 统 广告媒体,还是互联网新型广告媒介,乃至全部市场经营主体早已离不开广告的支撑。广告是传播已存在的事实,但片面的事实不等于真相,“断章取义”式广告不可取,作为广告商,有责任向公众讲清楚、说明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