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大冶市铜录山铜矿

如题所述

铜录山铜矿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境内,开采历史悠久且规模大、品位高,是全国六大铜矿生产基地之一。矿区以铜为主,伴生有丰富的铁、金、银等元素。

铜录山矿床位处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大冶复式向斜南翼,阳新岩体西北端的铜录山小岩体中,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鄂东南矿集区的重要铜铁矿床,成矿区带属于大冶-九江Cu-Au-Fe-PbZn-(Sr-W-Mo-Sb)-硫铁矿成矿亚带。

1.矿区地质简述

(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较为简单,主要有三叠系下统大冶组、三叠系中下统嘉陵江组、白垩系下统大寺组和第四系。区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为大冶组、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大冶组主要为第三至第四岩性段,在矿区内呈隐伏状分布。嘉陵江组在矿区内分布广泛,主要为第一至第三岩性段。

(2)构造

矿区构造由北西西向与北北东向的褶皱断裂叠加交切而成,其中北北东向构造较为强烈。区内控制矿床的主体构造为柯家山-仙人座背斜,矿床中的矿体(群)沿背斜的两翼及核部分布。区内断裂主要有北西向、北北东向、北东向3组,由于受岩体侵入的影响,断裂延伸不远。区内破碎带甚为发育,主要分布于接触带、矿体顶底板、背斜的轴部以及断裂带的局部。

(3)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主要为阳新杂岩体西北端的铜录山小岩体。铜录山小岩体属燕山期侵入岩,面积11km2,在平面上呈圆形。铜录山小岩体内分为石英二长闪长玢岩、中粒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和中粗粒石英二长闪长岩3种岩石,相互渐变过渡。与成矿最密切的石英二长闪长玢岩集中于北半部,并向南东分支。

2.矿床特征简述

(1)矿体特征

铜录山矿床已查明主要矿体13个,沿北北东方向分布,长2100m,宽600m,面积1.2km2。个别矿体出露地表,一般隐伏于-100~600m标高,少数赋存于-600m标高以下。单个矿体一般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捕虏体接触带和层间破碎带中,长100~400m,厚10~60m,倾斜延伸100~700m,倾角50°~80°。大部分矿体为两个或数个呈雁行排列的不同类型矿石组成的矿体群。以Ⅰ、Ⅲ、Ⅳ、Ⅺ号矿体为主,Ⅱ、Ⅴ、Ⅶ、Ⅻ号矿体为次,主要呈透镜状或似层状赋存于石英正长闪长玢岩与大理岩的接触带上。矿体的分布主要受北北东、北东东向两组构造控制而形成两个相应方向的矿带。北北东向矿带由Ⅰ、Ⅱ、Ⅲ、Ⅳ、Ⅴ、Ⅵ、Ⅺ、Ⅻ号矿体组成,北东东向矿带由Ⅹ、Ⅷ、Ⅶ、Ⅸ、ⅩⅢ号矿体组成。矿体在平面上表现为一组出露深度不等的平行脉,剖面上呈雁行式斜列,具尖灭再现现象。

(2)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矿区内的矿石主要为富铜、富铁矿石,主要伴生有益组分为金、银。矿石类型分铁矿石、铜铁矿石、铜矿石、铜硫矿石和钼矿石5种。

矿石结构主要有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固溶体分解结构、胶状再结晶结构、熔蚀交代结构、压碎结构等。矿石中常见的主要构造类型有致密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及粉末状-砂状构造。

标本名称 矽卡岩型铜铁矿矿石 编号 DB014-1 形成时代 燕山期

中国典型矿山大型矿石标本图册

本矿石标本采自矿区III号矿体。标本表面为铁黑色,具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致密块状、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辉铜矿、磁铁矿、赤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方解石、白云石、石榴子石、透辉石。铜品位为0.56%,TFe品位为35%

成因类型 矽卡岩型 产地 湖北省大冶市铜录山铜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