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拒绝去学校,是“厌学”还是“恐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6

我认为是厌学,首先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个年纪正是青春活泼之际,更是好交友的年纪,不太可能会恐人,其次厌学可能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了,近几年来小学生的压力就已经有点大了,小升初各种,而初中又要考高中,压力是一样大的,还有可能家长课余时间会给孩子安排各种补习班或者技能培训班等等。

第2个回答  2022-10-26

孩子不想上学,从心理层面来讲,可归属为有厌学情绪。至于厌学情绪的产生,会有很多诱发因素,需要家长全方位进行信息收集,只有了解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去上学的动机,才能有针对性加以教育和引导,既而改变孩子的错误行为。

若问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才是最好的方法,在这里我必须要重点强调,所谓的最好办法,就是优化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孩子认识到不想上学是错误的做法,通过情感互动让孩子内心产生内疚感,感觉不去上学特别对不起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也对不起老师对自己的关心。

具体该怎么做呢?下面我分几个方面做详细介绍,希望家长能够深入思考,有针对性地采纳我的建议。

一、孩子不想上学,家长先冷静下来,查找原因才是首选。

1、孩子可能被老师批评,自尊心受伤,想逃避才不去上学。

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和上进心,用大白话讲每个人都要脸,都要面子。但是有些时候由于老师在教学管理和班级管理工作中没注意到细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一个自尊心特别强的同学,很可能会导致该同学自尊心受到伤害,片面地认为老师对自己不好,特别是多次批评后,会引发该同学对老师的反感情绪。很多不想上学的孩子往往都是这种因素作怪,希望家长能够通过孩子要好的同学去调查了解,或者听听孩子怎样看待他的

第3个回答  2022-10-26
1、 如果是刚进入小学,孩子胆子小,适应能力欠缺,家长要多多鼓励孩子,告诉孩子,学校有很多很多好朋友,你们可以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特别有意思,学校还有像爸爸妈妈一样的老师,教你认字,教你计算,教你唱歌跳舞,等等,让孩子感受到学校像家一样温暖。
2、 孩子成绩落后,不愿上课,家长切忌不要随便打骂孩子,越是硬逼孩子上学,孩子越是抗拒上学,家长要想办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比如,如果家长自己有能力有时间辅导,可以在家里针对孩子不懂的问题,耐心地进行辅导,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实在没时间,那就给孩子找一个教学经验丰富且有责任心的辅导老师,孩子成绩上去了,自信心就提高了,上学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有了。
3 、 孩子厌学也是有其原因的,家长除了要多和老师沟通,和老师共同分析孩子厌学的原因外,在家里,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多鼓励,少批评,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把孩子原有的兴趣和知识学习联系起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学习中,遇到孩子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生活中可以通过实践来获得时,家长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比如,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等等,这些数学原理都可以通过实践得到验证。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索且乐意去上学。
4、孩子在学校遭到同学欺负了,首先,家长要冷静,不要到学校大吵大闹,其次,要找到经常欺负孩子的那个同学家长,和同学家长心平心和的进行沟通,让对方的孩子不要欺负自己的孩子,同时,告诉自己孩子,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5、给予孩子多一些鼓励,尤其是学会转移注意力,出现严重的学习问题以及厌学情绪的时候要及时转移注意力,不能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而是要积极鼓励自己,及时解决日常学习的问题并恢复日常学习的规律才能有效缓解厌学情绪。
6、需要积极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孩子不愿意上学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很多负面情绪,比如压抑、烦躁或学习负担重,这个时候家长应该主动去倾听,让孩子将这些负面问题及时倾诉给家长,无论任何时候来自于家人的鼓励和包容都是孩子支持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只有增加人际互动才能缓解因为孤单、寂寞等引起来的负面情绪问题。
第4个回答  2022-10-26
“厌学”和“恐人”

厌学的孩子真的很多。经研究调查发现,孩子的厌学可分为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两种情况。

绝大多数孩子只是存在厌学情绪,觉得上学很烦,不想写作业等,但还是能正常上学。一项关于中学生厌学成因的调查发现,在660名学生中,厌学情绪的发生率大概在70.5%,其中,男生的厌学情绪发生率是74%,女生厌学情绪发生率为67%,存在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

该研究也发现,重点中学的学生厌学情绪的发生率是64.5%,普通中学为76.3%,与重点中学的学生相比,普通中学的学生更易产生厌学情绪。不过,重点中学的学生重心更多放在学习上,较少表达情绪方面的问题,也就更难发现。

这项研究的数据也表明,中学生的厌学情绪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非常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注。
家长发现孩子不去上学会非常困惑:“孩子平时看起来明明都好好的,上下学都很规律,为什么说不上就不上了?”

