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以剪花娘子为例,说说剪纸所体现的浓厚的民俗内涵

  民间剪纸是我国群众性最广的民间艺术,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在历经漫长的历史演进后,还仍旧纯净和清新着,并得以保留与传承,与中国农村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数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及其自身存在过程中所具有的互为矛盾,又互为统一的不同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民间艺术的基本形式之一,民间剪纸表现出浓厚的民俗民风与生活气息,并且具有独立的文化内涵。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有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即使是同一主题,每个人绞剪的形式都会不同。这种绞剪的各随其意使剪纸在同一题材中求得变化,也使其深藏了一种千古不败的内在魅力。个性的特征便在普遍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

  民间剪纸主要以民俗活动事象为表现题材,和民间节日习俗、衣食住行、农业生产、牧业劳动、婚丧嫁娶等民间文化相融合,交织在一起。而作为民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相对稳定,基本纹样程式化手法相对固定,传承方式世代相袭,使剪纸具有在设计手法和图案表现上相对稳定。

  民间剪纸在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后,用什么样的形象以及用什么纹饰组合表达什么样的含义,已在民族群体中形成了一种具有共性的思维印记和约定成俗的审美辨识。这种审美辨识已凝固在人们心里,充分体现出民间剪纸的特质。诸如连生贵子(莲生桂子)、福在眼前(蝠在眼钱)、金玉满堂(金鱼满堂)等等,便以成语般的固定样式表现出来。同时,由于剪纸受材料的局限,使剪纸很难长期保存,共同性剪纸创作口诀就成为剪纸承袭的主要途径之一,比如“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根尾巴竖后头”、“弯弯眉,细细眼,樱桃小口一点点”等,都体现出剪纸的程式化及共同的审美意识。这种程式化也就使剪纸内容题材和表现手法相对稳定。

  然而,剪纸依赖着一种活态的,口传身授的承袭方式,纹饰符号的传承是依靠人记忆的,是依靠民间信仰和民俗意识的需求而实现的。作为创作者的普通劳动人民,剪纸的意图并不是对某一具体对象的模拟,在他们手中的方寸天地里表现出对自然和生活原型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的结果是在人与自然的互感作用下产生出一种全新特制的结构体。因此剪纸产生的过程本身,就已超越了艺术而与生存情感的企盼寄托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的感情的介入,必然使剪纸这种纹饰符号在表现上产生了一些变化。在继承符号本身所具有的程式化含义之外,变异性的特点也表现出来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a7c8a50100f6fh.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