当我们去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会发现,孩子的厌学情绪已经持续很久了,只是家长仅仅从外在表现上看到孩子每天去上学,就觉得孩子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并不了解孩子真实的心理活动。
一部分厌学的孩子存在着“恐人”的问题。很多人不理解。学校的老师、同学都很好,对他都很热心,为什么他还会“恐人”?

这其实是孩子本身存在人际交往上的困难,他往往并不厌烦学习本身,在一对一辅导的情况下他会进步很快。但是,他不敢进学校大门,或者是进了学校的大门不敢进班级,这表明孩子的内心恐惧人际交往,有很强烈的社交焦虑。
中学生拒绝上学的真正原因

1.学习压力过大

有的孩子因为学习优秀,可以进入学习成绩都比较好的班级或者是重点学校的重点班、实验班,家长和孩子都感觉到比较自豪。

然而,在这样的班级里面,有的孩子会出现学习跟不上,感觉其他孩子都比自己学的好的情况,尤其是对于刚好够分数线的孩子来说,在学习上会感到更大的压力。
2.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

在表现出厌学行为的孩子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



他们在学校里没什么朋友,感觉到很孤独,并不是大家故意疏离、排斥他们,而是孩子不知道该怎样和同学相处。大家在课间的时候经常跑出去玩,而他自己却坐在教室里;

大家三三两两的讨论着电视剧、电影、动画片、动漫等话题的时候,他自己却跟不上,跟同学没有共同语言;

同学喜欢的事物他不喜欢,而自己喜欢的同学又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孩子在集体里面就会感觉到很不自在,会感觉大家对他不友好,甚至是恶意。恐惧同学的眼神、表情,恐惧跟同学、老师发生任何的矛盾、冲突。

3.感觉学校过于束缚

对于不喜欢被约束,尤其是生性活泼好动的孩子来说,会特别抗拒学校一些要求比较严格的条例,比如,统一服装、统一发型、不准迟到等,他们不愿被约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或行动。

4.跟学校的同学或老师发生过激烈的冲突

有时,对于冲突的解决,孩子可能会觉得对自己不公平,这个时候如果他人不理解自己,就觉得非常委屈,也易产生厌学情绪或行动。

5.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

比如,在家里,总是因为孩子学习不主动、手机使用过长、经常玩游戏等问题上演亲子大战。

在小学阶段,孩子尚且还会听父母的话,但是到了中学阶段,孩子对于父母的反抗、叛逆心理会更加严重,这种情况下孩子也容易有厌学情绪或行为。

6.存在情绪方面的问题

比如,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关注到孩子的抑郁、焦虑情绪,孩子会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因此,当孩子经常说不愿意上学、好烦这些话的时候,家长应尽量先冷静一下,接下来跟孩子去聊一聊不想上学的原因,比如,问问孩子是不是在学校发生什么冲突了?或者适当减少孩子的学习任务,不给孩子过多的学业压力。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跟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原因,每个孩子都不一样,需要家长非常投入的跟孩子去交流。
-
第5个回答  2022-10-26
1.上学就是去受罪,每天都干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很难受的。
2.学不好,要受到老师同学家长亲朋等多方面的批评质疑和瞧不起。
3.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书,而生活不仅仅是读书。
4.学习有很多种方式,孔子几千年前不也是带着弟子们东跑西颠的学习吗,甚至都没有教案,只是学生们把老师上课的只言片语记下来,就是论语。
《每个父母都很喜欢上学吗》
【前言】毋庸置疑,对于普通人来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上学并不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很少有人特别喜欢去上学。我们的父母一味要求孩子上学,压制孩子学习,而我们作为父母的,在自己的学生时代又是什么情况呢?我就自己的观点来分析一下,不想去上学的原因。
【个体】
1.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2.没有从学习上找到兴趣点。
3.没有从上学中找到自己的需求,那就没有内在动机。没有动机就没有想上学的行为。
4.兴趣点的偏移。把上学当做是被被动的,而对于 游戏 却是自己主动需求的。
5.身心 健康 状况出现问题。
6.以不想上学的行为引起父母的重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这种行为很容易形成“继发性获益”。
7.青春期心理矛盾的特点引起的。
【家庭】
1.没有帮助孩子构建上学的认知。
2.家庭环境导致孩子不想上学。
3.过去的抚养方式和抚养态度,对孩子上学的影响。为能让孩子养成上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4.父母的焦虑负面情绪,导致孩子不愿上学。
5.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学习节奏过快。压制。
6.只注重孩子的学习目标,而未能维护孩子的身心 健康 。
7.父母重视不够,自身相关的知识面不够宽泛。
8.父母不了解孩子青春期的特点,也未能完全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和一些行为。
【学校】
1.学校的学习氛围,对孩子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影响。
2.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
3.学校的风气,对孩子上学的行为产生影响。
4.学校过度压制,而并非引导,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5.校园里的环境对孩子的上学没有吸引力。
6.未能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未能给孩子描绘未来的蓝图。
7.未能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8.学校对成绩的偏见,过度引导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对比。
【 社会 】
1.传统的观点对孩子上学的影响。比如说学习成绩不好,就是学困生。而未能看到学生的长处。
2.少数没有文凭,而在某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使孩子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
3. 社会 教育在孩子的学习兴趣上,没有体系,其他的学科也未能围绕这个体系来展开,使孩子未能找到兴趣点,使学习变得很痛苦和枯燥。
【干预】只有明白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然后针对性的采取办法,制定对策措施,循序渐进引导。
从懵懵懂懂的幼儿时期被送入幼儿园,到成年以后踏入大学的校门。这中间的十几年间,父母都是叮嘱要好好学习、认真学习、努力学习,但是很少有父母和孩子一起探寻学习的意义。直到孩子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后,再回过头来想才逐渐明白学习的意义。
中学以前,孩子都比较听话,父母让好好学习就是命令。然而到了中学时期,由于青春期和叛逆期的到来,孩子逐步有了自己的意识,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在意识萌芽的初期,就觉得自己已经是个独立的人了。这个时候父母再让做什么就会很抗拒,觉得自己已经独立了,能有自己的规划了,不需要再听从父母的指挥了,具体表现就是叛逆。
这时候由于父母之前没有好好引导,某些孩子就会对学习产生怀疑,觉得学习是无意义的事,不想学习。或者是受到外面世界的诱惑,比如 游戏 、手机、电脑等等。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和孩子及时的沟通,空余时间多找孩子谈谈心,找出具体的原因并将孩子逐渐引导回来。
总结起来,中学生不愿意上学的原因有两点:
1.叛逆期,觉得学习无意义。
2.受到外面世界的诱惑。
80后的我,小时候就这样上学放学,那时候家长也不担心出事。有人说现在车多了确实不安全,可能是一个原因,主要原因还是信任感的缺失,总觉得不放心。至于哪里不放心,那说起来就多了。
以下是本人总结出来的7点:
1.学生在学校生活安逸,总体来说就是毫无负重感对于学习。
2.学生缺乏锻炼,认为现在 社会 生存很容易!不需要学习。
3.青春期的逆反情绪。
4.遭到学校里或者学校外面的人的干扰或者受欺负。
5.玩电脑 游戏 ,出入 游戏 厅等,有不良嗜好!导致玩物丧志!
6.学习负担重,认为学习枯燥无味!
7.家长包办太多!学生认为不需要自己的努力!父母自然有关系!
以上7点有说到你了吗?
中学生不愿意去上学的根本原因在家长。试问家长是爱读书学习的吗?文化水平很高吗?当年上中学时爱学习吗?如果家长都做不到,凭什么让孩子就必须做到?
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你自己本来是条虫,却非得让孩子变成龙,你觉得可能吗?
改变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要求别人从要求自己做起。
我想是因为中国的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使孩子们产生了读书恐惧症,厌恶读书做不完的作业,学校以学生成绩优劣区分班级制,老师一味追求高考录取率,家长唯有读书高才是唯一出路的思想有关,孩子心理素质低下的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拒绝上学做作业,甚至自杀!
比较多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正是叛逆期
我想说环境和氛围很重要!很重要!家长的引导和示范更重要!更重要!从小的习惯是基础!是基础!教师的开悟是催化!是催化!端正的三观,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财富!谢谢,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